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溢满“语文味”的芳香

2014-12-15叶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味孙犁语文课

叶萌

曾看过两句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类比到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显山显水”了。可是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概念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在2013年1月15日,语文味网上《关于语文味定义的补充和微调》一文中对“语文味”是这样定义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让语文课堂溢满“语文味”的芳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读出语文味

有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告诫语文老师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应该是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样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获得课文总体印象。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则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不应该吝啬课堂上的时间,而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反复吟咏诵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出文章的韵味,品出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学生对文章的内蕴以及其内在深处之情,就算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深情款款,学生也不一定有所悟,它需要学习者通过自身吟咏诵读去领悟,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程少堂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的教学实录统计中总共有四次叫同学们朗读课文。由此可看出,虽然是45分钟的公开课,但程少堂老师依然非常注重课文的朗读。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往往在未理解文章时必先诵读文章。古代有名的“朱子读书法”,其中一条是“熟读精思”。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二、品出语文味

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语言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语文课在言语实践中应该洋溢着一种文化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语言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里去。”语文味表现之一是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地“嚼味”,也就是说,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即在文本之中。能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是语言中的精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例如在程少堂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中一段对句子的品味: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像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以上这个例子是改变句子的原貌对语言加以品味。品读教学是程少堂教学策略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将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它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注重依靠语境和上下文直觉体悟。语文味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味”字上,程少堂老师这篇代表课的精华在其“品”字上,通过研究程少堂老师《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出程少堂老师把语文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同时进行,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让文化渗透溢出语文味

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语文味”教学的核心就是文化味。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秦汉如何,盛唐如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民族文化不是一时兴起,它更需要中华儿女一代代地传承,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则是传承和积淀的最好渠道。“语文味”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积淀民族文化,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传承。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化味,学生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且立志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老师更是肩负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书籍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最终可以将人们直接引领到通向成功的“通天塔”上,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本里面的每一篇名作就是学习的明灯,而语文教师就是重要的“引渡人”,程少堂老师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吸引所有的听课学生更靠近课本,从而更深入的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本上不仅仅有中国的名篇,更有外国作家的著名篇章,这需要我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和对比,从而能更好的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程少堂老师《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中一段教学实录: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像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程少堂老师是要讲“天人合一”的文化,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程少堂老师把东方和西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对比,强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西方文化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传统文化是一座宝藏,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刻抓住“语文味”这个脉搏,先感动自己,再以情激情,带领学生一起品读课文,在读中思,在读中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如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情感教育,让教师与学生在读与学中与传统文化对话,营造出语文课堂上久已缺失的“语文味”。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先生说:“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语文味”这面最有说服力的“镜子”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面前看清本质,找准方向,它是我们在一轮轮语文教改浪潮中博采众长、勇立潮头的最易于掌握而又最有力的法宝。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味孙犁语文课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孙犁装外行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