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洛阳历史的几点认识

2014-12-31潘君喜敖思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洛阳传统文化

潘君喜+敖思

[摘 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到今,华夏儿女都懂得这个道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带领全国人民谋求新的发展,国内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而想要认清历史,必须从根源上出发,河洛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当之无愧的要占在领先的地位。

[关键词]河洛文化;四大史书;洛阳;传统文化

前些年在我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想了解中国20年的历史可以到深圳,200年的历史到上海,500年的历史到北京,1000年的历史到开封,3000年的历史到西安,而要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只有到洛阳。按照这种说法,洛阳应该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这也和1000多年前北宋司马光的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分吻合。

历史学界有一种说法,称洛阳为13朝古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算起,之后的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数个王朝全部或者有几代在此建都,或将洛阳作为首都性质的陪都。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洛阳的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掘出10余座古城遗址,其中的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被誉为“洛阳五大都城遗址”。

其实古老的洛阳并不是仅只拥有这些。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得洛阳在古代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无数次的战乱使得古老而美丽的洛阳一次次变成废墟。也使得洛阳没了西安的古城墙、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紫禁城,所拥有的仅只是埋藏于地下的无数文明史。在我们国内曾一度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河南”,而河南的地下文明中洛阳所占据的分量则最重!

洛阳可以说有四大史书,它们分别是都称史、佛教史、艺术史和葬地史。这四大史书基本上可以概括洛阳曾经拥有的灿烂文明,当然这四部史书有些还留存有实物遗迹,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内乃至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声名显赫,有些确只有一堆废墟在作为鉴证。

一、都城史

作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洛阳作为都城的朝代是最多的,作为都城的时间是最长的。目前,在这块儿土地上沿洛河分布着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五个都城遗址。经过对史书的考证以及考古发掘的确认,这五大都城遗址的基本情况已经基本厘定清楚,而西周成周城被后来的汉魏洛阳城所叠压,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说“五大都城遗址”。而这五大都城遗址也就构成了洛阳的都城史。每一个都城都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蕴藏其中。在这块古老的河洛大地上,从结束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到奴隶制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制的铁质农耕时代,汉唐盛世的大汉大唐帝国,每一处都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变化。尽管这些不同时期的城城池一次次在历史的长河中飞灰湮灭,但还是如凤凰涅■般的出现,书写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以及自己的辉煌。现在这个美丽的洛阳城,也正是古都人民在这种锲而不舍的凤凰涅■重生的精神之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古代都城的新生与覆灭,为我们留下了现在沿洛河分布的五大都城遗址,从而也构成了洛阳的都称史。

二、佛教史

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8年),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佛教正式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播,同时也开始形成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而由于历朝历代对白马寺的修缮以及信徒的保护使得白马寺一直延续至今,它在文物和历史研究上的价值以及佛教文化价值的研究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一度被统治者所推崇,在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及周边地区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而当时的洛阳城也被冠以“佛都”的称号。

北魏时期由于皇室拓跋鲜卑对于佛教的尊崇,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把这种尊崇也带到了洛阳。他们不单单在洛阳城内外兴修佛寺,也在洛阳城南的万安山以及龙门山开始了营造石窟寺的运动,作为皇家开凿石窟寺的重地,龙门石窟正式开始了石窟寺的营建活动,同时,也是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它所拥有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五百年的斧锤雕凿伴随着丝路起点上的驼铃声,龙门石窟的开凿共经历了北魏、隋、唐、北宋四个朝代,而在随后的历史中,龙门石窟也一直有民间小规模的开凿在继续。龙门石窟作为一个佛教雕塑艺术的宝库,它所留存下来的不单单是佛教造型,同时也有碑刻、佛塔、经幢、药方等等,因而不仅对于佛教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对雕塑史、文化史、医学史等都有巨大的研究作用。所以说洛阳有一部佛教史。

三、艺术史

艺术史则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说洛阳的牡丹花,另一个则是陶器中的唐三彩。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始于隋炀帝,胜于武则天,甲天下于宋,慈禧太后名之为国花。我国牡丹栽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同样地,洛阳的牡丹栽种也从那时便已经开始。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先后有青龙卧墨池、二乔、姚黄、魏紫等无数名贵的牡丹被花匠培育出来。一千多年的辛劳也终于凝结成了今天我们宝贵的财富。如今的洛阳牡丹早已成了缔结四方友谊,迎接八方宾朋的品牌。每年的牡丹花会,都像吸引蜜蜂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爱花、赏花的人来这里流连、驻足,为牡丹的姿色所迷醉。经过一千多年的培植,洛阳的牡丹花不仅成为了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品牌,而且也是中国植物学界一部重要的历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洛阳人与牡丹花的历史以及在这历史之下所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等。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是一种以黄、白、绿三种釉色为基本釉色的陶器,因它在唐朝时最为盛行,所以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造型生动写实。唐三彩的出现既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尤其是,唐三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陶器发展的最高峰,是继秦汉陶俑塑造艺术(特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高度发达之后的又一个制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同时,唐三彩的杰出艺术成就也促进了我国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多种釉色的使用,既让陶器出现了缤纷的色彩,也为后代彩瓷艺术的兴起奠定了工艺基础。

盛世王朝诞生的唐三彩根据出土的器物来看,既有与生活相关的日用器物,也有用于陪葬的明器。而更多的出土器物则是作为随葬品的明器,在这些明器中有反应唐代日常生活的器物,也有造型夸张的专用器物。它们所反映的则是古代(尤其是唐朝时期)我国在厚葬风气下,形成的一种与葬礼有关的文化。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研究,将能够揭示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四、葬地史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不知道是因为这一句话使得古代帝王选择葬在了这里,还是因为他们在这里长眠才使得有了这句古语的产生。洛阳自古帝王州,因此,在洛阳也埋葬了一百多位帝王。而在2007年洛阳市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中显示,仅仅洛阳邙山陵墓群就一共埋葬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唐时期的帝王共二十四位。这些帝王墓葬及其陪葬墓都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邙山陵墓群除了这24个帝陵之外,丛葬墓更多。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样的诗句和“北邙无卧牛之地”这样的俗语。洛阳的葬地史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位于洛阳市市中心区域的天子驾六博物馆就是洛阳葬地史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正是在这里出土了“天子驾六”的物证,因而证明了《逸礼·王度记》中:“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记载是确实可信的。同时这一出土实物也是周礼的真正体现,它也印证了古之天子驾六马的乘舆制度。目前洛阳对于葬地文化的研究除了天子驾六博物馆外,还有更早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也就是1987年建成开放的洛阳古墓博物馆。目前,共有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三大展区。它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洛阳的葬地文化,通过这些古墓葬以及出土的文物去还原曾经的社会现实,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状况等。一部厚重的葬地史也就这样被书写出来了。

五、结语

洛阳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它所蕴含的文化是深厚的。中原腹心地区,从仰韶时代开始,古老的先民就在这里开垦、繁衍,一直延续至今。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域,它的文化代代相传,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里一点点的走过,流传下来的东西数不胜数,而遗失掉的更是不计其数,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在本文中对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述,从都城、艺术、佛教和葬地四个角度去理解,所能了解到的东西也只是河洛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但也算是对于该地区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的一个角度。

猜你喜欢

洛阳传统文化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硬脖子的洛阳令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