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少堂母语教学中国元素管窥

2014-12-15许书明龚丽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母语语言语文

许书明 龚丽娟

“中国元素”是指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本文主要是指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教学,其核心强调的是语言教学。”①世界上每个国家对自己的母语都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民族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多少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使之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中国人的母语教学,必定是承载着不胜枚举的中国元素。程少堂长期践行的富有丰富文化内涵与诗意美感的“语文味”,具有鲜明突出的文化主题、轻松把玩的审美趣味、率真含蓄的幽默点染、大胆写意的形象语言,其内涵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

一、鲜明突出的文化主题

“文化味”是“语文味”中突出的内涵。“语文味”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②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③

其中《荷花淀》可以说是最具“文化味”的代表课例。程少堂将《荷花淀》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在这堂课的导课部分,程老师问学生:“中西方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而中国人比较含蓄”④,程老师归因:文化方式的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就不同。随即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作深入思考、细心揣摩,课堂气氛热烈。程老师列举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大街上称赞陌生女子漂亮时女子的反应、西游记中唐僧病逝后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取经、某学校学生为什么会不喜欢学文化色彩浓郁的课文三个例子,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文化所包含的民族情感的独特性,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才能读懂并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课堂教学导课的艺术,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切题,二是激趣。“切题”即导入的形式、风格和内容要与整堂课的内容安排协调一致;“激趣”即要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浓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地学习。《荷花淀》的导课充分地体现了这两个原则,四个例子紧扣“中国文化”这个主题。这些例子有中西方生活中所遇到的场景,也有对中国名著人物性格的思考,还有对当下语文课堂的审视,例子真实生动,信手拈来却又巧妙地紧扣“中国文化”这一主题。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言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未正式弹奏,但已为学习本文创设了浓浓的情感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进入文本解读后,程老师着重选取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对学生进行重锤敲打。“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人同环境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同人的关系——含蓄适中,人同自我之间的关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进而,程老师对“文化”作了简单地归结: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⑤。程老师的文本解读带有强烈的“生命体验”,是他极个性化的“个性解读”。他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必然是有意无意浸润了个体或族群的生命体验及文化色彩的解读。因此,由“个性解读”又可生发出“文化浸润”(或“文化眼光”)这个概念。语文味教学的“文化浸润”既涉及“小文化”(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有价值的部分),也涉及“大文化”(族群或人类整体的生命体验的沉淀),它重视个体生命体验的渗透和对人类整体生命体验的积淀的开掘。所以“语文味”教学被称为“文化语文”。⑥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程老师布置了一道迁移拓展性作业:写一篇题为“《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小论文。整个一堂课,“中国文化”似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课后学生经过对西方文化精神的探究,明确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教学主题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再到教学流程的安排,程少堂的母语教学充满了浓郁而激情的“文化味”。

二、轻松把玩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又称审美情趣,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它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程少堂的“语文味”充溢着他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色彩,离不开“语言把玩”,而他擅长的“玩语言”和“玩教材”即是一种审美态度。他认为,语文味主要分为情趣、意趣和理趣三大类。语文味与玩教材——主要研究如何以审美的态度,从多角度解读教材;语文味与情感激发研究——主要研究语文味与情感激发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情感激发的手段教学出语文味。⑦

程少堂认为,“把玩”的关键是“体贴”。“体贴”即细心体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富有人情味,原因之一在于“体贴”。⑧在教诗歌《你是我的同类》时,程老师没有简单地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字进行细致分析,而是在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对诗意有了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把玩”。师生共同探讨变标题、变点睛句、变句子顺序,让学生领略了同一诗歌延伸出的不同风采。从品味诗歌到改创诗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程少堂在接受采访时说:“高层次的‘玩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态度”,“如果不进入‘玩的审美境界绝不会创作出真正的经典作品”。程少堂正是把“玩”的审美态度带进母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玩”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程少堂从独特的文学及文化审美视角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把玩,把一篇说明文上出了文学美和文化美。从文学审美角度出发,程少堂提出:“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为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逻辑顺序和文字承载的感情层次。他又从文化审美视角出发提出:“文章为什么要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什么要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汉白玉的特殊意义?”⑩“三”和“八”,程老师独具匠心聚焦于课文中出现的数字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揣摩中国人对数字选取的原由及事例讲明文中为什么会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为什么要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的文化内因。讲解玉文化,程老师从玉本身的名贵到制作玉的艰苦再到玉所象征的道德标准,多方面阐释了玉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内涵。

在程少堂的母语教学代表课中,有品味课文含蓄情感的审美情趣,有把玩章句的审美情趣,有变换文体的审美情趣,有立足于文化的审美情趣,有细读课文咀嚼语言的审美情趣,品类丰富,把玩轻松,师生怡然自得。

