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视角下通海蔬菜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014-12-14蒋静梅溥欢欢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4期
关键词:通海县通海集群

蒋静梅,溥欢欢

(1.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2.红河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云南蒙自 661100)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为产业集群的孕育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沿海区域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集聚和专业化程度都很高的产业集群。其中,珠江三角洲的“专业镇”和浙江地区的“块状经济”成为集群经济的佼佼者,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以及温州的打火机产业等。浙、粤两省份的GDP名列前茅,拥有数量最多的百强县,这与产业集群经济发达有紧密联系。随着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也日趋发展。其中蔬菜产业集群现象尤为突出,日渐趋向于集中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对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蔬菜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为促进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近年来,云南通海县的蔬菜产业集群渐渐崛起,但与全国其他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地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该文通过研究通海的蔬菜产业集群情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1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1.1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ierfd Masrhai)在《经济学原理》中最早对产业的地区性集聚进行研究,但未提出明确的概念。之后,陆续有经济学家进行相关研究。“产业集群”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Mihcael Port)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区位地理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随着经济多样性和专业分工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有不同的阐释。该文是对农业经济中的蔬菜产业进行研究,故对产业集群概念界定于“农业的产业集群”,即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 (如蔬菜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农户与其发展有关的可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1.2 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莫明荣等[1]调查了广西横县的农业产业集群情况。也有学者专门针对农业部门的某个产业进行集群研究的,如黎元生[2]就对闽台的茶叶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在蔬菜产业集群的研究领域方面也有相关研究,但运用实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却不多。如刘建超[3]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情况;卜立娜[4]基于“钻石”模型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倡导发展绿色蔬菜产业集群,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其蔬菜深加工能力等政策建议。

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蔬菜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也有,但却鲜有云南地区的相关研究。吕超等[5]基于蔬菜产业的检验和分析,对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蔬菜产业集聚对区域蔬菜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谢爱良[6]以山东省苍山县蔬菜产业为例研究农业科技创新集群形成动力机制。洪琳[7]基于基础—企业—市场模型的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行资源因素分析。王华红等[8]对我国蔬菜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

针对云南通海地区的蔬菜产业集群的研究,尽管何强等[9]基于玉溪通海县视角对云南省县域产业集群进行了思考,以及溥凤等[10]对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但遗憾的是,这些学者都没有进行实证分析,缺乏数据等论据的支撑。

2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概述

云南通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造就了该地区悠久的种植蔬菜类经济作物历史。多年前,在南菜北调大趋势的影响下,作为南菜的主产地之一,通海蔬菜就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通海县蔬菜产业实现了“起步—规模—优质”的跨越,逐渐发展成为产、供、销的一条龙产业,在面向国内、国际销售鲜品蔬菜的基础之上,还结合初、高、精深加工销售。目前通海县已跻身于云南省蔬菜种植大县之列,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蔬菜之乡”。

2.1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2.1.1 生产要素集聚程度高

蔬菜产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效应吸引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增加区域蔬菜生产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3]。通海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达1.63万hm2,被列为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云南省通海县自2009年开始蔬菜标准园创建以来,共创建237.3hm2,应用生产技术规程7个,打造蔬菜品牌6个,实现产值5 941.01万元。2011年,全县种植蔬菜2万hm2,总产65万t[11]。当地农业企业在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云南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就带动了近4万户菜农种菜,通海县东绿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带动2.5万户农户种蔬菜,以及云南茂源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和水果667hm2多。但是与全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等相比,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技术创新等方面,通海蔬菜产业集群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基本上还处于要素聚集和雏形发展阶段。

2.1.2 龙头企业带动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通海蔬菜产业发展,促进蔬菜产业集聚。据2011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调查统计,通海农业产业化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687 7亿元,其中龙头企业2.257 3亿元,销售收入10.420 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的订单带动农户数达17.900 8万户,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 333hm2。外贸进出口龙头企业2011年出口蔬菜创汇1.195 5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5 887万美元相比增103%。这些龙头企业有通海县某食品有限公司,云南通海某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建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制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还聘请农科人员指导和培训基地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通海蔬菜产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管理”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公司与菜农的利益矛盾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得到了缓解,企业把农户与市场联系起来,让农户更便于了解市场。

2.2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通海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省内外的大量资本、劳动力投入,规模效应带来的资本的增加,引进了新技术,让创新进一步扩散,从而促进了通海经济增长。

