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与诗歌的对话

2014-12-26陶乐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生价值

摘 要:人们的生命观念,最原始的来自对生命本身的性质的认识,尤其在生命应有价值的理解与判断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想、态度更多地呈现出自然、本能的色彩。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少量诗歌表现了这种原始的对生命本根的追求,而多数诗歌展现了由自然启示而来的宇宙生命或生命的价值。人们透过自然生命的形色,寻求高于本根的价值所在,而使精神有所安顿。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生命意蕴;人生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饱含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蕴,既有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又有对生命意义、生命精神的追求。“诗之真实性中的生命,或在生之创造性中的诗情”每一层面都息息相关。而每一层面随着思考的深入和价值观的提高具有其独特性。这可以从本根意蕴、人生意蕴、实践意蕴三方面体现出来。

一、原始的本根意蕴:人最原始的思想对人类生命本身的自然认识

1.渴望生命的本能呐喊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说金文中“性”皆书写为“生”,所以人的本性只指现实的自然生命,没有包含价值等意义。道家就自然生命的变化生长来说本根,古人也以自然生命的食色之欲来谈论本根,都不认为生命的本根中含有价值。人的自然生命在自然环境中活动,从表面看,是刺激与个人的欲望、个人的习惯所决定的。因此,人们便对自然生命有了一种渴求。

2.及时行乐,享受生命的心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无数人借助语言喊出了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心声。他们着眼现实的人生快乐,看重生存所需,追逐生命中世俗的欢乐,执著于享受人生的感性生活态度。“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这就是诗人在生活适意时对享受生命的赤裸裸的呼喊。在诗人看来,岁月不居,人生易逝,生活的目的便是享受现世的幸福。

3.生命短暂、命运多舛的悲叹

人在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偶然和必然、好的和坏的际遇,从而形成不同的命运观念。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时,他们失却了斗争的勇气,表现出萎弱的天命思想。“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想到尊卑、时间、劳逸的不均衡,作为小吏的诗人自己埋怨命不如人,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平衡,难怪方玉润说:“以命自委而循分自安,毫无怨忿词,不失敦厚遗旨。”诗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不是去争取公平,而是“循分自安”地对待与忍耐,岂不可悲、可叹!

二、思索的人生意蕴:透过自然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1.功业留世的思考

人们肯定了人世的实在,生成一种人生虚幻感与人生实在感的交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也生发过上下无依、往者已往、来者未来的孤独空虚之感。然返虚入实,可转出更高生命意蕴的对人间之爱与人生责任感。由人生无常而生的感慨,也激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2.坚毅乐观的人生感怀

许多诗人将坚毅乐观的态度呈然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从大海中得到养料,在北征途中的犹豫与忧虑荡然无存,诗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洗礼,得到了升华。

3.人生的美好憧憬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证实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无限向往。尽管前面透出对幸福短暂的焦虑、无助,诗人却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来自于骨肉亲情的问候,能够享受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寄予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现实的实践意蕴:将悟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中国古代诗人以性理言心,性理必表现于情,而自始为实践。人们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在现实中进一步体现思考。在重生命的本根时,人心陷溺于自然的欲望,而求欲望之无限的满足。然经过心灵的超越升华后,思考有价值的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

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漫,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于是,诗人们从生命个体的思考到了生命价值的感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寻求理想的方式,在实践中完成他们的精神追求,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1.投身现实政治,追求功利价值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也有功利主义的理想。他们直接肯定人生的目的,追求自己或大多数人的快乐和现世幸福。曹操生活在政治十分混乱的汉末建安时期,他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凝成了诗篇。“瞻波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诗人看到天下百姓惨遭乱世而不由得痛断肝肠,他“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建立“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想政治。

2.回归精神家园,保持独立人格

诗人追求精神生命多是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他们始终保持独立人格,最具代表性的是陶渊明。他的超脱精神尤受后人推崇。社会不能给他提供宁静的空间,他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与自然。《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向黑暗官场决裂的战斗檄文,他要寻求心灵上的精神寄托。《归园田居》《饮酒》等处处可见他的悠然与自得。

通过以上诗人诗作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诗歌所含的生命意蕴丰富多彩。许多诗人在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理解时,也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他们着眼于人生价值,在人生路上不断寻找生命的真谛,最终,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05:56.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5:69.

作者简介:陶乐,女,1985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人生价值
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
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追逐希望和幸福之光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加强国企女工工作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德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