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创业环境综合分析及改善措施的思考

2014-12-30程瑛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业环境中观宏观

程瑛

摘  要: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人流和货物的关键中转地和农民工和大学生的聚集地,创业机会和实践必定较多,而创业环境作为创业者决定是否创业的主要方面,对其开展分析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武汉市的创业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武汉市;创业环境;微观;中观;宏观;措施

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校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699万。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总量也成增长态势,已高达15863万。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各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主营业务萎缩,出现大量裁员、减聘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加之国家对创业的政策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避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而转向自主创业。

而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于一身,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大都市中享有盛名。数据显示,武汉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了100万,居全球城市之首,而2008年武汉市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7.53%,创9年来新低。伴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对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武汉市的创业形势可谓大有改观,而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2010年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武汉排名第六位,可见,综合分析武汉市的创业环境对创业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1  武汉市创业环境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较多,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创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可细分为科技环境、人才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蔡莉等,2006)。而就创业环境的分析方法则有所不同,Gnyawali和Fogel(1994)提出了五维度模型,包括政府的政策规程、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支持、非资金支持和创业和商业技能。[1]池任勇提出了社会大系统的概念,认为创业环境由创业网络、风险管理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培育系统和成功报酬系统六大系统构成。[2]另外,还有PEST分析法、典型创业环境分析、全球创业观察(GEM)等分析方法。

聚焦于武汉这一特定区域,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杨莉,2009;胡亚波等,2010;原高峰等,2009)或者仅探讨创业环境的某一个方面(熊凯,2010),而鲜有考虑整个区域的创业环境(祁翠翠,李军,2008;孔慧芳,2012)。鉴于此,本文将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分析武汉市的创业环境。

(一)宏观分析

(1)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武汉市地处中部地区,承东接西,接南连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不仅有便利的公路网(京珠高速、沪蓉高速、汉十高速、汉洪高速等)和铁路网(京广铁路、武九铁路、武广高铁、武汉到上海的高铁等),而且有长江和汉江流经,上下游的货物均在武汉中转,水运也特别发达,加之拥有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空网络,集陆运、航运、空运于一身,为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2)经济高速发展,人流量大,企业竞争激烈。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呈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金融危机以来,仍保持着高于10%的增长速度。2012年武汉的GDP达到8000亿元,超越了无锡和杭州两座城市,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九位,而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更是占到湖北省GDP总量的六成。作为中部关键的交通枢纽,武汉的人流量也是相当可观,据统计,地铁2号线的日均客流量已达到33万人。有报告显示,2013年武汉全市的中小企业总数为17.9万户,占比高达99%,实现增加值3375亿元,同比增长11.6%,且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比81.6%。这些均表征武汉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充足的市场机会。

(3)人才供给充足,创业机会较多但竞争激烈,且融资难、技能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2011年,武汉共有高等院校85所,高校数目居全国第二位,在校大学生数达118万,居全国首位,如此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增加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创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运营脱节,没有资金的原始积累,创业成功率较低。而农民虽有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但是缺乏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巧等能力,有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全市小型企业贷款占全市全部企业贷款比例仅为20%,微型企业贷款仅为2%,可见,技能不足、经验缺乏、融资难等仍旧是制约着创业者顺利创业。

(二)中观分析

(1)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外延辐射效应明显,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场所和实践基地。"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已逐步实现钢铁化工环保产业、汽车及机电产业、电子信息及生物制药产业、食品产业和都市工业等五大产业集聚。而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聚的范围,形成了新的集聚现象,其中包括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陈咪,2011)、金融产业集聚(鲁文彬等,2011)、国际化创意产业集聚和光电机产业集聚等。而各产业的空间集聚将不仅会减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产生规模效应,而且也与武汉城市圈产生互动作用,促进着整个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和升级,同时也为创业者掌握市场信息、寻找市场机会、获取创业资源、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便利。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布密集,呈聚集态势,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显著。武汉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7所国家重点大学(均在武昌且相互毗邻)和包括中科院武汉分院、中船重工、长江航运等在内的100多个科研机构,还拥有"两院"院士59名、专业技术人才40多万,还坐落着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中国光谷",生物、光迅、激光、微电子等领域的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据《201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武汉市本年度共获得市级登记成果344项,获奖科技成果380项,专利申请24105件,专利授权13698件,高新技术增加值1353.4亿元,同比增长26%。这些优势在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也为创业者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巧、招聘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场所和渠道,且对整个区域的创业环境的培养和创业绩效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4]另外,武汉还是我国第一个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诞生地,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65家企业孵化器,共有226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居国内城市前列,这将大大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促进大学衍生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微观分析

(1)市民及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较少。市民和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据2009年武汉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3000名调查者中有11%已经做好了创业准备,80%的市民没有创业打算,但是其中有21%考虑过创业,拥有庞大的潜在创业人群,创业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经验不足、资金紧张、风险规避、政策了解不够等。而大学生则有90%认为"先就业,再创业",只有10%认为可以直接创业,且"三本"院校的学生创业意识较为强烈,"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就业,问题集中在缺乏资金、经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5]可见,武汉市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创业机会的争夺较为激烈,但是制约创业开展的因素明显存在,创业压力较大。

(2)各高校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创业竞赛和创业培训机会较多。各高校作为创业关键的辅助机构,对整个区域的创业环境影响深远。2001年,武汉大学和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被确定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而后还多次举办了"自强杯"、"挑战杯"及"大学生创业知识大赛"等等,为了全力推进青年创业就业,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09年还构建了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启动了创业教育,2007年,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9年湖北大学也加入该行列。而且,除了各高校创业培训班的开设外,武汉还具有多个专业创业培训组织,比如武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武汉中小企业职业教训指导中心等。

2  对改善武汉市创业环境的措施思考

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业者对改善武汉市创业环境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需切实到位,重点针对创业过程各环节的症结,且需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支持政策效用发挥最大化和受益群体最广化。近年来,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制定了多项支持创业的政策,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关注度不够,真正了解创业政策的内容和流程的人数较少。而且,创业者想要享受创业优惠的审批程序繁琐,相关职能部门与创业者联系较少,政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严重脱节。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创业理念和扶持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真正帮助创业者跨越"创业难"、"融资难"等难题。

(2)高等院校需结合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发合理的创业课程,配备专业的授课专家,积极创造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的机会,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并举。分析显示,武汉市人文环境及科研实力都较为突出,但是毕业生创业缺乏实践经验、农民工创业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仍然存在。

(3)科研院所则要结合调查研发符合市场客观需求的科研项目,积极与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交流,包括技术、人员和需求,促使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好多项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用,设备、资金、人才、时间耗费巨大,投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项目商业化的效率较低且商业化进程也存在资金、竞争等压力。这就需要与教育机构合作了解理论需求和与企业合作了解实际需求相结合,加之市场调查的客户需求,从源头增加研发项目的实践价值。而且,科研院所也要关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流程等难题并予以化解,从过程中增加研发项目成功商业化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冯伟远,王艳霞.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基于Gnyawali&Fogel的五维度模型视角[J].教育探索,2013,(1):150-151.

[2] 池仁勇.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13-49.

[3] 刘名俭,黄茜.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0-74.

[4] 胡蓓,双华军.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5):50-56.

[5] 张文学,康志勇,丁振国.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60-62.

猜你喜欢

创业环境中观宏观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宏观与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宏观
宏观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