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研究

2014-12-18杨显明焦华富许吉黎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淮北市演化空间结构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摘 要:运用Arcgis软件,将淮北市建市以来4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时期城市外部形态指数、城市空间扩展规模、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各主要用地类型规模及异质性指数。认为淮北城市空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外部形态由早期的相对紧凑逐渐走向分散布局,并再次向紧凑布局演化;城市空间以夹符铁路为轴线沿东北—西南——东南向呈“C”形扩展;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相互之间也不断取代形成空间重构。从区域竞合关系、资源基础、交通区位、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出发,认为未来淮北城市空间以东向、南向扩展为宜,内部以合理调控各功能用地空间组合、完善城市功能为主。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优化;淮北市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相关理论是城市规划和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末即开始了城市空间研究,他们从静态角度总结了城市空间形态[1]、城市功能空间[2-4],动态角度总结了城市空间扩展类型[5],并从动力因素、自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机制、政治权力机制5方面探究了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理[6]。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则趋向不同尺度的空间结构和仿真预测研究,前者既关注以都市圈、都市连绵区为代表的宏观城市体系格局[7,8],也注重对社区、邻里为单元的微观空间研究[9]。我国对城市空间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注重对国外相关理论及方法的介绍[10],90年代以后则偏重于以实证方式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机理等问题[11,12];新世纪注重对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研究[13]。与国外一样,凸壳原理[14]、夜间灯光识别[15]等一些全新的理论、方法也逐渐运用到现代城市空间研究中来。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安徽省淮北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因此本文试图运用Arcgis软件,应用形状指数等指标对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优化途径进行探讨。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淮北市煤炭资源储量多、煤种全、煤质优,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于1957年开矿、1960年建市,是依托濉溪县城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县城发展为一个以能源工业为主体、、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工业城市,为推动皖北乃至淮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能源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煤炭资源的快速耗竭,严重影响后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测算,到2012年,全市累计采煤近10亿吨,煤炭剩余可采年限不超过5年,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煤炭城市,并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亟待加快转型发展。

%本研究采集了淮北市1962年、1980年、1995年、2010年4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及同时期城市地图,通过对比4次用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用地归并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交通用地、绿地等6个大类,利用Arcgis软件绘制4个时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图,进而计算得到相关空间结构数据;有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则来源于淮北统计年鉴(2002年~2001年)、宿州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1年)、徐州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1年)。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形状指数、等扇分析指标、城市空间竞合相关指标对淮北市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3.1 形状指数分析

3.1.1 紧凑度指数

紧凑度指数可表征理想城市外部形态特征,以城市建成区与其最小外接圆的面积之比来反映城市在水平方向上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概念[16]。计算公式为:

Ic=A/A′=A/(πr2)(1)

其中A为城市建成区面积,A′为城市轮廓最小外接圆面积,r为最小外接圆半径。Ic∈(0,1),其值越大,城市形态约紧凑。

3.1.2 异质性指数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异质性指数可反映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及内部各功能用地间的混合使用程度,常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来表征:

H=(pi×lnpi),H′=H/N(2)

其中H为信息量(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i为城市内部功能用地类型数,pi为用地类型i的空间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n(N)为类型数。H∈[0,+∞),其值越大,表明城市内部结构约复杂;H′为多样性均匀度,其值越大,表示各功能用地空间分布越均衡。

3.2 等扇分析

为能更好地揭示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的空间取向及演化过程,以城市中的某一点(多数为优势点)为圆心,适当半径画圆(保证能包络城市全部空间范围)、以某一方位为起点等分为n个面积相等的扇形区域;将各考察时点的城市空间图进行空间叠加后,运用Arcgis软件中的相关命令,可得到各考察时点在各个扇区的城市面积,进而分析不同时段各扇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规模(ΔU)、扩展速度(Mue)和扩展强度(Iue)指标,见公式(3)。通过雷达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城市空间扩展的取向。

ΔU=Sit-Sit0;Mue=ΔUj/(Δtj×sj)×100%;Iue=ΔUj/(Δtj×s)×100%。(3)

其中:ΔU为j时段地建成区扩展面积,Sit为i扇区t时点城市建成区面积,Sit0为i扇区t0时点城市建成区面积,Δtj为j时段的时间跨度,sj为j时段初期建成区面积,s为辖区面积或参考面积。

3.3 城市空间竞合分析

3.3.1 空间交互作用强度分析

空间交互作用强度能反映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通过经济联系产生的空间交互情况,可通过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区域经济联系量来反映。计算公式为:

