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应激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的探讨

2014-12-31李付儒马志敏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吉林医学 2014年2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护士心理

李付儒,马志敏(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院前急救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即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伤病者进行的现场救治、转送及途中的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1]。因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同时也给院前急救护士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我院自2009年10月加入“120”急救网络以来,累计出车达7 500余人次。为进一步分析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护士产生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及应激反应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参与出诊的32名院前急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37岁;汉族29名(90.6%),维吾尔族3名(9.4%);学历:中专24名(75.0%),大专6名(18.7%),本科2名(6.3%);职称:护士23名(71.8%),护师6名(18.7%),主管护师3名(9.5%)。

1.2 方法:根据张静平等编制的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内容[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了在出诊工作中产生心理应激相关因素及应激反应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产生心理应激的原因(共12类)、应激反应表现。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均能按要求填写,有效回收率为100%。相关因素分析:①突发意外事件较易引起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应激状态,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意外受伤事件、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现场重大抢救。②护士的理论知识、服务、态度、技术能力、病情观察、沟通技巧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③职业倦怠所导致护士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亚健康状态。见表1。

表1 院前急救护士产生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分析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医护人员出诊时的安全意识教育:出诊时严格查看现场环境是否符合施救条件,上岗时衣着规范,尤其在夜间穿带有反光条标志的工作服。当救护车辆发生故障时,及时摆放故障标志、打开急救车标志灯,提醒现场其他车辆慢行,保证急救车辆及人员安全,有效降低意外受伤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改进工作模式:选派心理素质好、理论操作技术过硬的护士参加“120”急救工作。定期进行急救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如徒手心肺复苏技术、中毒抢救、电击除颤、复合伤处理等,每周护士长抽查一名护士操作并赋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应急抢救演练,训练护士的应激救护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自行设计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交接护理记录单,完善院前急救各项护理记录。定期反馈“120”总台检查结果及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问题,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培训。

2.3 严格规范操作,杜绝护理纠纷隐患:院前急救护士在出车前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保证完好率达100%,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在接到“120”总台出诊命令后,认真分析、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积极准备应急物品;到达现场后,认真评估患者病情,遵医嘱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

2.4 加强护患沟通,营造和谐关系:要求院前急救护士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病情等信息,多关心、体贴患者,以过硬的操作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管理组定期对出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5 职业倦怠的应对:职业倦怠是指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研究认为,引起护士职业倦怠有专业地位、医患关系、专业知识、组织氛围与工作负荷5大压力源[3]。职业源性的压力与紧张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危害[4]。针对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大、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和调适,保证院前急救护士人员相对固定,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每个月让医生、患者参与评选出“服务明星”、“急救技术操作能手”;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模式、采取激励机制,有效地成就了护士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院前急救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的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造成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实践证明效果是理想的。

3.1 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意外受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对已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家对出车现场环境安全性的评估及转运途中的安全性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并严格地落实到实践工作中。近年来医护人员发生意外受伤、急救仪器损坏的事件明显减少。

3.2 护理风险管理意识逐渐贯穿于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中:院前急救护理是一项特殊的医疗抢救措施,接警后立即出车→到达现场→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病情观察及救护→与院内医生、护士的交接班等,各环节过程中都存在着护理风险,如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5]。因此,从护理管理者到每一位出诊护士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都不断增强,提高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降低心理应激可能造成的护理风险隐患,对实现护理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调整职业心态,提高自我价值感:针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压力源,抛开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存的护士职业风险大、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外在压力源,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开发护士自身的潜能,树立“既来之,则安之”的工作理念,提倡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有效地改善负性情绪,增进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自我价值感。

3.4 存在问题与改进设想:尽管防范对策对减轻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应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院前急救工作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仍是客观存在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思考护士如何运用防范措施减轻自身的心理应激反应,使护理工作更加完美;如何对患者及家属及时给予疏导以减轻他们的焦虑、紧张情绪;如何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今后探索和努力的方向[6-8]。

[1] 江观玉.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2] 张静平,姚树桥.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及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6.

[3] 刘晓红.护士职业倦怠及其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87.

[4] 黄霜霞,梁金清,陶品月,等.急诊、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2):246.

[5] 陈晓琴.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2):251.

[6] 杨韵歆,樊锦春,高文彪.急诊医学中人文关怀的实践和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9(9):152.

[7] 隆丽萍.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实施[J].吉林医学,2012,33(27):6000.

[8] 黄凤珠.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8):398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护士心理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心理感受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