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现状、影响及对策

2014-12-22裴慧利

创新科技 2014年22期
关键词:译员硕士青年教师

裴慧利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现状、影响及对策

裴慧利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指出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翻译能力,然后分析了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的现状以及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其翻译能力的对策。

翻译能力;现状;影响;对策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日益壮大,逐渐形成了本科、硕士、专业硕士、博士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在翻译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翻译师资。而目前我国师资建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翻译能力对翻译教学的影响不言而喻。本文将根据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分析新兴独立学院的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现状以及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的对策。

1 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翻译能力

翻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的内容表达出来。从微观上来讲,翻译能力主要指的是各种语言能力等。从宏观上说,翻译能力则包括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

对于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总结:陆谷孙教授在题为“A Translator Language-wise and Otherwise”的主旨发言里指出,翻译教师至少要有200万字的英译汉和100万字的汉译英作品;何刚强在“精艺谙道,循循善诱— —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中提出,“本科翻译专业建设要真正获得成功,有赖于我们的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三方面的功夫:一是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二是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三是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郭来福提出翻译能力应该包括翻译理论知识、翻译职场知识、特定主题知识、翻译转换技能、翻译工具运用技能五个方面。

不同的学者的描述各有不同和侧重,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少的:

1.1 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即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使用与转换游刃有余以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1.2 掌握主要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的性质、标准,主要的翻译方法及技巧,中西翻译简史,中西翻译流派,翻译批评等。

1.3 进行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了教师拥有至少一到两种的主题知识并且对翻译过程有着整体的把握。

1.4 会使用常用的翻译工具,包括词典,各种网站和论坛,专家帮助,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等。

1.5 熟悉翻译行业的市场情况,了解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和运作,这样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才能不与市场脱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 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现状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兴的本科院校,致力于寻求区别于传统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作者实地走访了郑州市的几所独立院,对这些院校的翻译教师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翻译师资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人员: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占不到80%,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授和社会其他单位退休的老译员占20%多。这三类人员基本上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因此,他们的语言功底自不用说,但其他方面的翻译能力却各有千秋。

2.1 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

现在在独立院校任教的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术性学习,因此,他们对主要的翻译理论有系统的了解。但是,也正是由于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他们的翻译实践极度匮乏,只有少部分人进行过很少量的零散的兼职翻译实践,对翻译行业的市场情况更谈不上熟悉。但是,他们作为年轻人,正处于时代的最前沿,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翻译时都会使用一定的翻译工具。

2.2 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授

这些老教授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翻译研究,因此他们不但掌握着主要的翻译理论,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翻译独特的理解与观点。同时他们大多数都有了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出版了自己的译著,这些译著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但是,老教授在翻译工作的使用方面可能略逊一筹。在对翻译行业市场情况的熟悉方面,他们的了解仅限于与文学翻译联系紧密的出版行业。

2.3 社会其他单位退休的老译员

这类教师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译文多集中在科技、商务、法律、外事、旅游等实用文体方面,译文数量巨大且译文质量较高。他们对翻译工具的使用非常熟稔,同时对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把握较准。但是,这类教师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

3 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现状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教师,作为翻译课堂的设计者,其翻译能力状况对翻译教学的很多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会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的好坏。

3.1 教学内容的选取

翻译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青年教师重理论,老教授和老译员重实践。具体来讲,青年教师或者从现有出版的翻译教材中选取一本作为所教授课程的教材或者综合几本已经出版的教材,以教材中所提到的翻译技巧为纲,亦步亦趋照本宣科的分析这些技巧在老掉牙的翻译实例中的运用;而老教授和老译员则以实例为主线,把技巧的讲解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他们的实例通常是从自己的翻译实践中选择,老教授通常选择文学方面的例子,而老译员则通常选择应用文本的实例,相对来说更加实用,更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老译员还把翻译工具的使用和翻译行业市场情况作为其部分的教学内容,以迎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3.2 教学方法的使用

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讲解技巧,给出例子标准译文,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超出自己能力的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老教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任务式”“合作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布置翻译任务,让他们课下完成,课堂上进行讨论,点评,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文学翻译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放开手脚。而老译员的教学方法则是五花八门,有的同老教授一样采用“任务式”“合作式”教学,有的采用“作坊式”教学,即利用自己的人脉,承接翻译任务,将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在基于自己对翻译市场的把握,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修正,为学生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

3.3 教学效果的好坏

笔者在所在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师教授和老译员讲过的翻译实例,学生的正确率分别是51%,75%,92%。这样的测试结果并不让人意外,青年教师由于本身的“力不从心”,加上其教学内容的枯燥过时和教学方法的守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老教授由于拥有系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多年的教学方法的累积,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他们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出一截。而老译员虽然缺乏理论知识,但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授的内容新颖,实用,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转为为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

4 提高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翻译能力的对策

由于青年教师占到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不到80%,因此,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高青年教师的翻译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由上述翻译教师翻译能力对翻译教学的影响可以看出,在构成翻译能力的几个方面中,翻译实践的缺乏是当前制约翻译能力的最终的因素,因此,各方有必要齐心协力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翻译能力,特别是翻译实践能力,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4.1 青年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扔掉心理包袱,变压力为动力,加强自主学习

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及电子资源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动态,与时俱进;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翻译实践的练习,切实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4.2“以老带新”

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在自己学校内部组成青年教师辅导班,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老译员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翻译实践、翻译工具,翻译行业等各方面的训练。这样的辅导班即全面系统又经济高效。

4.3 参加师资培训

中国翻译协会于2009年正式推出大学本科翻译师资培训课程。课程由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策划主办,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参与课程设计。课程采用模块培训的方式,其中的笔译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儿:笔译技能、笔译教学法与翻译理论研究,可以切实提高翻译教师的翻译理论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

4.4 校企合作

独立院校可以和需要翻译的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赢。一方面,企业可以拥有固定的水平不错的兼职翻译队伍,另一方面,这一合作将使青年教师的翻译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既能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又能帮助他们了解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熟练地使用翻译工具。

5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教师的双语能力,翻译理论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工具使用能力,翻译行业市场把握能力共同构成了综合的翻译能力,这些能力制约着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独立学院的翻译教师尤其独特的构成,可以通过转变青年教师观念,实施“以老带新”,组织教师参加教师培训,实行“校企合作”等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特别是翻译实践能力,促进翻译教学。

[1]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 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43-68.

[2]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 —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

[3]郭来福.本科翻译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探讨[J].教育评论,2014(5).

[4]杨志红,王克菲.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

[5]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2(4).

H315.9

A

1671-0037(2014)11-114-2

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翻译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42400410896)的阶段性成果。

裴慧利(1984.1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员硕士青年教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