Rij=(×)/Dij(4)

式中Rij为绝对联系量;Pi、 Pj为i、j城市的人口数;Vi、Vj分别为i、j城市的GDP;Dij为城市i和j间的最短距离,可采用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来度量。一般来说,两个城市经济联系量越大,空间相互作用越强,城市空间在协作发展模式下会沿主要联系方向扩展;但在竞争发展模式下则会抑制城市空间的相对扩展。

3.3.2 产业同构系数

产业同构系数可衡量城市间、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对于空间邻近的城市(区域)而言,产业同构性强,对生产要素、市场(腹地)会形成竞争,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空间竞合:产业同构性强的城市因竞争而呈现背向扩展,产业同构程度低的城市协作性强,城市空间可能相对扩展。其计算公式为:

Kij=Xik-Xjk(5)

其中Kij为行业分工指数;Xik为i城市k产业的比重;Xjk为j城市k产业的比重;Kij∈(0,2)。其值越大,表明产业同构性越小,空间竞争性强;反之亦然。

4 淮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4.1 淮北城市外部形态演化过程

淮北城市形态紧凑度指数低于0.2,呈逐年上扬趋势,表明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正逐步填充融合向紧凑形态演化(图1)。从外部形态演化看(图2),淮北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

(1)单核团聚形态时期:濉溪镇是淮北市发展所依托的“母城”,原为相城乡的一个乡村集市。1950年濉溪县成立后成为县政府驻地,人口少、规模小,1957年开矿前紧邻老濉河西岸呈单核团聚形状。

(2)“一城多镇”离散布局时期:60年代以后,经济建设对能源需求推动淮北矿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烈山矿、沈庄、张庄、朱庄、相城、岱河、杨庄等煤矿相继建成投产。为方便远离濉溪市的煤矿工人生产、生活,缘矿新建了烈山镇、相城、杜集以及矿山集等煤矿城镇,城市形态呈离散布局态势。

(3)“耳状”半环形发展时期:1970年,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市政府驻地移驻相城。随着政府机关、矿务局、医院、科研教育单位、商业、工厂企业等在相城集聚,形成“两城多镇”、分离相伴布局的空间形态。到1990年代,城市空间沿夹符铁路延伸扩展,“耳”形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成形,奠定了现在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4)“中空环形”发展时期:1990年代中期以后,在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进程驱动下,城市空间以夹符铁路为轴向两侧扩张,相城、濉溪镇、杜集3大城镇空间逐步扩展融合,烈山镇逐步东扩。同时在矿山集、濉溪镇西南及相城区西北渠沟镇建成3大工业集中发展区——龙湖工业园、濉溪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工业园区,形成中空的环形城市空间形态。

从内部空间来看,2000年以前,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功能逐步完善、用地类型逐渐增多,而且内部用地间相互转化,空间格局较为复杂,异质性指数逐渐升高。2000年以后,在城市发展的自组织调整和城市规划实施的共同作用下,功能分区逐步形成,异质性指数降低。无论是90年代及以前的单位制,还是后期的居住小区、教育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在空间上都交错分布,城市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都很低。随着城市转型的深入,空间重构导致功能分区日益明显,多样性均匀度指数逐步降低(图2)。

4.2 淮北城市扩展的空间取向变化

淮北市是典型的有依托型煤炭资源型城市,本研究选取相阳路与刘桥铁路支线延长线交点为控制点、正东方向为起点,逆时针方向分为16个等分扇形区域进行研究,以便于分析“母城”濉溪镇和新生淮北城区空间扩展过程。从图3可以看出,淮北城市建成区扩展的空间取向经历了“北向—东北、东南向—东北、偏南、西北”3个阶段的变化。

(1)北向扩张阶段(1962年~1980年):18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6.36k㎡,主要集中在偏北的方位,其次是偏东方位;扩张速度和扩展强度相一致,北向扩张主导整个城市空间的扩展。这一阶段城市扩张主要得益于老矿区相城等煤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1970年改建淮北市,政府驻地移驻相城,行政中心产生的空间集聚效应促进了淮北市区的迅速扩展,北向发展成为主导。

