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研究

2014-12-25白振宇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果

胡 炎,周 红,白振宇

(1.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300074;2.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一、问题的提出

1.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世纪是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科技成果不仅关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掌握世界话语权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5%的情况下(美日甚至已经超过80%),我国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一直维持在30%左右的低水平,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科技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我国科研院校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发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科研院校的研发人员总数从1986年的15.7万人到2013年已发展到近40万人,约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二分之一。科研院校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开发新型科技成果的主导力量之一,也成为培养以及锻炼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第二,科研院所的相关创新体系亦逐渐形成规模,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发展基金到省部级的各部门发展计划体系,为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提供前期资金支持,并已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利用科研优势为其他大量的科研院校提供了较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榜样,为科研院校的大环境塑造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基础较为薄弱,虽然有促进科技成果法、专利法、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等一系列规定,但覆盖面仍较狭窄,无法将科技转化过程中的立项、投入、人才、评价、激励等全部包含在内,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往往由于欠缺足够的法律保护,使科研院校研究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期望度较低,另外,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的法律漏洞也致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彻底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往往被窃取或被耽搁。

第二,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来源单一。虽然随着科研转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比例有所扩大,但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仍是主渠道。另外,随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的增加还出现金融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率下降的趋势,风险投资以及个人投资仍大多处于观望态度,这种单一的资金投入来源结构长期的维持,导致科研院校的市场导向受到限制,缺乏应有的活力。

第三,激励机制陈旧。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往往侧重于精神奖励,偶尔出现的物质奖励也仅限于小额的科研补助金,这不但不利于肯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利于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后续工作。

第四,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与相关企业、市场建立应有的沟通平台,因此难以与企业或市场的需求进行良好契合,这使得科研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再陷入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境地。

第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区的科研院校借助其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远比中西部省市的科研院校更具有优势,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来源,因此成果转化率往往远超中西部省市的科研院校。

2.科技转化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而言,虽然当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多围绕科研院校进行开展,但是对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研究还处于学术探究的初始阶段,理论界缺乏丰富的系统指导,对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将使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层次由从侧重科技成果的技术性研发视角向经济性研发视角进行深度扩展:一是深化拓展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量化指标体系建设,探讨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二是提高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的应用效率与广度,对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从实际层面而言,对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一是能够帮助科研院校寻找自身与国内外拥有较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科研院所的各方面差距,有利于科研院校了解自身的科研工作不足,并能够为他们探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一定的帮助;二是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帮助政府考评其管辖区域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有效性;三是可以帮助企业、风投公司、个人评估其投资的可能性,在降低出资方风险担忧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以市场导向性为风向标,提高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投资收益率。

二、理论基础

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国外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依据熊彼得创新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该理论揭示的是技术性与经济性进行一体化的转换过程,通过在生产条件、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改良,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需要较大的利益驱动力且具有高风险性的科研活动。

国内众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多数认可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说明。该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包括三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包含众多元素的活动,包括试验、开发、应用以及推广成为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甚至新产业等多个步骤;三是科技成果的性质必须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回报率。

2.当前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特征

(1)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目的性较为模糊。不管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由技术性转化为经济性,使科技成果具备应有的商业价值及产业开发潜力。然而,当前在科研院校的科技转化过程的开始,许多科研人员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学术追求等各类因素将成果的可转化性放置在较低的地位,虽然每年科研院校的科研工作者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思考新课题、进行新课题的试验与开发,但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明确,导致最终的科技成果成为纸上谈兵,无法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增值的实用工具。

(2)科研院校的转化模式固定。主要分为外生型转化与内生型转化。外生型转化是指在进行科技成果研究之后,将最终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要求企业自身进行科技成果的消化。内生型转化是指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都是在科研院校的内部进行解决,科研院校通过自身的衍生单位进行自营自销。这两种转化模式中以外生型转化为主要转化模式,这种固定的转化模式没有将技术中心、成果转让机构等相关主体紧密的连接起来。

(3)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具有多重价值性。首先,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结果一样,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为国家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其二,科研院校借助其雄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在研究相应的科技成果后投入到企业运行当中,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科研风险以及资金成本,同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三,科研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型研究人才,能够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与开发机遇。最后,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能够丰富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系统理论,甚至能够帮助学术界形成新的研究学派,为其后续的研究发展提供较大帮助。

(4)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学术追求性较强。这种学术追求性体现在科研内部驱动力以及科研关注重点上。在科研内部驱动力上,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科研需求、人员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进步需求。它与科研院校的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科技成果的研究是获取政府奖励、优秀学生资源的重要工具,因此将满足社会经济利益放在第二位。正由于科研内部驱动力的特殊性,导致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关注重点虽然注重创新,但是往往考虑过多关于体现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的因素,往往造成科研关注重点较偏僻或转化成本较高等现象[3]。

