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创新活动的空间区位选择理论初探

2015-01-01向发敏

天津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区位园区理论

◎文/向发敏

创业创新活动的空间区位选择理论初探

◎文/向发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央指示精神下,创业创新成为时下全国各地最热门的话题。当我们惯性地在西方经济区位理论寻找支撑,在产业发展理论中寻找规律时,发现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与创业创新活动区位选择关系并不密切,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弱化空间和区位制约。而微观空间创新或是包容开放的异质空间营造成为创业创新活动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创业创新;区位选择;空间创新;异质空间

自2013年底国务院会议讨论“创业创新”至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式成为各级政府文件、社会学界通用语。在政府层面讲,推进“创业创新”是要推动改革、推动政府放权让利;在社会层面讲,这是增强市场活力、培育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建立社会信用、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手段。创业创新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均衡的空间区位分布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创业创新的区位选择理论及其影响因素,无疑是对企业、城镇发展乃至国家战略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事。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与创业创新活动有什么关系,西方地理学、经济学区位理论对此有何阐述,又能不能解释在我国将要铺开的全民创业创新活动呢?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城市内部这些活动怎么选择,有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笔者想借本文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总结一些并不成熟的观点,以抛砖引玉供探讨。

一、区位理论与创业创新

当学界谈及创业创新活动时,言必讲硅谷、美国密歇根汽车研发机构聚集区、波士顿128号公路等等,或讲某某城市或地区的政策如何。但细想似乎并没有讲出创业创新活动区位理论,而是在逻辑上将实证与理论混为一谈。因为,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是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通用性空间法则,当这些实证研究总结某地有哪些要素支撑创业创新时,找不到在我国开展创业创新活动的空间区位选址上能够成为“法则”的内容。对此,也许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从熊彼特开创创新经济学及其以后的理论发展和演化以及创新地理学都是最前沿的“法则”。从区域发展理论角度看,从萌芽阶段的比较利益理论,到百家争鸣的大发展阶段的区位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地域生产综合理论、非均衡理论、外向型发展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发展到当代的区域创新理论,但多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延续,与空间理论联系较少。单纯探究创新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斯;即便现今的创新理论,也是源于约翰·雷和凡博伦的核心思想 “经济进步不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直觉’的功劳,直觉推动积累、推动‘发明的理性精神’,技术进步及知识增长对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会产生根本影响”。

当创新思想与地理学结合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创新的空间区位选择,比如,弗里德曼在《创新地理学》(1994)提出“知识的地理集中有利于信息搜寻、增大搜寻的强度和任务合作”,通俗讲创新需要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信息“搜寻”过程,在哪儿搜寻信息方便成为创业创新展开的核心考量因素,显然,现实活动在互联网发达如今的背景下,并非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当我们把创业创新活动放在不同的空间尺度的探讨,又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此才有弗里曼的 “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概念;进而衍生出“区域创新系统”: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份,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各地产业发展似乎都想紧紧追随着创新理论,在大学城附近安置高新园、科技园,微观层面创业创新成效不得而知,但如深圳、江浙般创业创新活跃的自发性区位选择或发源基础是什么,除了地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之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需要更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创业创新的重要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只是当我们承认自身“特色”前提后,创业创新区位选择的共通“法则”在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或是现代区位论都是不应该找到完美对应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处在新的时代背景。

二、产业理论与创业创新区位

(一)产业梯度界线模糊化、创业创新全方位渗透

从1940年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在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至今,已经快一个世纪,其间理论演化过程,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至上原则。但是创业创新活动带来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使产品 (无论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与服务提供方式转变,农业生产工业化、工业生产柔性服务化、服务业提供渗入劳务产品(或实物产品)。未来集聚生产、流水线下来的农产品还是第一产业么?当工业产品的售出意味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连续服务还是第二产业么?当你接受服务的同时也是取得对方智力虚拟产品或以实物体现的过程时,服务业还是第三产业。因此,未来产业梯度界线必然模糊化、产业层级逐渐扁平化,创业创新在各行各业发挥功效。

(二)创业创新活动冲击传统产业区域分工旧模式

当亚当·斯密在其 《富国沦》中对国际分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时候,创业创新活动的强度和对产品优势支撑的能力显然不及当今社会,同时国际贸易的便利性和成本差异变化剧烈程度也不及当今,因此,创业创新能力在绝对优势理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虽然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仍在发扬光大,但是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优势很可能迅速被劣势地区的创业创新能力所挑战;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强调技术层面的重要性,也是对创业创新活动在产业分工变化中扮演的角色肯定。

