APP下载

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2015-01-02张家胜

统计与决策 2015年21期
关键词:加工业生产率湖北省

张家胜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2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实现“中部崛起”一直是湖北重要的发展战略。制造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湖北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Tinbergen和索罗于1942年开始研究经济增长理论以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就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专门研究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生产率的文献相对较少。李春项[1]基于1998~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而且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远大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郑京海、胡鞍钢[2]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1995年期间经历了一个TFP高增长期(为4.16%);而在1996~2001年期间出现低增长期(为0.16%)。宫俊涛等[3]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构造区域制造业生产前沿,考察1987~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石磊等[4]采用DEA评价方法,对2004~2008年上海市制造业35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刘云枫等[5]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北京1997~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进行了研究。石奇等[6]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江苏省2003~2009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的时序研究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以上文献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就2004~2011年间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Fare等[7]构建的基于DEA理论为基础的Malmquist方法。在本文中,把湖北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作为生产决策单元,对其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

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度及分解公式为:

TE=PE·SC,表示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技术效率TE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和规模效率SC的乘积。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05~2012年各期),数据处理采用DEAP2.1。

1.2.1 分析的对象

本文以2004~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中29各行业为对象,选取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新的行业分类目录,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02)(GD/T4754-2002),前后行业划分存在一定差异,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分析时间区间为2004~2011。

分析的行业包括:(1)农副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5)纺织业;(6)纺织服装、服饰业;(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9)家具制造业;(10)造纸和纸制品业;(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16)化学纤维制造业;(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1)金属制品业;(22)通用设备制造业;(23)专用设备制造业;(24)交通运输制造业;(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仪器仪表制造业;(28)其他制造业;(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由于2011年与以前各年的行业分类存在细微差别,为了数据的可比性,做了如下调整:第一,2011年只有交通运输制造业,因此将2011年中的“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归并为“交通运输制造业“;第二,2011年中只有“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所以将2011前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归并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第三,2011年前没有“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因而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这一行业。

2.2.2 产出数据与投入数据

选取制造业中的工业总产值(亿元)作为产出指标,这与石磊[4]和石奇[6]等人的做法一致。选取固定资产净值(亿元)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作为投入指标。工业总产值与固定资产净值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6=100)进行了调整。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

为了反映湖北省制造业2004~2011年各行业技术效率变化,表1是运用DEAP2.1对2004~2011年间每一年的制造业技术效率基于产出角度的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各行业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而且2011年的技术效率水平(CRS)并没有超过2004年的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水平(CRS)由2004年0.598下降到2007年的0.459,随后上升至2011年的0.584。技术效率(CRS)与技术效率(VRS)(也称为纯技术效率)高度相关,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由此可见,在此期间湖北省制造业行业技术效率水平变化不大。从总体上讲,制造业行业规模效率水平呈下降趋势。

表1 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趋势

2.2 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变化

表2是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4~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目的是为了反映湖北省总体层次上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构成。

表2 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按不同时期的分解

表2中的数据显示,从总体上看,2004~2011年间,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长,但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2008~2009年间最低,随后在2009~2010年间达到最大值1.326。这可能表明发端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随后有0.775上升至1.326,波动幅度很大。

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没有变化,考察期间的几何平均值为1。技术效率没有变化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虽然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但规模效率则以年均1%的速递下降。规模效率的几何平均值小于1表明,湖北省制造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说明湖北省制造也可以通过扩到规模提升技术效率。

2.3 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行业的表现

表3是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4~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目的是为了反映湖北省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构成。

表3 湖北省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按不同行业的分解

与表2一致,表3也表明在2004-2011年间湖北省制造业TF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但是只有3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超过了1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6.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1%),烟草制品业(10.3%)。

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外,其他所有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年均下降11.8%造成的。其中有15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超过了1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8.4%),化学纤维制造业(1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6.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6.0%),烟草制品业(15.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5.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5.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4.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3%),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2%),食品制造业(11.1%),农副食品加工业(11.0%),造纸和纸制品业(11.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1.0%),纺织业(10.9%)。其他13个行业的TFP增长率不高。

另外,只有15个行业同时实现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在规模效率方面,只有6个行业实现了规模效率的增长,有四个行业规模效率没有变化,其余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

为了加快湖北省制造业的改造与升级,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势在必行。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2004~2011年间湖北省制造业各行业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而规模效率水平呈下降趋势。

第二,2004~2011年间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8.9%,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速为8.9%,是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没有变化。其中,纯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年均增速为1%,但规模效率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

第三,由湖北省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测算可知,大多数行业没有实现规模效率,而且只有15个行业同时实现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这直接影响了湖北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在继续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注重技术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要注重规模经济的实现。只有注重技术进步,并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同时实现规模经济才能加快湖北省制造业的改造与升级。

[1]李春项.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的变动及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

[2]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1).

[3]宫俊涛,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4).

[4]石磊,姚慧泽.上海市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规模调整[J].上海经济研究,2011,(12).

[5]刘云枫,周健明.北京制造额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6]石奇,刘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江苏省制造业生产率增长[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6).

[7]Fare R,Grosskopf S,Norris M.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pl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4).

猜你喜欢

加工业生产率湖北省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跟踪导练(三)4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