(2)东北、东南向扩张阶段(1981年~1995年):15年间城市建成区扩张面积仅为6.51

k㎡,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扩张速度以东北方位最大;东北和偏东两个方位的扩展强度最大。进入1980年代以后,虽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大为提速,但城市化进程普遍缓慢。淮北市主要定位为能源基地,在前期基本建设完成后,各矿区城镇空间扩展缓慢:同期只有在淮北主城区因布局建设新的配套性工业部门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缓慢扩张;“母城”濉溪镇扩展速度也较为缓慢。

(3)东北、偏南、西北向扩张阶段(1996年~2010年):15年间城区扩张面积高达56.61

k㎡,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以东北最大;扩张速度以东北方向最大,城市空间向东北、偏南、西北3个方向扩张。受城市化进程提速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淮北城市空间向两侧地带扩展、内向填充提速,城市体量增大。2000年以后,随着老矿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产业转型促使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分别在矿山集、烈山镇东部、濉溪县城西南部以及相城区西北部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尤其是龙湖工业园区、濉溪店口工业园区以及凤凰山工业园区的建设,促使淮北城市空间向外围扩张,导致东北、偏南、西北3个方位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

5 淮北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5.1外部空间的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取向

5.1.1 空间竞合关系

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产生城市能级梯度,在邻近空间内争夺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高等级城市对低等级城市产生引力;同等级城市间因竞合而抑制或引导城市空间的相向扩展。宏观层面看,淮北市与周边主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中,以南向的长三角地区为主,城市空间宜向南发展(表1)。中观层面看,淮北、宿州、徐州3个城市空间最为接近,淮北市与宿州、徐州以及宿州与徐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分别为44465711.5、86100264.5、123130366.9,徐州已经发展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性城市;但淮北与宿州、徐州间的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分别为0.58、0.76。表明淮北与徐州间产业结构同构性强,空间竞争主导区域发展;与宿州产业结构相似性低,可以实现互补,空间协作潜力大。基于空间帕累托最优视角,淮北城市空间发展最佳取向为向东发展(图4)。

5.1.2 资源基础

淮北煤田按地质构造可划分为濉萧、宿州、临涣、涡阳4个矿区,目前濉萧老矿区煤炭资源基本枯竭。未来淮北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新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以延长矿业经济生命周期,就空间邻近关系来看,东部宿州矿区及南部临涣矿区为其提供了资源支撑,必然导致淮北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向南移动。

5.1.3 交通因素

城市有沿主要联系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1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运输方式取代了传统的铁路、公路运输,使资源型城市的区位进一步发生偏离[18],快速交通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力作用。早期,夹符铁路、省道101承担了淮北煤炭资源运输的重任,由此形成了物流、人流、资金流及信息流轴辐,导致淮北城市主体空间沿夹符铁路轴向延伸扩展。现今,随着老矿区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资源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高速公路、高铁在承担淮北市对外联系功能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京台高速、京沪高铁以及省道101联结淮北的进出口都布局在靠近宿州一侧的东南部(图5),淮北城市空间向东、向南扩展乃是必然。

综合来看,未来淮北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取向是向东和向南发展。

5.2 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淮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图6):一是各功能用地空间上混杂布局。受工业用地空间惯性的影响,早期城市外缘空间演化为城市内部空间,与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交错分布。这类问题广泛存在于淮北市濉溪老县城、相山区、杜集区。二是商业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空间不匹配,城市居民生活不便。淮北市商业用地高度集中于相山区淮海路、古城路、人民路、相山南路以及濉溪县城淮海路地段,在居住区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东部较为缺乏。三是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面积少、空间集中,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由于城市内部“寸土寸金”,用于居民休闲娱乐的绿地空间主要分布于淮北市北部和东部城郊地带,远离居住区;城市广场存在个体规模大、总体数量少、远离居民区,其建设重视城市形象,忽视居民需要。从空间帕累托最优视角看,在城市建成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必须重新组织协调各类功能用地的合理布局,发挥城市的最大功能以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和城区整治过程中,推进不同用地类型相互置换,对于优化淮北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生产—居住—生活”相协调的新型煤炭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6表明:淮北城市空间还不尽合理,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以产业调整和城市规划为契机,城市内部需要加快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3大主要用地类型的调整重构,城郊地区要注重农村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间的合理规划调配。

5.3 淮北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障碍因子分析

5.3.1 地形与地质环境因素

淮北市城市空间布局于相山、龙脊山之间的复向斜平原内,地形为王引河、濉河、龙河、龙岱河、岱河、闸河分割为成片状,跨河扩展城区的成本增加,而且影响城市形态紧凑度和各片区间的空间联系。老矿区开发煤炭资源形成大面积塌陷区,积水成湖,占用了城市扩展空间;另外,塌陷区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基承载力小,稳沉时间长,将长期阻碍淮北城区内向填充扩展(图7)。

