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2014-12-23董晓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路径选择制约因素

董晓燕

摘 要:近年来,贵州县域经济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也还存在着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062-02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贵州省经济建设的质量。

一、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有88个,其中包括10个市辖区、56个县、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和两个特区,县域单位总面积为17.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1%,县域单位总人口为3 45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5%[1]。据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仅有盘县入围全国百强县,排在第八十七位;仁怀市、兴义市、金沙县、凯里市、都匀市、清镇市、开阳县、福泉市入围西部百强县,分别排在第十五位、二十八位、三十二位、三十四位、六十五位、六十九位、八十七位和九十五位。在竞争力动态测评中,所有入围的县市都显示出了上升的态势。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规模的10%左右[2]。

由此可见,近年来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速快,但总体比较薄弱,与中东部的差距依然很大。此外,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布不均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较强的县域主要集中在市辖区和州(市)所在市(区),呈现出“一体两翼”的竞争力格局;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存在着连片趋势,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三个连片特困区。总体来讲,贵州的经济发展呈现中部凸起,周边低于中部,并且东南部低于西北部的非均衡增长态势[3]。

二、制约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位弱势明显,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

贵州省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远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交通枢纽,非物流主要通道。加之境内多为山地、坡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交通极为不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性差,运输成本高,区位劣势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着最适合其增值的大中城市、平原地区流动,贵州省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受区位因素影响,省内交通、电力、通讯、农业基础设施等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地区依然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 为8 006.79亿,人均为22 981.60元,位列全国所有省市最末位。在贵州省88个县域单位中,GDP超过50亿元的只有16个,分别为开阳县、清镇市、遵义县、仁怀市、兴义市、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凯里市、都匀市、水城县和盘县,与中东部地区的县域单位相比,差距非常大。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利于招商引资。

2.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明显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是影响贵州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贵州省第一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县域单位GDP总计2 754.3亿元,占全省GDP的70.3%。GDP最大的县域单位是盘县,达175.6亿元;GDP最小的是万山特区,仅为6.4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此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贵州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如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的茶产业、白酒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都存在着一哄而上、跟风发展的势头,并未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更谈不上品牌建设、产地认证了。

3.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调整不到位

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弱,这既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市区经济差距较大。从农业内部结构看,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势头不足。而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很多县域仍表现出粮猪型二元结构的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色彩浓厚。近几年,一些县域单位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存在着调整难度大、优势特色缺乏的困境,很容易造成区域雷同发展的局面。

三、促进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 “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endprint

2.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贵州省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以工业化为核心,民营经济为主体,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产业成层次和竞争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积极创建新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项目的开发储备,以商引商。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政府应以此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吸引外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 “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4.优化融资方式,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将加大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吸引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R].2009.

[2] 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

[3] 洪名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路径选择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