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来”和“去”的对称问题*

2014-12-04范桂娟

理论月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助词代词宾语

范桂娟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来”和“去”主要有三种句法功能:单独作谓语(如“我来/去北京了”);和其它动词联合构成连动句,可以作连动句的前项(如“他今天来/去耕地”),也可以作连动句的后项(如“他今天耕地来/去了”);作补语(如“一阵微风吹来/去”)。当前对动词“来/去”的语法功能研究较多,但涉及到其对称性问题研究的并不多。邢福义(2002)从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三个方面比较证明了“起去”的存在,但“起去”的使用范围受到更多限制,从而证明了复合趋向动词整齐划一的特点;刘道峰(2003)进一步说明了“起来”和“起去”的不对称;左双菊(2009)讨论了“来/去”在带宾能力上具有不对称的趋势。除了上述研究,一般认为“来/去”的语法功能基本是对称的,而我们的研究表明“来/去”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对称性。

一、人称代词对“来/去”的限制

从意义的虚实来看,“来/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实际趋向位移的“来/去”,如“他来/去北京了”,可以标记为“来1/去1”;二是虚指的“来/去”,它们不表由甲地到乙地的位移性距离,而是表示即将做某件事情,如“我来/去做这事”,可以标记为“来 2/去 2”。 朱德熙(1982)认为“来 2/去 2”对人称代词有一定限制,如下面例(1)只能用“来”不能用“去”,而例(2)用“来”或“去”都可以。

(1)a.他们打算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 b.他们打算用这个方法去帮助我。

(2)a.我们打算用这个办法来帮助他。 b.我们打算用这个办法去帮助他。

朱德熙先生注意到了人称代词对“来”和“去”的限制,但对这一情况并没有进行全面考察,因为三身代词可以分布在主语和宾语两个位置,它们和“来/去”的搭配可以有九种情况,请看表1。

上表中有的用“来、去”都可以(如 B、C、E、F、H、I),有的只能或多数情况下用“来”(如D和G),有的“来”和“去”都不能用(如A)。那么为什么当主宾语是普通名词时,“来”和“去”可以自由互换,而当主宾语都是人称代词时,会存在对使用“来/去”的限制呢?这是由于三身代词存在远指和近指的区别,而“来”和“去”也存在位移的方向性,要求主宾语在指称时表述的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方向,与“来/去”的方向保持一致,如果二者产生矛盾则“来/去”的使用受到限制。总的来说,“来”的使用范围大于“去”的使用范围,能使用“去”的时候都可以用“来”。

上表中A、E、I三种都是主宾同形,当主宾语同指时三种情况都不能成立,例如没有“我来帮助我”这样的句子产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逻辑上的矛盾,而非“来/去”的语法功能所致。但是当“你”和“他”不同指时,E和I可以成立。

B、C和F用“来”和“去”都可以成立,因为其宾语都不是近指代词“我”,不存在近指、远指和位移的矛盾;D和G多用“来”,因为其宾语为近指代词“我”,句义应该是由远及近,这与“去”的位移方向有矛盾。

关于 H,朱德熙(1982)认为只能用“来”不能用“去”,曹艳芝(2002)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用“去”也可以成立,例如:

(3)a.他打算用这个办法来帮助你。b.他打算用这个办法去帮助你。

曹文认为这两句中间有隐含的转述者“我”,用“来”是“我”告诉“你”,“他”的位移方向是向“我”和“你”靠近,如果用“去”则是“他”位移方向离开“我”向“你”靠近。曹文和朱文看法不同,其实质是对具体语境的区分,朱文认为不能成立是建立在“我”和“你”直接对话的语境下,曹文认为能成立则是建立在“我”和“你”通过第三者转述的语境下。

二、表替代、隐现和估计的动词“来”

1.替代动词“来”

有一种“来”可以代替意义具体的动词单独充当谓语,如“再来一个、来了精神、来壶茶、少来这一套”等等,吕叔湘(1999)认为它可以代替任何动词,这里的来和2.1省略宾语的“来”不同,它后面没有连动结构的动词后项,它的意义也不是表抽象的“做、干”,而是表具体的施事动作。潘文(2002)认为这类“来”出现的语境是:句法上是主谓宾语句,语义上动词具有自主性,语用上多出现于口语语体。事实上这种“来”代替的动词十分有限。但是这类替代动词的“来”并没有产生出相应的“去”类,如没有“再去一个、去了精神、去壶茶、少去这一套”这些说法。