三、率真含蓄的幽默点染

程少堂说:“语言把玩”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幽默点染”是必须重视的。幽默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运转的润滑剂,而且是“语文味”的一个重要方面——谑趣。⑨在程少堂的课堂上,同学们基本上是五六分钟一小笑,七八分钟一大笑。所以幽默风趣是程少堂的教学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己也说他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备幽默”。

“点染”,原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运用,构出一幅幅意境精美的画图。程少堂这里是借用。“幽默点染”即用幽默来点明,并渲染、烘托,营造出现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

程少堂幽默点染的主要技巧是说好“废话”。教学《诗经·子衿》时,程老师“点”明中华民族在谈情说爱方面是比较浪漫的,然后,他概括地用《诗经》中有很多大胆写爱情的作品进行渲染。紧接着,由古及今,镜头瞬间拉回到现场,联系那位女同学的现代爱情诀别,伴着灵性生发出两组“废话”,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的理解。

程少堂的“点染”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他常常使用轻松清新的语气、自然直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博和杂的学习中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导学生用最原生态的真实的语言去延伸自己的思维”{11}。教学《诗经·子衿》,讲到“子”这个称呼时,程老师说“在古代,称‘子的有孔子、孟子、陶子,不是陶子,是老子。陶子是一个唱歌的。‘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12}。程老师讲到陶子,同学们又哈哈大笑了,显然把老子说成陶子不是他的口误而是有意而为之,是利用幽默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并强化几位先秦诸子的尊称。

教学《荷花淀》,程老师说课文中的女人们说话都很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他放投影 “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时说:“‘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两人很好啦,‘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明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传统艺术追求的境界。含蓄也是适中和谐。”{13}教学过程中学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程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改写中国民歌,通过俗气直白和深情含蓄的语言对比,让学生对水生女人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程少堂的幽默不同于西方人的幽默。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的幽默奔放随性且生活化,中国人的幽默含蓄率真且具有表演意味,程少堂的幽默是中国式的,典型的程氏幽默。前来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对程少堂的幽默风趣很“着迷”。{14}

四、大胆写意的形象语言

写意,本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指不求工细,着重注意表现神态和抒发画者的意趣。写意的语言就是浅显易懂的语言,但却能勾勒出形象的画面,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趣。程少堂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反对搞花架子没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因此在程少堂的母语教学课堂上,其语言艺术是大胆写意的,既通俗易懂,又富含深意。

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程少堂给学生讲“英雄”这一概念时,没有生搬硬套词典上的定义,而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发展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大胆地用写意的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解读:“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董存瑞炸碉堡。如果那个炸药包很重,他举不起来,那他就成不了英雄”{15}。听到董存瑞举不起碉堡时,同学们开始哗动并笑了,但随着程少堂老师的解读和举例,学生停止了笑声,认同老师所讲并提出关于做英雄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程少堂通过幽默的形象语言诠释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什么是英雄,该不该做英雄。

教学《世说·咏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谢安和谢道韫两人的性格特点,程老师将中西小说加以比较:《世说新语》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可以当作小说看,这篇课文可以看做是短篇小说性质的,中国古代小说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注重心理描写,浓彩重墨地写心理活动,而我国小说如《红楼梦》很少直接的心理描写,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暗示心理。比如说贾宝玉挨打了,薜宝钗去看他的时候就说:“要好好读书”。林黛玉从后门进去眼睛肿得像核桃,说明她哭了。 当贾宝玉屁股挨打时,她是很心痛的,最后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很复杂的心理就通过这一句话表现出来了。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世说新语》中人物描写方法的感受,对《世说·咏雪》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揣摩,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

程少堂还长于用大胆写意的形象语言阐明事理。他讲中国人的“世说新语”梦,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至于是什么生活方式呢,程老师列举了章开沅教授赴会时因对方没有讲诚信准时到场怒而离去的事例,进而又用生活化的语言讲了同章校长行为相似的《陈太丘与友期》。比对着程老师信手拈来的生活实例及对《陈太丘与友期》故事的铺叙,学生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魏晋文人的诚信而率性的生活方式吗?

程少堂这种大胆写意的形象语言,有不少是用他所谓的“废话”来体现的,这些有意无意的“废话”或穿插点染,营造气氛;或故意幽默,冰释紧张;或铺叙渲染,激发情感;或重沓啰嗦,强化效果。“废话”是他教学个性的鲜明标志,也是他母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

鲜明突出的文化主题,轻松把玩的审美趣味,率真含蓄的幽默点染,大胆写意的形象语言,这些中国元素的外延相互交叉,内涵相互融合,凸显程少堂母语教学的个性化特质和表征。

————————

注释

①杨几:《汉语,我该如何更爱你?》,《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10日。

②③{11}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1页、216页。

④⑤⑥⑩{12}{13}{14}{15}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122页、192-193页、194-196页、158页、122页、138页、188页。

⑦⑧⑨程少堂,钱冰山:《“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语文教学通讯》(B)2013年第2期。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母语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母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