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六秒定律”在快速能力训练中的运用

2014-12-06张宏涛王雷黄梓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短距离定律人体

张宏涛 王雷 黄梓航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古往今来,任何一支军队都强调速度。恩科斯认为,行动的速度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毛泽东认为,行动的迅速是军队的命脉。兵贵神速,无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战役上,都突出的是“速度”,速度的提高是一种潜在的军事革命优势。军事行动速度越快,意味着可以在敌人做好准备之前打击敌人,可以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当前,面临高速高效的信息化战争,彰显一个“快速致胜”的特征。而这背后需要部队快速的反应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快速操作装备的能力。可见,快速能力是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军人必备的军事素质。

1 对快速能力的认识

人类以什么方式生活,就会以什么方式作战。军事专家预言:“荡平百山不如毁灭一城”,城市作战训练将是陆军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城市作战的胜利是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志。而城市作战显著特点是作战距离短、对抗激烈、攻防节奏快,要求参战的军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快速能力。而充满创新和生机的美军在2011年对《陆军体能测试计划》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地去掉以往长跑项目,增添的都是短距离项目,其核心用意就是增强美国军人的快速能力。经文献查阅快速能力,目前,也只有王芳将快速能力定义的比较系统全面,她认为快速能力是人体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包括反应速度能、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它是受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能的影响。依据马克思对概念的定义,他犯了逻辑的错误,概念定义的重复。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的项群理论,单兵快速能力不但是体能主导类的速度性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的速度项群,但明显具有短距离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人体能力的特征。结合孙有平对竞技能力的定义和分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可认为快速能力就是人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与快速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主观条件。它是受体能、技能和战术的影响。根据战争需求,可将快速能力分为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动作能力和快速移动能力。

2 “六秒定律”是提高快速能力的有效途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基本原理早就被人们所接受。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展是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运动理论不断深入地发展和对运动训练所蕴含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线性、封闭、静态、简单的30 m、50 m、60 m加速跑分割训练思维逐渐表现出局限性。回归到人体复杂的不规则的运动需要以复杂性科学为依据的“整体”或“系统”训练系统来控制,而“六秒定律”训练正是从复杂性思维的“整体”或“系统”训练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思维来把握短距离跑的快速能力训练。同时在针对学员短距离作战的快速能力训练中,“六秒定律”也表现极强的科学性。

2.1 “六秒定律”符合最大速度能力训练的临界点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生理学家A·希金就总结出人体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的函数公式:Vi=Vm(1-ekt),这也是第一个关于人体跑速公式。公式中明显看出瞬时速度与人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关系、瞬间人体运动时间t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函数变化。随后美国里根在1935年又提出了著名的“六秒定津”,此定律是对希金公式有力的补充和说明。“六秒定律”充分诠释了, 不管什么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只要全力跑时,都将在第6s达到最大速度。同时,中国学者刘济民先生也通过先进的雷达测速仪(SCL-1)对我国三至一级短跑运动员加速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发现, 虽然加速距离从32.1m到52.8m离散程度较大,但运动员一般都能在第6秒达到最大速度,相反没有一人能在第6 秒前达到最大速度, 充分证实了“ 六秒定律”同样适用于我国各级运动员。浙江工业大学军体部, 朱寒笑、余健、潘雯雯三位学者,通过25名运动水平不同的运动员100m训练实验研究,发现各组运动员的100m成绩和最大速度正相关。同时,从运动时间角度分析发现,各级运动员都能在第6~7s达到最大速度,相反,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在第6s前达到最大速度。因此,我们认为“六秒定律”在短跑速度训练中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临界点。

2.2 “六秒定律”符合人体直接供能的最大输出的临界点

通过人体生物科学的研究,面对复杂的人体剧烈运动时,直接供能变化也表现极强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肌肉体内的CP含量迅速减少,相反ATP含量变化不大。根据Margaria科学地计算,人体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为23~25mmol/kg湿肌重。其中ATP含量约为4~5mmol/kg湿肌重,CP含量约为18~20mmol/kg湿肌重。而人体磷酸原系统供能的总容量约为420kJ/kg湿肌重。如果以每千克体重作为能量输出单位, 那么, 该系统的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56kJ/kg·s,如果在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直接供能持续时间最多为7.5s左右。然而,在ATP-CP耗尽后,人体进入无氧酵解供能系统,肌糖元酵解为乳酸,同时释放能量,由ADP接受再合成ATP,体内乳酸的堆积造成血液中H+浓度上升,PH值下降,PH值的下降必然影响Ca2+的活动能力,从而直接影响肌肉的活动能力,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而“六秒定律”快速能力系统训练科学地全面地反映人体在ATP-CP能源系统下的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的特点。

3 “六秒定律”的启示

运动训练思维是反映我们认识运动训练的立场和视角,也是决定了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思路和方向。而“六秒定律”快速能力系统训练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开放思维、生成思维作为主要特征考察其运动训练新思维方式,则给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思考运动训练理论新的启示。

3.1 更新观念,建立“六秒定律”检测指标

长期以来,我国短跑教练员多采用30 m起动和行进间30 m疾跑作为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主要内容,运动训练实践告诉我们,随着运动员能力的提高,而经常性地采用30 m疾跑作为训练手段,不但不能达到训练效果,反而会增添运动员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此,根据美国生理学家A·希金的“六秒定律”理论,结合对军校学员快速能力训练实践体会,传统加速分段训练方法不符合人体整体加速运动训练系统,只是我们不科学地表面地简单地分割。同时,文献查阅一些运动训练理论专家对“六秒定律”训练研究,证实了30 m短距离加速跑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所反映的快速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只是对于一级以下的运动员能较全面地反映运动员的加速能力,而对于一级以上的优秀运动员,在30 m处则远未达到其最高速度,只能反映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起跑速度,对于提高他们的最大速度,实效性并不显著,相反还起着负面影响,而6 s疾跑的距离才能全面地反映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更能符合他们的技术特点和专项能力训练。

3.2 更新观念,建立“六秒定律”系统训练法

科学实验证明,最大速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从静止状态到最大速度前的加速过程。有关学者通过对世界优秀100 m运动员速度节奏科学地分析,在短距离跑加速跑阶段,为了避免全力加速,在30 m左右时运动员应有一个调整速度“缓冲”阶段,这对途中加速跑的速度发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在50~70 m段有一个峰值,直至冲刺。相反,30 m竭尽全力疾跑很容易的导致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身体重心抬高,致使运动员不能很好处理加速跑阶段过渡到途中加速阶段这个临界点,导致100 m跑全程只有一个加速段,只有一个速度高峰。此时,“六秒定律”系统训练法正好促使加速阶段过渡到途中加速阶段的临界点有机的衔接,使运动员在100 m短距离跑的整体系统中,完美地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顺利进入途中加速跑阶段。总之,“六秒定律”在短距离跑的快速能力专项化系统化速度训练中,能让运动员有意识的养成高重心和放松疾跑的加速能力,对提高短距离跑的快速能力具有一定的特效作用。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

[2]孙有平.运动训练实践问题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0-74.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9-39.

[4]岳宝铎.六秒定律与短跑训练[J].田径,1998(9):10-12.

[5]朱寒笑,余健,潘雯雯.“六秒定律”在高校高水平短跑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95-396.

[6]王芳.太原市体工队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快速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7]杜长亮.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短距离定律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可笑堂
倒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短距离加速跑
人体运动小知识
耐人寻味的定律
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场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比较
训练课RPE在短距离自行车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