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2014-12-20田静张洁何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心理健康

田静?张洁?何兵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心理健康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心灵跳动的声音。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曾说:“诗和画等艺术是说服我们,音乐是突然袭击我们。”我国古代典籍《乐记》中就谈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柏拉图也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音乐能广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从而改善身心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触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释放,使学生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消极的情感是一种有害的生理-心理能量,音乐可以为这种能量的释放提供一个合乎伦理和科学,合乎美的旋律的文明通道,因而可以作为心理调适的有效手段。音乐是心灵的一种选择,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方式,是发现自我并升华自我的途径。

一、音乐欣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音乐欣赏是一种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使精神愉悦的精神活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音乐是学生认可、推崇的一种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音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代生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体的心跳、脑电波等节奏趋向于和音乐的节奏同步同调。当人们听到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时,身体也会按照这种节奏活动,这时人就会感到头脑安逸、神清气爽。当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音乐中的部分内容能诱导出一种使人陷入冥想状态的脑电波,它可以使人的身体活动放慢,心灵放松。

1.音乐欣赏要立足音乐本身加强情感交流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往往精神上与音乐融为一体,甚至进入一种心醉神迷的状态。在音乐欣赏时,学生可以离开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学习现实,从而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音乐种类很多,不同的调式、节奏、旋律,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但并不是所有音乐都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些内容肤浅、直白、庸俗、无力度、无深度、无境界的音乐作品只能对学生产生畸形的刺激。音乐欣赏其实就是学生和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交流与碰撞。故音乐欣赏一定要从音乐的本体出发,突出音乐的情感特征,增加学生和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热情的音乐使学生心胸开阔,如海顿的《创世纪》;气势磅礴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坚强,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宁静的旋律让学生摆脱烦恼、学会心平气和地与人处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贺绿汀的《森吉德玛》、舒伯特的《快乐时光》;欢愉的音乐则会使学生容光焕发,如《喜洋洋》《春天来了》《步步高》。音乐以美导善、以美引真,最能穿透感性和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音乐美的陶冶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2.音乐欣赏要借助音乐想象促进学生感悟

音乐最先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和视觉表象,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所感悟。这些感悟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欣赏《摇篮曲》,学生能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欣赏《启蒙山小调》,学生能感悟到浓浓的乡情;欣赏《义勇军进行曲》,学生能感悟到中华优秀儿女不屈的抗争以及民族的危难与希望;欣赏《花好月圆》,学生能感悟到美好快乐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欣赏《高山流水》,让学生体验到友谊的弥足珍贵;欣赏《命运交响曲》使学生感悟到只有拼搏抗争,才能驶向幸福的彼岸。

二、音乐表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音乐表演包括音乐演奏和演唱,它集感觉、运动、情感、交流于一身,能影响学生个性,改变学生行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宣泄不良情绪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大脑皮层有直接影响。乐曲的旋律、速度和音调不同,可分别使人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从而调节情绪,稳定内环境。一般来说,音乐心理调适有两种,一种是同质导入法,一种是异质转移法。

前者是选用和学生情绪状态相对应的同类型曲目,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对心情不好的学生使用沉郁的音乐。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将郁闷、苦涩迁移到音乐中,使忧伤和愁苦得以宣泄,心情逐渐平静。配合心境让学生演奏悲伤情调的乐曲,能使学生的悲哀得以缓解。

后者是使用那些与学生即时心理状态性质相反的曲目,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意志和情感体验。比如,让焦虑的学生哼唱或演奏轻柔宁静的音乐,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江南好》等;让抑郁的学生哼唱或演奏明朗欢快的音乐,如《喜洋洋》、《金蛇狂舞》、《春天来了》、莫扎特的《浪漫曲》、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等;让感到身心疲惫的学生演奏节奏缓慢、韵律安详的音乐,如德彪西的《大海》、圣桑的《死之舞曲》等。

当然,音乐表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否则就很难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过这种表演不是演出,只是自娱自乐,目的是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因此,学校只要提供必要的乐器,老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则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提高交往能力

音乐表演活动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表扬。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类最深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欣赏。”音乐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成就感,使学生愿意和别人交往。

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交往问题。一些学生不愿交往、不能交往、不敢交往,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体验能力的提高。音乐集体表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融通、了解与相处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学会与别人有效交往。经常进行音乐表演的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尤其显得落落大方、开朗自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那些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参加合唱、合奏的排练与演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乐者乐也”,音乐喜闻乐见,深受学生喜爱。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音乐对其心灵的慰藉,因为人人都有追求快乐、积极向善的天性。音乐既是一种艺术,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音乐对职校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11/P2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集团,扬州,225212)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