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应对与行动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2014-12-10张涵王慧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9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

◎ 记者/张涵 王慧

气候变化:应对与行动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 记者/张涵 王慧

夏日的炎热还在持续,关于洪涝、干旱的新闻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少数专家关注的话题,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体验。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是记者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话的缘起。

气候变化的概念界定及国际谈判的进展

记者: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得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异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已成为共识。对于气候变化,您怎么看?并请界定一下气候变化的概念。

潘家华:气候变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合理不合理来评价人类活动。因为工业化的动力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燃烧必然要把存储在地下的大量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去,从而引发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概念主要有两个层面的界定。

1.科学界定

气候变化是指在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气候变异幅度超过了正常气候自身变异引起的现象和后果。

2.政治界定

1992年5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同一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指的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以全球地表增温为特征的气候变化。

记者: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有何进展?

潘家华:气候谈判的进展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从单纯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更为全面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以前谈判的目标只是单纯地减缓气候变化,但在气候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现在的内容转变为更加全面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2.将气候变化与资金、技术相关联

在以前的气候谈判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现在由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都需要资金支持,所以国际谈判中增加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且都非常明确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

以前,气候谈判非常明确地表现出两个阵营,即发达国家阵营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但现在这个边界变得比较模糊,各国同意把发达国家的减排和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并行到“德班平台”上面进行谈判。

4.气候变化在谈判过程中的认同度与认知度提高

在以前的气候谈判过程中,部分国家对气候变化持质疑态度,而现在基本没有国家否认气候变化,并得到了更高的科学认知与行动认同度。

5.气候变化谈判拓展延伸到其他领域

气候变化谈判已经拓展和延伸到其他国际重大问题、重大议程、重大事务中,如在WTO谈判、联合国千年目标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都把气候变化作为重点内容。

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解决“碳”争端

记者: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博弈的核心问题及分歧是什么?

潘家华:博弈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分歧表现在4个方面。

1.责任问题(谁减排)

由于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与动力,一旦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相对来讲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都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存在重大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而对于今天的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减排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能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延续贫困来应对。发达国家则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承担减排义务。

2.资金兑现(谁出钱)

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合居住的世界,全球的低碳发展已不可阻挡,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注入,但事实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数量微乎其微。1992年的里约环发大会确定了“0.7%原则”,即发达国家每年应拿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7%来援助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却不到这一政治承诺的1/3。而气候变化资金要求是发达国家发展援助额度之外的,即“额外的”资金。本来的援助额度就不够,还要额外拿,可见发达国家出钱之难,因而,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采用了“不给”、“少给”或“转嫁”等手段,即要求“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也出钱。

3.制定相应的国际制度

要从根本上化解气候变化危机,首先需要推进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演进,建立合理和有效的碳排放空间容量约束制度,并建立监测、核查、报告的确认机制来保护地球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核心是保证各国相对公平地承担减排责任。

4.建立国际减排协作机制

国际社会在全球协同减排行动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导向,亟须建立新的国际减排合作机制,确保环境有效性、成本效率和成本公平分担。

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挑战

记者:气候变化对我国将产生哪些影响?

潘家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壤沙漠化、地表温度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都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

1.城镇化导致气候变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进一步扩大,两种效应叠加,高温天气更加频繁而突出。

2.气候变化改变大气环流

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影响大气环流导致风向格局改变,造成污染物扩散困难,引发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3.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

在不同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极端事件出现频率和幅度将会增加。尤其是暴雨的增加将使得一些流域或地区局部的洪涝灾害增加。同时,热浪、冰川退缩和冻土退化将使洪水滑坡事件增多。

4.破坏生态安全基础屏障

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如我国西部的高山冰川为江河提供了部分水源,同时孕育了绿洲。一旦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将会造成内陆湖泊水面上升和洪涝灾害,紧接着又会出现水量减少,绿洲逐渐消失和生态难民增加。

5.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我国在2007年已经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大国,目前排放总量占全球的1/4以上,在国际上面临的节能减碳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大量减排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两难的课题。

中国的责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记者: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潘家华: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我国扮演着负责任的、积极的、建设型国家的角色。

1.自愿承诺减排,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构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法律约束的减排义务,但是根据国情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制度构建。而且,我们能够降低我国人均温室气体的排放峰值,比发达国家的峰值低20%或低50%;努力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时间提前到2025年前后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既然做出承诺,就要把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自我约束,当然也要排除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

2.减排的方向和步骤

节能减排的方向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革规制手段;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激励措施;加大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政府扶持力度等。

(1)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属于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一半,风电、太阳能开发均位居世界前列,生物质能、沼气利用规模和效率世界第一。今后,我国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贡献。

(2)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有人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事实并非如此。以炼钢为例,我国现在吨钢的综合能耗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要低,而且我国的钢产品直接从铁矿石冶炼出来的比例较高,国外利用废钢冶炼占比较大。煤耗、油耗也是类似的情况。但我们还有提升空间,努力使节能效果更好,能效更高。

(3)引导理性、合理消费。原因有二。一是OECD国家总人口约12亿,如果按照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来计算,将有超过10亿的城镇人口,数量庞大。二是发达国家是经过几百年的累积才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我国要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达到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更具建设性、更具引领性的消费方式和理念。

(4)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构建。我国要全程参与国际上相关气候变化制度的起草、讨论、修改,肩负起“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对话与交流合作。

记者: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指导作用,您认为现行财税政策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向低碳、环保领域倾斜?

潘家华:财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总体而言,我国财税政策可以从3个方面作出调整。

1.减免税引导

我国现行财政政策对于低碳、环保、节能改造项目都是进行补贴的,但我个人认为,减免税更有意义、更易取得实效。尤其对推动那些有发展前景,但目前市场占有率不高的行业发展有更大作用。

2.加大研发投资

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领域的财政投入,在研发和实验方面给予补贴;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

3.从消费端着手

目前运行的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等政策效果明显,但还要围绕低碳、节能出台一些组合政策。

记者: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方式,您认为“碳交易”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

潘家华:国际社会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1.从前景上看,“碳交易”具有优势与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我国目前是强度目标,强度目标变成绝对量目标,还存在技术难度。即使把强度目标变成减量目标,还会涉及到“碳”确认问题,由于 “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消耗多少天然气,消耗多少电,消耗多少清洁电,都不是企业自己能够决定的,责任不好确定,核查、等级评定又存在技术性的障碍。另外,“碳交易”一旦总量控制后,可能会诱发行政干预。

2.碳税比碳交易更具有潜在的优势和效果

作为研究经济的学者,我个人认为碳税比碳交易更具有潜在的优势和效果。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主要是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消耗产生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收。碳税的实施相对简单,监管、执行的成本很低,普遍实用,对企业比较公平。相比而言,碳税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在推行上更简便易行。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谈判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俄乌第五轮谈判
哲理漫画
《绝地谈判》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挪威正在进入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的建筑新时代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2007:绿色企业
如何在双赢谈判中赢得更多?——读《哈佛双赢谈判课》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