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震撼》的艺术价值

2014-12-30荆桂英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1期

荆桂英

摘  要:图书以客观、全面的视角,通过中国与印度、东欧等国家与地区对比,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迅速崛起的原因,以中国模式展示中国震撼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震撼;模式文化;自信价值

张维为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兴起》一书,为我们展现了比较全面、详实的中国崛起的路线图。

1  叙事风格

图书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利用十个章节(含引言和结语)结构全篇。作者用广博的阅历和深遂的眼界,对5000年文明古国的崛起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当代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一种中国发展模式和一种思想理念的三个崛起。张维为教授曾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过一百多个国家。他以世界眼光,客观和全面分析了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回答,解除了部分国人对国家建设成就产生的质疑,回击了在我们周围时常出现编造的中国威胁论调,想阻挠中国发展的声音。让读者对祖国的发展趋势以及曾对此产生的质疑有了全新的认知。

书中用大量篇幅通过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发展过程对比,阐释一些做法本质差异。在与印度比较时指出 ,两国属于完全不同的文明,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最后两国发展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据2007年数据统计看,印度的经济规模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外贸规模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吸引外资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高速公路里程、奥运会奖牌总数、妇女地位、贫民窟状况等,与中国差距太大了。作者指出正是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了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国。

作者以平铺直叙的风格来与读者共同探讨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话题。首先,中国的崛起靠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之路,从建国之初到现在为止,走的是一条和平路线,而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即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其次,中国崛起靠的是走自己的模式。作者认为这种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即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第三,中国崛起靠的是特有的理念。作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增多,从反恐到全球变暖,从环境治理到消除贫困,从文化冲突到金融危机,造成今天诸多全球问题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西方的一些理念和实践。

2  艺术价值

《中国震撼》一书读后心底里油然而生一种震撼,一种对自己日益强大祖国的敬佩和自豪,增加了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了自身的幸福感。特别是第一节"不再误读自己"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要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

中国人尚"和"心态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根源。中国人多对"和"的丧失持一种恐惧的心态,这种在很多谚语中有所反映,如"将相不和,国有大祸"、"将相不和邻国欺"、"家不和,家不兴"等,这类谚语都是从反面警告人们不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由于担心"和"的丧失会给自己、家人或国家等带来诸多灾难,于是中国人多有畏争的心态。农业经济为中国人形成尚和心态提供了经济基础。在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多数人主要是靠农业来谋生。土地是不动的,使得依附于土地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很少流动的。在这种人员少流动的环境中,导致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人与人之间彼此知根知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都是对这种人情社会的一种生动写照。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应有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苗遂奇. 从《中国震撼》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访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J]. 党建,2011,05:41-42.

[2]刘锐,蔡尚伟. 《中国震撼世界》:一部被埋没的新闻巨作[J]. 国际新闻界,2011,04:120-124,126.

[3]辰目. 关注"中国模式"的几个亮点--初读《中国震撼》[J]. 出版发行研究,2011,05:1.

[4]陈学明. 什么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兼评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5-10.

[5]陈昕. 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J]. 源流,2011,1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