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科学道德观审视—读《反杜林论·哲学篇》有感

2014-12-13

人民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道德

李 睿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和生活方式日益复杂多样,这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道德问题是目前社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如何看待今天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解决社会道德问题?重新温读《反杜林论》这部集中体现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经典文献,学习、研究他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的方法,领悟他关于道德属性的论述,对当前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道德现状,构建我们的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述

关于道德起源,历史上主要有神灵启示说和人性说,人性说认为人类社会道德规范源于宗教或是神灵启示,如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存在的图腾文化等。也有从人性说来解释道德的起源问题,指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耻辱感、善恶感和先验的理性,把道德看作人的自然本性。比如说人都有“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但是把这些观点置放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都站不住脚,都是不科学的。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方法论驳斥了杜林建立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道德论,他认为杜林把道德看作是人头脑里先验的产物,是错误的。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社会的人的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交换关系出发,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①这其实就是说,道德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才是社会道德产生的根源。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和人存在的现实社会出发,而不是从先验的理论和思辨的逻辑出发,为道德产生的根源找到科学根据,使道德成为了真正的科学。但是杜林作为历史唯心主义者跑到社会观念里去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是“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只是愿望的产物,这样的观念实际上认为道德源于个人感觉和各种欲望,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说。恩格斯指出:杜林先生的“无论如何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只不过是玩弄语句,满足于概念的思辨,一旦涉及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况,就再也不是所谓的道德真理了。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②

从道德起源可以看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在劳动中产生了生产、分工关系,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从道德的产生可以看出,道德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简单地说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存在形式是心理意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目前,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普遍认为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③

恩格斯关于道德属性的认识

道德具有具体性、历史性。恩格斯指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这样道德必然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的、不变的道德规律。恩格斯举例说“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这个戒律是否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绝对不会。”④因为,到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之间没有利益的冲突,就不再需要维护经济利益的道德规范了,道德就成为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自由规定性了。

道德是具体的,不是空泛的、抽象的。作为伦理道德基本范畴的善恶,在杜林的先验抽象下,就变成了永恒的真理和永恒的正义。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彻底批判,指出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空洞地谈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应该把善和恶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现存的社会状况出发,对善恶作出科学的道德评价。一切道德“以时间和现实的变化影响”为前提,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道德。对于道德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恩格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时代不同和民族不同,其善恶标准也不同,不仅不同,甚至是很多时候是直接矛盾的。第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是历史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善恶标准。比如,在奴隶社会,对奴隶主来说任意宰杀或买卖奴隶是道德的,对奴隶来说,那么奴隶主的道德就是恶的。“依照奴隶的道德,仇恨的道德究竟谁是‘恶人’?最确切的答案是:这时所谓‘恶人’恰恰是另一种道德中的‘好人’、高贵者、强有力者、统治者、高尚者,他们只不过是被仇恨的有毒眼睛改变了颜色、改变了含义、改变了形态。”⑥一个社会认为是善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看来就是恶的。善恶这种相互矛盾说明,区分善恶的科学标准是历史标准,而不能把道德规则和道德标准作为唯一的区分标准。如果脱离了历史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行简单的道德评价,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对经济基础具有绝对依赖性,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取决于经济基础,同时又服务于经济基础。不同的阶级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的阶级关系,因而道德具有阶级性,每个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道德就是该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是该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因为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地位也就不同。根据恩格斯对道德起源的论述,可以看出,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就必然会烙上阶级的痕迹,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是一种幻想。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⑦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种阶级就有多少种道德观和道德标准。“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⑧可见,道德是有阶级性的。

道德具有共性、历史继承性。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特殊道德。但是恩格斯指出“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⑨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或者差不多的经济发展阶段,道德会有“许多共同之处”。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生活在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的人,一些具有共性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就必须共同遵守的。例如,讲诚信,守信用,遵守公共道德,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恩格斯认为道德在形式上具有共同性,这就必然决定道德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同时,虽然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是不能因此而说道德具有永恒性。在道德的历史继承性方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既反对道德绝对主义也要抵制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某些共性的东西,但是在内容上,不同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却反映的是不同阶级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道德的共性也表明,当今世界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并存,处于相同或接近相同的历史时期,因此道德的阶级性并不能否认人性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在同一历史阶段,人们可能会面临共同的难题,总会有一些道德共识。

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现象,道德具有具体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共同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同时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单纯地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认识和评价道德,都不可能正确把握道德的科学内涵,必然会走向片面。

恩格斯的道德观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评价的启示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旧道德意识不会自然而然地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完全消失,新的道德观念的确立也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发产生的。在每个民族的历史上,大凡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迷惘和道德失范。目前中国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制度和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中。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道德迷惘或者说是“滑坡”,对当前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危机不能持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一方面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把它看作是人们对现存的生活存在方式或存在意义的认同危机,是人们理性怀疑批判的产物,是社会螺旋上升进程中的发展环节。

社会道德失范或道德信仰危机发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黄明理指出“这种危机它包含着对旧有的已失去了历史必然性的一些道德规范的扬弃,这是一个正在以还未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但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道德艰难地取代旧道德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看,社会在符合规律要求的变革期的道德信仰危机具有积极的革命性质。但在新旧道德交替的过程中,又不会简单地是先进的道德自发地取替落后的道德,而是在性质复杂的诸道德意识尖锐冲突下曲折实现的,这就难免使人们产生道德焦虑、痛苦乃至发生悲剧性的道德信仰危机。”⑩人们社会关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凸显,社会矛盾不断层出不穷,甚至大有激化的趋势。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甚至个人自我内心之间善恶、义利、荣辱等错综复杂、矛盾多样、冲突多存的现状,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在不同层面的显现。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不同,因此,在评价和处理经济利益矛盾时,每个人常常会从个体、或者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形成不同的立场,观念、态度、心理和行为,继而就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形成了自己的或者自己阶层的道德行为准则。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⑪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道德迷惘、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多元化不能仅仅归结于个体德性差或者说是利益追逐促使个体精神堕落的缘故,本身也有一个社会转型期道德选择迷惘和判断多样以及不确定的原因。恩格斯明确指出,离开了现实的历史的抽象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道德是靠思考、设想和想象构建不出来的,必须从有血有肉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⑫从生动的“现实的人”出发去认识道德、宗教、法律等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关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告诉我们,当前独立意识和权利观念增强的个体极力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坚持自己的正当利益,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转变的必然反映。要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坚持从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维度,探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迷惘和道德危机的问题成因。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独立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而单独存在的道德和道德原则。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能“把一种永恒的、不以时间和现实变化为转移的道德强加给未来的无阶级的社会!”⑬。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里,每个时代都具有相异于前代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时代发生变化了,仍然用原有时代的标准来评价当前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那过去的道德标准去教化人,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为此,我们要始终重视从经济生活中来寻找道德变迁的动规律。但是,虽然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恩格斯说:“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认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⑭而判断标准是如何?恩格斯在评价和比较封建道德和现代资产阶级道德以及未来的无产阶级道德时指出,就终极性而言,没有完全合乎真理的道德标准,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对立,由从阶级的道德走向了“真正人的道德”。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凡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就是先进的道德。动因,现实的经济关系往往成为决定道德向度的基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引申出道德嬗变的问题。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甚至说道德坍塌,要有较为清醒的见解。综观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道路,社会道德大体上都先后经历从混乱、动荡到相对秩序的过程。在每个民族的历史上,大凡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这并不是偶然。了解这个运动轨迹,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甚至否定原有的道德体系,社会道德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任何社会历史进步的规律都是人的活

【注释】

③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2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⑥《尼采智慧集》,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页。

⑩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