2.2.1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就业

除了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外,通海蔬菜产业集群还带动了诸如建材、加工、包装、销售、仓储、运输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拥有3万多人的蔬菜产业链持续推动着通海蔬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确保广大菜农增产增收。其中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要算冷库行业。通海全县有案可查的冷库共有83座、447个库房,一天可冷藏1万多t蔬菜,从冷库销售出去的蔬菜全年有153万t之多,而在冷库从事管理工作的固定人员有2 000人左右,加上在冷库打工的人员共有1.2万多人。通海蔬菜产业还带动了该县建材、纸箱、泡沫箱、塑料框、胶带纸等相关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截止“十一五”末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产值达3.8亿元。云南某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固定员工有165人,间接从事公司生产的员工还有325人;通海县某食品有限公司长期聘用的人员共有223人;像这类从事农产品外贸出口的公司通海共有8家,带动的就业人数在2 000人左右;另外在通海县城三角地停车场周围开满了大大小小的蔬菜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近百家,主要为物流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本地人开的,也有其他省份的人开的;遍布通海城乡各处的蔬菜农资销售点,大大小小共有861家,带动2 000左右的人就业[12]。

2.2.2 产业集群吸聚企业投资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集聚了很多企业投资,成立了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带动了蔬菜产业化发展。通海目前已建成1个由农业部批准的定点专业批发市场,并建立了萝卜丝、大蒜、洋葱、叶菜、蔬菜新品种和优质精细菜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拥有鲜菜、酱菜、脱水菜、精深加工蔬菜企业70多户,组建成立了以营销大户、冷库业主、种植大户为主的蔬菜协会,下设5个专业合作社,菜农经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例如,通海某蔬菜有限公司作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集蔬菜种植、收购、加工、冷藏、出口、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流通企业。以此蔬菜公司为主企业,组建的“云南某集团有限公司”吸聚了玉溪、文山、大理、西双版纳等地规模从事蔬菜营销的企业,该集团在北京、天津、兰州、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蔬菜市场建立“云菜”直销专供合作单位,解决市场上买卖差价过大问题。

2.2.3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吸聚新技术

蔬菜产业在给通海的农民增收的同时,每天产生了近2 000t废弃菜叶,阻碍了产业发展、污染了环境,但这个问题在2011年得到了解决。通海县与云南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投资2 000余万元实施废弃菜叶处理项目,经由该公司与上海饲料研究所合作,把废菜叶开发成菜叶颗粒饲料,而不可做饲料部分则加工成生物有机肥。上百吨废弃菜叶可采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理念,变成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及沼气发电,由废变宝,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2.2.4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促进出口

通海有几十个品种的蔬菜出口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和中东地区,并积极开拓欧美、非洲等新兴国际市场。据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通海蔬菜出口创汇高达1.195 5亿美元,与2010年的5 887万美元相比增103%,占全县进出总额的77%,成为通海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当然,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推动了通海蔬菜“走出去”。比如政府还施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免收蔬菜营业税,对于蔬菜加工、冷贮的用地上尽快解决,奖励、扶持营销大户,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引进蔬菜冷冻技术,使贮藏保鲜的水平更高,抓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契机,提高通关效率等,让通海蔬菜在国外市场份额有所提高。目前,通海蔬菜出口占其辖区玉溪市新鲜 (脱水)蔬菜出口总值的近七成。

2.3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之处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与其他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地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不足,难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寿光市投资建立了高科技示范园,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如英国、德国、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引进了重要设备,在高科技示范园内建成4 400m2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中心、1.5万m2的智能化工厂化育苗中心、6 700m2的国际会展展示中心、1 000m2的绿色蔬菜批发交易中心、2 000m2的净菜保鲜加工中心以及4 000个体现代化农业的高标准、高科技的日光温室。而通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就比较薄弱。通海虽建立了蔬菜基地,但基地规模小,精品少,档次不高。以通海县为中心,邻近州县为支撑,质量、品种、区域化层次分明的6.7万hm2蔬菜产业大发展的气候还未形成,难与和寿光等3.34万hm2以上的蔬菜大县抗衡,对全国的影响力尚小。以大棚为主,配套喷滴灌、药物熏蒸的设施农业,是种植精品菜、优质菜的重要条件,而通海种菜大棚不足133hm2,且无后续配套设施。

