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国内研究综述

2014-12-04朱茂琴

理论月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学者马克思

王 萍,朱茂琴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现代性视角下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不仅要借鉴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优秀成果,还应该注重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面临着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面对生态危机与生态困境,学者们注意从前人的思想中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策,在此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为此,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对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与共识。国内学者主要从马克思是否有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渊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文本挖掘、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从而取得了国内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系列成果,这些将为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国内研究的现状审视

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领域,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具有较宽的辐射面。从总体上看。相关讨论集中在四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关于马克思是否有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而在研究方面大体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在总体研究马克思思想中探讨是否包含有生态思想。有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思想补充马克思主义到主动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这一历史过程直接说明马克思思想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的对立统一性,从多角度论证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其理论源头应追溯到马克思的自然观。[2]当然,有些学者在自己出版的书中一方面提出马克思自然观包含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3]另一方面根据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来挖掘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以此肯定马克思的生态思想。[4]也有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三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意义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角度进行思考来说明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思想。[5]前面的学者大多从马克思思想中某个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全方位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学者指出马克思生态学可以从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环境观和生态美学观等多视角研究再现马克思生态观的原生态。[6]

二是马克思思想本身是否有生态经济思想。大多学者直接赞成这种观点即马克思虽没有直接用“生态经济”这个概念,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在他的诸多理论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并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当前研究生态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7]也有学者具体到马克思的某部著作,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大量关注生态经济问题的精辟论述,需要去深度挖掘。[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刘思华教授,他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总体构架。[9]

(二)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渊源的研究

关于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马克思最早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博士论文《论亚里土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首次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共产主义是人自我意识矛盾的真正解决,等于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实践角度对生态自然做出高度解析,即生态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我们可清晰地看到生态经济思想的初步建构。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经济思想,而《资本论》是马克思表述生态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渊源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探讨。

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一是“资本主义制度说”。学者们大多认为发端于英国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由此加快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入,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社会统治地位。[10]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统治的基础,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工业革命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带给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以人和自然的牺牲为代价寻求发展的本质。二是“工业化破坏说”。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逐渐加剧了社会生态问题。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森林、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枯竭。[11]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并没有经过妥善的处理,直接进入生态系统污染生态环境。[12]其次,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的身心摧残及严重的食品和药物污染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13]最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的运用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理论基础的研究。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理论基础研究向度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放置到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进行考察;[14]另一方面是实践的观点即构建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既是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方法。[15]二是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关于哲学方面,是指马克思创立了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关于社会学方面,是指马克思的的社会历史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理论,还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经济学方面,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它内在于社会、人与自然结成的经济社会有机体中,构成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使生态自然与经济社会成为有机整体;关于生态学方面,是指尽管马克思并未直接提出生态经济问题,但其叙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关于生态学的真知灼见散见于其著作中,生态因素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非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16]

(三)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文本挖掘的研究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散见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学者们大多按照四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二是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三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四是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

第一,“二重性理论”。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二重性理论”,贯穿着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学者们基于四种不同的向度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学理阐释。第一种向度是商品二重性理论。商品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结晶,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中的自然因素通过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得以体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商品中的人的因素通过价值展现,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商品二重性在表面上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17]第二种向度是劳动二重性理论。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即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即抽象劳动,是二者的统一。[18]第三种向度是人的二重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自然界既是先于人类的生存活动,又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19]第四种向度是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不是把生产力看作单纯的生产力,而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20]

第二,“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思想集中体现在劳动过程中,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自然生产力与科技作用等概念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包括两方面:即自然界自身的变换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物质变换。或者一是通过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二是在资本主义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普遍社会物质变换,变换过程中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21]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引导人们借助自然力的力量去探索物质变换的新形式,这形式只能是物质的形态变化。

第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既包含自然生产力又体现社会劳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22]

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和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同时起作用的,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制约自然生产力,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3]当然也有学者从生态生产力的角度拓宽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以生态系统为依托,认为生态系统是支撑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生产力,即生态生产力,马克思称之为自然生产力。根据生态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将其统一起来称为广义生产力系统。[24]

第四,“物质循环理论”。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集中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过程。有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包括自然生态循环与社会经济循环,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生态经济整体体现出自然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永恒循环和无限发展规律。[25]另则,更有学者将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相联系起来,提炼出把资源投入量减少并在源头控制资源使用减少排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原料及废料反复的加以利用、把不能利用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的策略,认为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尽可能达到物尽其用,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26]