3.国内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从科研成果角度出发。白利娟等(2006)在考察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后,提出应该以科技成果的各因素为考察核心,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成果直接效果出发对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行评价。

第二,从转化过程出发。学者谢丽云(2009)为使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能力,又能评价系统的各个功能子系统,把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分别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成果转化中试推广、成果转化效果四个指标。

第三,从成果转化的相关主体出发。刘朝等三人(2011)从高校所牵涉的各实虚主体出发,认为高校的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应该从高校自身、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环境进行评估。韩俊德(2011)在其毕业论文中阐述了基于高校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他使用问卷调查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换因素分为人员的投入力度、资金的投入力度、体制对成果转化的适应程度、奖励政策的设立以及学校成果转化工作的总体评价五方面。郭强等(2012)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为六大内部因素以及三大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科技成果的特性、转化意愿、传授能力、关系信任、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外部因素包括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政策与制度促进和社会文化塑造[4]。

三、评价体系设计

1.变量选取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实践性、系统性和简单性的原则基础上,选取如下17个具体指标对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变量

2.模型所用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相关院校的内部统计资料等,部分数据使用统计资料中的数据进行简单计算而得;第二,包括通过对相关院校的科技转化成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校教师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数据。部分数据采取五级量表法进行主观评分。

3.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对所选文献进行因子分析,用以淘汰不相关的评价因子以及将各因素归类。

第一步,分析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由表2可知,KMO值为0.846,表明因子分析方法选用较为适当。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

第二步,使用因子分析对科研人员数等17个因素进行维度确认。最终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因子分析表

通过因子分析可发现,所选取的17个变量可划分为四类因素,其中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成果奖立项数、专利获得数量、全年科技成果鉴定登记完成量、科研院校的综合排名为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因素,科研人员数、科研资金投入、成果转化奖励金额、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议平均次数、学校支持力度为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投入因素,成果的销售收入、人均固定资产增值、技术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所需时长为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因素,合作的科技中介数、资金来源种类、学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级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因素。

(二)回归分析

将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作为因变量,提出以下回归模型。

式中:Y1为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X1为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X2为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投入;X3为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X4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因素。

通过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回归R值(见表4)及回归系数(见表5)。

表4 回归R值表

表5 回归系数表

从表4和表5可知,R平方为0.758大于0.7,回归拟合度较高。F的sig值小于0.05,说明由此而建立的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回归方程的回归性较高,而5个指标的t的sig值均小于0.05,回归系数具有意义,因此,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231X1+0.327X2+0.512X3+0.463X4(-4.157)。

四、提升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理念

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主导因素,他们决定课题的提出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科技成果能够得以转化的最根本条件为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课题确定之前,应该重点强调科技创新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校应该提高其科研人员对科技转化成果的关注度与支持率,强化自身科研工作的定位,并鼓励、帮助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沟通,确定具有转化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对于国家相关部门而言,可以通过基金课题的审查制度改革为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理念的输入,例如,针对无法提出清晰成果转化的标书进行筛除,而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潜力较大的申请项目在条件以及资助方面给予优惠政策[5]。

2.完善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研院校科技转化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自身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在科技成果研究的投入阶段,资金与人员是核心因素,虽然科研院校具有科研人员基础,但是科研经费的来源却有待改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帮助企业了解科技成果的供给,帮助科研院校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科研院校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沟通效率。其次,在科研成果研究过程阶段,应该立足于产学研模式,在保证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信任度的基础上,采取应有的保护措施对科技研究成果的专利性进行维护[6]。最后,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阶段,应该鼓励内外部转化相结合的混合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培训等方式,缩短企业与科研院校对课题所产生的理解差异,为企业建立长期且清晰的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帮助其减少转换成本。对于市场前景好但技术成熟度存在改进空间的项目进行后续支持,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整体过程的完整性。

3.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支持

良好的环境支持包括政策法律环境、激励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国际交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是科研院校进行科技成果工作的首要环境支持条件,提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政策法律环境可以保证科研人员的研发信心,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杜绝损害科研成果专利性等不正常交易的发生[7]。激励环境是指科研院校应该加强物质激励工作。中介服务环境是指通过中介服务扫除科研院校与市场之间的障碍,同时帮助科研院校与其合作企业划分权益与责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国际交流环境是指科研院校还应该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国家交流计划,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吸收国外优秀科研人员的新思想以及学习国外新型的成果转化模式。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应该从政府资源着手,通过媒体宣传,为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制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科研院校以及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意向。

[1]金 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3(12):186-187.

[2]吴 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3(7):34-37.

[3]李建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

[4]郭 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151-153.

[5]黄 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商学院,2013.

[6]韩俊德,李惠.基于科研主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4-67.

[7]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53-56.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果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