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你调情带你飞赐你逼格收你智商

2014-12-18

南都娱乐周刊 2014年45期
关键词:娄烨群像盲人

推崇者·刘倩

群像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在毕飞宇的原著小说里,他对人物的描写都是群像式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用一两个人物的视角去描绘这个世界,娄烨镜头下的《推拿》保留了这种群像式的叙事观念,整部电影没有一个大事件,而是分别呈现一对对的人物关系,以人物关系为单元产生多个叙事线,带给人一种新颖、极具风格化的影像结构。

手持摄影呈现一种意识流的 “飞扬”故事段落。娄烨用手持摄影贯穿全片,摄影机就像一双手,抚摸着盲人群体身上的每一个部分,给观众传递一种“抚摸”的主观视线。在小马复明的极具意识流的段落里,娄烨式迷离的影像又出现了,他称之为“飞扬”,这种“飞扬”实质是欲望与现实之间表达的一种出口,是一种迷人的影像段落。

血腥、性爱的赤裸裸画面表达。王大夫用刀划自己胸口的画面,小马和妓女做爱的画面、王大夫和女朋友屡次做爱的画面,都是娄烨用生理刺激和观众交流的方式,生理刺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刺激,娄烨的直观、直接风格也形成了“我的摄影机不说谎”带来的一种交流刺激,具有深度的真实感而不是采用导演技巧。

通过盲人的世界探讨真实的虚与实。整部影片是由画外音带出的,这种第三者间离式讲述从一开始就暴露出娄烨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真实性中做探讨。《推拿》并不是一部完全着眼于关注盲人群体及其生存状态的影片,更像是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和“看得见的影像”的pk,该片借助盲人群体“看不见”的世界,来对真实世界做出一个反射,这种反射囊括了许多,用看不见的世界来描述原始的欲望和单纯,带给看得见的世界的人们一种思考,看似浅,实质渐入佳境。

推崇者辩白

课文背诵式的旁白实质上是营造了一种给盲人的解说,你会发现片头主创的名字都是用旁白念出来的,这种旁白即是引导观众体会一种进入看不见的影像的代入手法。手持虚焦点镜头是小马疑似复明的写意段落,也恰恰是虚焦才能表现出真实世界与心理的世界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安定和安全感的缺失。影片结构不存在没头没尾,这是一个用盲人的生活细节琐碎展开的故事,并没有按照一个常规大事件的路数展开故事建置、戏剧冲突、高潮等商业故事元素,从几个盲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和行为细节展现来和观众交流,即娄烨信奉的生活的“流动性”。关于洗头房的情欲戏,谁让国内有电影审查制度呢?最好的情欲戏就是在于能引起你多少脑补的欲望啊!娄烨并不是在“想表达又无力表达”中徘徊,这其实就是传说中的点到即止,没有犯过分用力的毛病,真正好的影像就是让人引起思考,导演只是牵线思考的那个人,而不是灌输的那个人,况且“暧昧”和“迷恋身体”是娄烨一直追求的,他不过是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罢了,这点就很难得。对于盲人群体的关注,如果说娄烨缺乏诚意太过严重,每个导演对待一个人群都有自己的切入点,不能说娄烨将关注点放在盲人的情欲上,就判定娄烨诚意缺失,他恰恰是关注到盲人和正常人相同的需求,这是一种平等的视觉。

娄烨自述

“电影中生理和肉体的感受最重要”

毕飞宇的原著对群像的描写很棒,他会一直让你陷入在这些人群里面,这也是小说优秀的地方,我也希望影片能保留这种感觉,管不了太多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定或者是什么,就跟着小说人物走了,这种感觉实际上要比隐喻、象征或者是一些概念先行的东西有意思得多,而且我觉得有意义。我尽量在小说里找到一些最精彩的部分在影片里头用文字的方式保留,小说里大部分叙述我需要在这个系统里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小马意念复明段落都是属于呼应小说里的飞扬部分的,我没法用文字贴在上面只能用飞扬的影像表达。电影是一个是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传达给你的是一种生理和肉体的感受,如果你说这些都不重要,只有影片当中的一个意识形态是重要的,那我不相信,所以《推拿》里,不论是性还是痛,我都很直观地表述肉体带来的生理感受。

推倒者·文白

留白过多动机缺失。或许是娄烨已经不再想讲故事,也或许,他实在是难以在两个小时内铺陈如此多线索的故事,以至于留白的空隙已经大于故事的连贯,上一秒还是因为拒绝痛哭流涕,下一秒又变成二人相依相偎,上一秒翻箱倒柜凑钱还债,下一秒自割三刀拒绝交钱……且不说你割了自己我就能不要你还钱这事成不成立,单是郭晓冬突然转变的动机就无从得知,过多的情绪化追求导致的不仅是观众云里雾里,甚至是自身无法自圆其说,此一误。

摄影绚烂但逻辑混乱。最为人称道的大约就是摄影了吧,娄烨的手持与明暗特写放在这样一个题材里面倒也难得地合适,然而各种虚焦的使用却存在着明显的视觉逻辑问题,模糊化处理在我看来多是为了切合角色自身的失明(复命)变化,是角色的自我感知,然而镜头本身却存在着主客观混乱的现象,也就是镜头很随意地会从主观视角切换到客观视角,你可以说这是导演风格的随意,但,逻辑混乱是确实存在的事。此二误。

盲人探讨流于表象。不得不提到的不久前的一部叫《盲视》的电影,都是探讨盲人世界的作品,比较来看,《推拿》属于外向,《盲视》属于内向,《推拿》属于浮光掠影,《盲视》属于深入浅出,简单来说,如果你看过《盲视》,你会觉得《推拿》关于盲人世界的探讨完全不够格,只是猎奇罢了。

表演表面群戏薄弱。电影是群戏,却很少有群戏的感受,主次不分明是娄烨的弱项,暂且不提,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演员和盲人同场表演的设计,两相对照来看,郭晓冬们的“扮演”痕迹实在严重得很,以至于在我不知道其他人是真正的盲人时会赞叹一句:这些配角演得真好。

推倒者辩白

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聊娄烨的这部片,或许我可能给它好评,毕竟娄烨的风格与主题是那么相得益彰,对于一个从影达30年的导演来说,再谈他的技术是否有问题确实也是无趣,毕竟,即便是问题,他也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只是,我们探讨的是技术与故事的匹配问题,迈克尔·贝有一套自己的长达数年的风格,昆汀也有一套自己不断完善的风格,甚至大卫·芬奇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体系,但他们做的,是不断地把风格与电影贴合得更好,而不是找到一个机会就去炫耀,娄烨的问题在于他太想炫耀这套风格了,而不是说这风格本身有什么问题。

至于故事,我能理解的看法就是,在这些眼中,故事算个屁啊……他们觉得影像更高明,你们这些低端影迷,可以直接抛弃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娄烨群像盲人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娄烨电影中的纪实主义风格——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为例
随声附和的盲人
娄烨春风永远沉醉(下)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群像
群像扫描
娄烨:给“散客”拍电影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