(三)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创业创新相互强化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已不是新鲜事物,其理论研究也颇为成熟,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的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服务组织集结成群的经济现象,既是行为主体的一种结网、互动,又是市场化行为催生的产业组织模式。由于其具有的竞争性配套与合作特性,催生了产业环节创新乃至产业链创业创新活动,这种创业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产业链的延伸过程。因此,产业集聚具有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实质是互为因果关系,也成为创业创新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新兴技术趋势与创业创新区位

现今国内的互联网+推进,我国工业2025和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似乎都在向人们阐释一个未来产业技术新趋势,即产品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其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无论其前景和趋势步伐如何,基于网络空间的智能技术推动本身是国家创业创新;要求实施主体的开放理念、价值链整合、信息流导向在向社会各行各业和个体渗透。

显然基于网络空间的创业创新模式实际弱化了区位制约,活动区位的可选项更加宽泛,大尺度空间影响力和物理交通通达性影响减弱。正如前述创业创新活动动力——创新地理学中的 “信息搜寻”,在开放理念下变得更加容易,在价值链整合需求中,有更强大的云计算平台支撑,“信息搜寻”自身成为市场趋势把握和产品贸易与服务的导向,让区位变得无关紧要。

四、创业创新活动与空间尺度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NIS)外,究竟什么尺度空间能更有力地推动企业竞相创业创新呢?实际上,真正能够产生创业创新集聚效应的空间尺度要远远小于省(或州)级行政区的尺度,甚至小于市级行政区的尺度,这种非行政区划上的经济区或创新区应成为创新集聚和区位研究的主要空间单元。虽然城市内、都市区内部创业创新空间被认为是城市创新体系的空间载体,但城市尺度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确鲜见实例。

至此我们可以将促进创新的空间定格到城区、园区级尺度,其他以上层次都应纳入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因此,创业创新活动对空间创新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换言之是对特殊空间 (异质空间,Heterotopia)的需求,容纳与城市(国家)主流的价值观、空间形态等不一致的人或者事物 (异端),其实我国划设经济特区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对异质空间的实验,近年各种先行先试区和今天的自贸区也是空间创新。

五、结论

区位选择问题不仅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当我们探讨区位问题和区位理论时,惯性思维是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找对照。针对创业创新活动区位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没有必然对应;产业发展理论表明创业创新活动区位选择宽泛,而且中观、微观层次更具导向性;新兴技术趋势实质在弱化区位制约。当创业创新主体的思想表达和交流不受空间制约、学习途径的物理空间制约弱化时,创业创新活动空间区位多在城市内部选择和决策,因此,笔者认为微观创新环境或空间创新是创业创新活动空间集聚和主体决策的主因。这些微观创新环境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园区在企业与金融资源之间的搭桥能力,创业创新企业往往也是高风险资本投资标的,因此园区能否在二者间牵线搭桥显得尤为重要。有创新企业入驻没有风险资本支持,项目无法启动,没有园区平台的组织和牵线,资本与企业对接效率将大打折扣。二是现代园区功能配套能力,园区是创新人才、阶层聚集地,满足这些“高消费者”的商务和休闲空间必须具备,这些空间既是商务接待的功能需求,也是创新和知识交流沟通的场所。三是园区交流和学习的氛围营造能力,同样是针对园区人才需求,过去依托于高校发展的高技术园区除了高校的人才因素外,就是片区自由交流和学习的氛围,这也是创新思想和行动的发源基础。现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突破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制约,园区营造可行且逐渐普及。四是特殊的地方财税政策支持能力,在以初创企业为主力军的创业创新园区企业的税负能力有限,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或返还也是吸引初创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这些初创和创新型企业个体规模小,总体税收规模不大,占当地财政税收比重不高,减负不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另外,若获得这些创新企业的根植性发展,将实现当地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动力。五是满足园区创新需求的专业配套和小试生产满足能力,这也是现代创新园区与传统产业园区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智能化、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以面向消费者需求"半定制"化、快速更新的中小规模生产,研发与生产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自行配套研发设备和空间的能力,也不具备持有小试生产的厂房物业能力,因此,园区配套相应的公用研发设施和生产空间既满足企业需求,也是发挥规模经济的重要方式。鉴于文章主线和学识水平,本文对影响创业创新区位中的区域人文背景、企业家精神等其他区位因素未作周详考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深入研究空间创新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促进机制和内在联系。

[1]段艳梅.创新活动区位实践研究[J].兰州学刊,2005,(2).

[2]陈欣毅.开发区土地定级与评估[J].科技咨询,2010,(15).

责任编辑:张丽恒

F224

A

1006-1255-(2015)07-0045-03

向发敏(1981—),天津天乐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邮编:300202

猜你喜欢

区位园区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