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2014-12-23陆松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陆松福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江苏省内外部分高校的深入调研,确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与供给状况、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状况、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高校激励机制等,据此构建了一个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结构概念模型,并对该结构模型构成要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29-03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江苏省内外部分高校的深入调研,确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四个阶段,高校科技成果在面向市场进行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科技成果产出与供给主体、科技成果需求与应用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等多方关联主体,这些关联主体与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所需资金、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等支持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而决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与供给状况、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状况、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高校激励机制等。据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结构概念模型(见下页图1)。下面就该结构模型构成要素阐述如下。

一、成果产出与供给

成果的产出与供给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产出与供给,成果转化就成无米之炊,而产出的成果如果都是低水平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或是不成熟的、没有商业价值的,那么这样科技成果也不可能得到有效转化。因此,高校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性、市场适应性、成果商业价值等要素,对成果转化具有决定意义。而高校课题立项评审机制、科研经费筹措机制、成果评审机制、研发组织机制等因素,又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校课题立项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处于科技发展前沿、是否站在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决定其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市场适应性和商业价值。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环节,应增加市场需求适应性和最终研究成果潜在商业价值这两个评价指标,并赋予其较高的权重。

其次,科研经费是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其多少,直接影响到成果的产出及去向。目前,我省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为各级纵向科研项目政府资助拨款,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横向合作科研经费比例较少。今后,高校在科研经费筹措策略上应作些调整,在努力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积极拓展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横向科研经费。

第三,成果评审时是偏重于成果的学术价值,还是偏重于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对高校教师科研活动具有直接导向作用。显然,在成果评审上需要区别对待,对一些基础性、理论性研究成果,偏重于学术价值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但对大量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则应偏重对成果转化的现实可行性和潜在商业价值的评估。

第四,高校课题研发组织是采取封闭式单兵作战组织模式,还是采取产学研合作、多学科跨校跨国合作组织模式,无疑影响到成果的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率。

二、成果需求

市场需求是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源动力,没有需求就谈不上成果转化。调研表明,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企业技术接受能力(包括企业技术吸收消化能力、企业对成果识别能力、企业家战略眼光等)以及政府的政策激励等。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大,企业技术接受能力越强,政府对企业吸收新技术奖励支持力度越大,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就越迫切,其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促进力就越大。

三、成果转化中介

光有成果供给与需求,如果没有供求信息和交易平台等中介机构的帮助,成果转化也难以实现。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还较闭塞,高校专家找寻对口的企业难,企业在高校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技术也很不容易。可以说,在科技成果交易上,企业与高校之间能否达到信息对称是此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这就需要在双方建立信息沟通和联系机制。

近年来,我省一些高校借鉴美国OTL机构的经验,先后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机构,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已经帮很多教授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有效解决了科研专利“躺”在实验室的问题,同时也将教师从谈判桌前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科研。

此外,类似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果月度推介会这样的供求信息沟通与交易平台机制,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校沟通和联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我省东南大学每年在南京举办东南大学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主动邀请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数百家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科技合作交流及洽谈,还组织“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等科技成果“下乡”展示活动。通过组织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互通供求信息,降低了成果转化过程的沟通成本,保障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和高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积极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社会中介机构和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创新中介组织形式,对促进我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不可或缺的。

四、成果转化模式

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成果转化效率。在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企业或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合作同创办经济实体、技术转让方式、联合研究方式等。在英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95%发生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过程中,5%的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许可或创办新企业实现(方华梁,2010)。

我们认为我省高校应针对不同的课题来源和成果产权性质,宜采取不同的转化模式。由政府资助的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可采取技术转让或许可的形式转移给其他企业,而对其中一些技术复杂、成熟度较低、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识别和接纳的高技术成果,则较适合由高校自已创办企业或通过技术入股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创办企业来实现转化。与企业横向合作取得的科研成果,则应由合作企业直接采用或就地转化。endprint

五、高校激励机制

高校激励机制主要包括高校评价机制、教师科研考核激励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等,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对科研的价值取向。

高校评价机制,即社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取向,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高校管理者努力追求的是学校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获取数、高层次学术刊物论文发表数、专利申请与授予数等指标,并在高校内部激励制度设计上围绕着上述目标加以分解细化。体现在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时,主要依据其课题立项数、专利申请与授予数、论文发表数与刊物层次等。结果,把教师主要精力引导到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等上,很少关注专利和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与应用转化问题。

因此,对目前的高校激励机制需要深刻反省,建议高校主管部门在对高校进行考核评价时,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收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并赋予其足够大的权重。同时,各高校在制定教师科研激励制度时,应根据自身实际,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收入及科研成果转化后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科研工作量或科研分值,而且,一项科研成果如果在未来每年都有转让许可收入和产业化后的销售收入,就应每年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当年科研工作量。此外,对高校取得成果转让收入和成果产业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要按就高比例奖励给课题组成员。如此激励制度设计,可有效避免高校教师每年为完成科研工作量而急功近利地发表一些无用的学术论文或申报一些垃圾专利、假专利,促使高校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心来去从事高水平、有潜在商业价值和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最后,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也应研究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收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一项考核评价指标,并赋予足够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10.

[2] 申纪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体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

[3] 程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 李微.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创新机制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
浅析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天津市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园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