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内容研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有学者从别的角度另辟蹊径,指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是技术维度、制度维度、知识维度、文化维度的统一。在技术维度上,他用科学技术统摄生态经济的生态转向;在制度维度上,他用生态政治注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知识维度上,他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生态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文化维度上,他用生态文明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27]也有学者富有卓见地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可能的路径选择,包括科学技术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经济发展生态化和社会制度生态化等多方面。[28]综上所述,很多学者都指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

通过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无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理论及现实价值。

首先是理论价值方面。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和发展趋势,生态与经济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29]就国内而言,有学者认为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学说,把马克思著作中的生态经济思想充分挖掘出来,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并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30]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树立了“经济建设生态化”的全新发展理念即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绿色消费理念。[31]通过强化生态危机意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32]

其次是实践价值方面。其一,学者们大多认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引导,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态治理国际化。[33]其二,学者也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推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34]其三,有学者倡导低碳经济,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所提出的减少废物排放、对废物再利用、依靠科技进步的观点今天依然有益,所以要求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大力发展与推广废物利用技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与我国的低碳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35]其四,学者提倡从法治角度保护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确立生态正义法治观,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36]

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国内研究的简要述评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围绕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无论是马克思是否有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渊源及基本内容还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系列成果研究,也使得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挖掘趋向成熟化、学理化,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我国现实的指导。但无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马克思著作中生态经济思想的文本挖掘不够

国内学者多数从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或个别观点出发,而没有全面系统地对马克思著作进行考察,从而完整的提练出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对文本挖掘的广度不够。对马克思文本的挖掘主要集中在少数“重量级”的经典文本上,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最多且也比较深入,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土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等文本的研究则较少。二是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足。如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大多是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对生态经济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基本遵从一个套路就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大众化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因此,在把握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学术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不够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到“生态经济”这个词,对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也只是散见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因此,国内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时几乎都是从马克思的系列文献中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因而从整体性的角度把握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如何以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体系,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当前,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更是日益恶化,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又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党中央审时度势,继党的十七大后,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如何从整体上加强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并借鉴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体系应是我国学界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进行了广泛研究,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总体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拓展。今后,应在厘清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同时,应把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置于国际大环境下,积极推进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与我国现实的紧密结合,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刘仁胜.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生态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89—94.

[2]周玉玲.生态文明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再认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99—102.

[3]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马军,余锦荣.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3,(9):43—46.

[8][12]翟晓青,孙述娟.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内涵[J].商品与质量,2012,(6):66.

[9]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许经勇.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08,(9):1—5.

[11][27]华启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微[J].商业时代,2007,(33):4—5.

[13][34]华启和,徐跃进.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37—240.

[14]邓坤金,李国兴.简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J].哲学研究,2010,(5):23—27;黄斌.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09,(11).

[15]唐叶萍,傅如良.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求索,2009,(3):100—102.

[16][30]李炳炎,向刚.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述评[J].海派经济学,2008,(22):143—161.

[17]陈雪峰.资本论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3,(8):21—23.

[18]李曼,孙钟伟,孟燕.略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及其与低碳经济的关系[J].商情,2013,(1).

[19]富晨琛.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2,(11).

[20][23]余锦龙.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所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31—32.

[21]钱箭星,肖巍.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循环经济引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101.

[22]周玉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J].当代经济研究,2005,(5):19—21.

[24]杨承训,承谕.生态生产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析若干流行的生态理论观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54—59.

[25]张胜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现实解读及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2,(1):11—15.

[26]林俊.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循环经济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14—16.

[28]余锦龙.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3(2):33—35.

[29]黄娟,汪洋,向清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3):60—63.

[31]陈雪峰.资本论生态经济思想的逻辑演绎及其当代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1—64.

[32]李仙娥,万东东.资本论中的生态危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C].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

[33]缪昌武.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5):52—56.

[35]张小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低碳思想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38—142.

[36]吕途,杨贺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对生态环境法治观的启示[J].经济与法,2011,(9):190—192.

[37]何祥林,黄吴静,韩峰.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及其当代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0—13.

猜你喜欢

生产力学者马克思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