此外,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相关机构和组织不够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有待完善,科技种植尚未普及,蔬菜科技人员缺乏,技术创新落后,农民的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

3 蔬菜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通海县经济增长的状况直接反映在通海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上,所以采用通海县的GDP作为反映通海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则采用通海蔬菜产量 (Q)来反映。文章选取了1997~2011年通海GDP与蔬菜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表1)。总体而言,通海近几年的蔬菜产量和GDP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 1997~2011年通海县GDP和蔬菜产量 (Q)

3.2 实证检验

3.2.1 长期均衡关系检验

先对变量GDP和Q进行取对数处理,可以消除异方差,分别用ln GDP和ln Q表示。实证检验过程中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该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基本思路是: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判别GDP和Q这两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二者具有同阶单整性,再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对lnGDP与lnQ两个序列进行了检验,判定二者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实证检验的处理工具为Eviews6.0计量软件。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检验类型为 (c,t,0)时,lnGDP和lnQ数据是非平稳的,检验类型中 (c,t,0)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但一阶差分序列Δln GDP和Δln Q的ADF值分别为-3.93和-4.31,其绝对值均大于5%临界值水平的绝对值3.83。因此,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H0:至少1个协整向量,此时的迹统计量=2.80大于5%的临界值,可以接受H0。因此,在5%的置信水平下Δln GDP与Δln Q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产业集群下通海蔬菜产量的增加与县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利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3.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协整检验只能判定出Δln GDP与Δln Q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不能区分是某一变量引起另一变量变动,还是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在此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一步判定 (表2)。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通海的蔬菜产量是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不成立。这说明通海蔬菜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或者说蔬菜产业是通海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是,受当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够发达的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却不能为蔬菜产业集群带来更大的推力。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通海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通海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省内外的大量资本、劳动力投入,规模效应带来的资本的增加,引进了新技术,让创新进一步扩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证结果表明,通海蔬菜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蔬菜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落后、农户信息不灵通、蔬菜深加工程度有待提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启示

根据该研究的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推进蔬菜区域布局、做大做强蔬菜优势产业,要提高竞争力、深化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思路、增强竞争意识,积极探索蔬菜生产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第二,积极扩大和完善通海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完善现有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建布局合理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点带面,拉动通海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民、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农业的标准化工作,体现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的最大效益。

第三,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蔬菜集聚化程度。以从事同种蔬菜或特色蔬菜或同类优势蔬菜产业的农民、农村为主体,广泛建立公司带动型、能人带动型、销售带动型等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实现跨州县优势特色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高效化运作,促使该产品不断做优做强,做深做精。

第四,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相关政策机制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蔬菜产业发展得更好。政府应该建立更符合当地实际的交流渠道,让农户更了解市场信息。通过相关政策,来改善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税务、财政、法律等政策。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建设,降低各流程中的成本支出;加大管理力度,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发挥政府“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

[1]莫明荣,陆耀邦,王辉武.广西横县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50~53

[2]黎元生.闽台茶叶产业价值链分工、整合与竞争力提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5):48~53

[3]刘建超.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24):24

[4]卜立娜.基于钻石模型的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1,264(1):264

[5]吕超,周应恒.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蔬菜产业的检验和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1(2):72~78

[6]谢爱良.农业科技创新集群形成动力机制——以山东省苍山县蔬菜产业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214~3218

[7]洪琳.基于基础-企业-市场模型的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资源因素分析.生态经济,2011,(2):268~271

[8]王华红,武云亮.我国蔬菜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演化机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3):75~76

[9]何强,毛禹忠,徐绍琛.云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思考——基于玉溪通海县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87~190

[10]溥凤,杨飞运,刘天成,等.浅析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2~24

[11]王鹏.云南云菜集团在通海成立.玉溪新闻网,http://www.yuxinews.com,2012-09-22

[12]陈佳.通海蔬菜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玉溪日报,http://www.ynszxc.gov.cn/S1/C9355/DV/20120223/1423739.shtml.2012-2-23

猜你喜欢

通海县通海集群
频振灯诱杀技术在通海县蔬菜害虫防控中的运用
通海古城缀记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物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我家通海
通海蔬菜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优化对策
微耕机在通海县应用中的阻碍因素及解决措施
云南省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