5.3.2 城市发展空间惯性因素

地理惯性是影响城市空间重构优化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土地的使用是以无偿划拨的方式取得的;市场经济时代,则是以招牌挂的方式来获得,经济规律逐步发挥作用。在“退二进三”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已有的城市空间使用主体人为抬高重构成本或者因资产专用性强导致沉淀成本较高,加之一些制度性因素强化了空间惯性,拆迁难度大,空间重构成本高,阻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

6 淮北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对策

6.1 以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用地的合理组合

就本质而言,城市空间是产业结构空间效应的结果。淮北市产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煤炭资源型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部门,形成了现有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老矿区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转型发展的深入,传统的资源型初加工工业体系将被精细化工、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所取代,各专业性强、协作度高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园区将取代传统的工居一体、独立分散布局的工业城镇;房地产业的崛起导致人口容量大、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将取代原有的单位制家属大院;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品质化促使散点状的商业点逐步为条带状、面状集中布局的商业区所取代。因此,加快转型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推动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基础。

6.2 以采煤塌陷区治理来拓展城市用地空间

采煤塌陷区是淮北城市空间紧凑化发展的空间障碍,当前,对阻碍城区扩展的塌陷地治理需要作两方面的工作:(1)采用工程措施对塌陷地进行回填、加固,为城市扩展提供可利用空间。濉溪镇老城区东面、烈山镇北面的老矿区采煤塌陷地形成时间早,基本上已经沉稳,可以采用矿渣、煤灰回填、压实,规划建设商贸交易中心、现代物流产业园、轻工业产业园区等建筑容积率低、地基负载小的城市建筑群。(2)结合“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对塌陷湖进行综合规划利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先导,大力打造“皖北水乡”景观,将阻碍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吸引人口、资金、技术、信息集聚的有利条件。在相山组团与矿山集组团之间龙岱河沿岸的采煤塌陷地形成时间晚、正处于沉降过程中,近期不利于新建城市。既可以将现有塌陷湖、塌陷地规划为湿地公园,也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作为城市的休闲场所。

6.3 以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的转型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老城及城郊边缘存在许多工人村,曾经的“高档居住区”沦落为脏乱差的棚户区;因老矿区资源枯竭、企业改制,大量煤炭职工下岗沦为低收入人群,社区无力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加之工人村人口数量多、集中连片,城市改造成本高。政府要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在对城市新区进行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旧城和工人村的改造:一方面需要对相山区、烈山镇、杜集区、矿山集几个规模较大的工人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工人新村,置换出来的土地作为城市新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可依托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工人村改造、建成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点,推进城镇空间扩展。以道路设施建设为先导,综合考虑城郊工人、市民化农村居民的购物、医疗、教育、文娱、休闲等需求,通过提升城市化质量的途径来实现城市空间重构。

6.4 以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有一套内在的自我调控、优化机制,但这种优化调控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明显效应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对淮北这种需要急遽转型的城市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划算。2000年以前,淮北市早期的规划未能统筹濉溪县城、淮北主城区及矿镇。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原有发展空间,对淮北主城区、濉溪县城及东部城镇统一规划,引导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南部、东部地区转移集聚,形成结构紧凑、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 Burgess E W. The growth of the c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47-62.

[3] Hoyt H.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M]. Washington DC: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1939.

[4] Harris C D, Ullman E L. The nature of the city[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CCXLIL.1945,7-17.

[5] 张荣天,张小林.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51-154.

[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7] 顾朝林.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9,8:2-10.

[8]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09:160-166.

[9] 威廉·洛尔(张纯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2):85-98.

[10] 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8(3):42-45.

[11]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顾朝林,甑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 程庆国.关于温州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1,1:35-37.

[14] 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2003,58(6):885-892.

[15] 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5,(3):15-21.

[16] 廖和平,彭征,洪惠坤,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J].地理研究,2007,26 (6):1137-1146.

[17]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5.

[18] 孙威,李洪省.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J].地理学报,2013,68(2):199-108.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Huaibei City

YANG Xian-ming1, JIAO Hua-fu2, XU Ji-li2

(1.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China West Nornal University, Nachong 637002, China;2.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paper compared the status quo chart of urban land planning in 4 stages since the Huaibei was built. A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city external morphology index,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cale, rate, intensity, scale of main land use types,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and other indicators, the paper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spatial expansion process of Huaibei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and the external form has gone through the relatively compact in early, the scattered layout, and the compact layout again. Next, the JiaFu railway is the axi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urban space expands along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then turns to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forming a ‘C shape expansion.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within city is expanding, including industrial land, residential land, commercial land and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n the urban formed space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within urban areas. Based on regional competition relations, resource base, traffic lo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patial re structuring.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ptimization; Huaibei

6.4 以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有一套内在的自我调控、优化机制,但这种优化调控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明显效应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对淮北这种需要急遽转型的城市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划算。2000年以前,淮北市早期的规划未能统筹濉溪县城、淮北主城区及矿镇。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原有发展空间,对淮北主城区、濉溪县城及东部城镇统一规划,引导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南部、东部地区转移集聚,形成结构紧凑、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 Burgess E W. The growth of the c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47-62.

[3] Hoyt H.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M]. Washington DC: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1939.

[4] Harris C D, Ullman E L. The nature of the city[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CCXLIL.1945,7-17.

[5] 张荣天,张小林.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51-154.

[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7] 顾朝林.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9,8:2-10.

[8]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09:160-166.

[9] 威廉·洛尔(张纯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2):85-98.

[10] 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8(3):42-45.

[11]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顾朝林,甑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 程庆国.关于温州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1,1:35-37.

[14] 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2003,58(6):885-892.

[15] 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5,(3):15-21.

[16] 廖和平,彭征,洪惠坤,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J].地理研究,2007,26 (6):1137-1146.

[17]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5.

[18] 孙威,李洪省.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J].地理学报,2013,68(2):199-108.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Huaibei City

YANG Xian-ming1, JIAO Hua-fu2, XU Ji-li2

(1.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China West Nornal University, Nachong 637002, China;2.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paper compared the status quo chart of urban land planning in 4 stages since the Huaibei was built. A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city external morphology index,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cale, rate, intensity, scale of main land use types,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and other indicators, the paper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spatial expansion process of Huaibei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and the external form has gone through the relatively compact in early, the scattered layout, and the compact layout again. Next, the JiaFu railway is the axi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urban space expands along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then turns to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forming a ‘C shape expansion.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within city is expanding, including industrial land, residential land, commercial land and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n the urban formed space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within urban areas. Based on regional competition relations, resource base, traffic lo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patial re structuring.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ptimization; Huaibei

6.4 以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有一套内在的自我调控、优化机制,但这种优化调控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明显效应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对淮北这种需要急遽转型的城市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划算。2000年以前,淮北市早期的规划未能统筹濉溪县城、淮北主城区及矿镇。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原有发展空间,对淮北主城区、濉溪县城及东部城镇统一规划,引导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南部、东部地区转移集聚,形成结构紧凑、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 Burgess E W. The growth of the c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47-62.

[3] Hoyt H.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M]. Washington DC: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1939.

[4] Harris C D, Ullman E L. The nature of the city[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CCXLIL.1945,7-17.

[5] 张荣天,张小林.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51-154.

[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7] 顾朝林.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9,8:2-10.

[8]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09:160-166.

[9] 威廉·洛尔(张纯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2):85-98.

[10] 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8(3):42-45.

[11]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顾朝林,甑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 程庆国.关于温州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1,1:35-37.

[14] 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2003,58(6):885-892.

[15] 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5,(3):15-21.

[16] 廖和平,彭征,洪惠坤,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J].地理研究,2007,26 (6):1137-1146.

[17]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5.

[18] 孙威,李洪省.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J].地理学报,2013,68(2):199-108.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Huaibei City

YANG Xian-ming1, JIAO Hua-fu2, XU Ji-li2

(1.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China West Nornal University, Nachong 637002, China;2.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paper compared the status quo chart of urban land planning in 4 stages since the Huaibei was built. A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city external morphology index,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cale, rate, intensity, scale of main land use types,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and other indicators, the paper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spatial expansion process of Huaibei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and the external form has gone through the relatively compact in early, the scattered layout, and the compact layout again. Next, the JiaFu railway is the axi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urban space expands along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then turns to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forming a ‘C shape expansion.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within city is expanding, including industrial land, residential land, commercial land and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n the urban formed space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within urban areas. Based on regional competition relations, resource base, traffic lo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patial re structuring.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ptimization; Huaibei

猜你喜欢

淮北市演化空间结构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小小书画廊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