替代动词之所以没有相应的“去”的说法,是因为这类动词在功能虚化过程中保留了“来”的位移方向性特征,即动作或状态是由远处向说话人或指称对象方向移动,附加于说话者或指称对象。如“再来一个”往往代替的是“再吃一个”或“再用一个”等等,是事物为说话者或指称对象使用,“来了精神”是说话者或指称对象从没有精神到有精神的状态的变化,“来壶茶”是“茶”端过来为说话者或指称对象享用,“少来这一套”则是说话者或指称对象希望别人不要将某些动作行为施加于自己。所有这些情况都具有动作或状态由远及近的方向性,而这种方向性是动词“去”所不具备的,所以这些动词不能用“去”代替。

2.隐现动词“来”

“来”可以出现在一种表隐现的句式中,表示某处或某时出现了人或事物,其格式为“(处所或时间)+来+施事”,例如:

(4)a.来客人了。 b.路上来了一条狗。 c.远处来了两条小船。d.昨天来过三个人。

这类句子中的“来”一般没有对应的“去”字句,例如:

(5)a.*去客人了。b.*路上去了一条狗。c.*远处去了两条小船。d.*昨天去过三个人。

上述例子中有的句子看似能成立,如“昨天去过三个人”,在该句中“去”只能表具体位移动作,且整个句子不能表隐现关系,因此不能成立。“来”出现于隐现句中的频率特别高,主要表人或事物的出现,而相对应的表人或事物消失的句子很少用“去”,一般使用具体动作动词,例如“走了两位客人”、“鸡圈里跑了两只鸡”、“墙上掉了一块砖头”。由此可知,“来”可以表示抽象的显现句,而不管该人或事物出现的具体样态,而“去”不能表示抽象的消失句,这一句式只能通过具体样态动词来表示。

沈家煊(1999)提出了不对称和标记项之间具有关联性,隐现句中“来”和“去”的功能差异实际上是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显现句中的“来”不仅出现频率高、分布范围广,而且意义宽泛,它可以代替显现句中各种具体的显现状态,应该属于无标记项,而消失句中的“去”则属于有标记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之所以“来”和“去”在隐现句中存在这些差异,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出现和消失关注角度存在差异,当事物出现时人们注意力集中于出现的事物本身,而当事物消失时,人们不仅关注消失的事物,而且关注其消失的方式。

3.估计动词“来”

趋向动词“来”的功能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表估计意义的“来”,它经常附加在其它动词后面组成“V来”词组,如“看来、说来、想来、听来、算来”,这种动词结构常作为插入语使用,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例如:

(6)a.看来你爸爸已经走了。b.老王的话听来很有道理。c.这个假期想来你们一定过得非常愉快。d.那种事情算来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上述“V来”插入语去掉后并不会影响句子的成立,对句意的影响也不大,而且“V来”的位置也十分灵活,可以位于句中、句首和句尾,这些都表明“V来”只是表示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这种虚化的话语标记并没有对应的“V去”形式,如下列句子都不合语法:

(7)a.*看去你爸爸已经走了。b.*老王的话听去很有道理。

c.*这个假期想去你们一定过得非常愉快。d.*那种事情算去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之所以话语标记“V来”能够成立而没有对应的“V去”形式,是因为“V来”中的“来”是由位移动词虚化而来,“来”虽然已经虚化,但根据语法化的保持原则,词语虚化以后仍然会保留原词语的某些特点,“来”在话语标记“V来”中仍然保持了原词语位移方向性由远及近的特点,话语标记“V来”一般表示说话者根据过去的事情来估计现在的事情状况,“来”的方向性从距离的由远及近通过隐喻方式,虚化为时间上的过去到现在,这种方向性是“去”不具备的,所以“V来”没有对应的“V去”形式。

三、连动结构中“来/去”的对称情况

1.省略宾语的“来/去”

连动结构“V来/去”中的“来1/去1”的用法是对称的,一般有“来1”的时候都有对应的“去1”,如:

(8)a.骑着车来→骑着车去 b.奔北京来→奔北京去

但是在连动结构“V1 着来/去 V2”中,当“来/去”为表抽象意义的“来2/去2”时,且V2不出现时,一般只能用“来”不能用“去”。例如:

(9)a.这事儿得摸索着来办。→这事儿得摸索着来。

b.你得坐着来开车。→你得坐着来。

(10)a.这事儿得摸索着去办。→*这事儿得摸索着去。

b.你得坐着去开车。→*你得坐着去。

表抽象意义的“来”已经不表纯粹的位移动作,只表心理上的位移和方向,已经虚化为类似于“干、做、办”这样的形式动词,在后项动词不出现的情况下,“来”独自承担了动作的施行义,而“去”在抽象化的过程中还没有产生这种泛化义。

2.“VP 来/去”

朱德熙(1982)提出“来/去 VP”可以转换为“VP 来/去”,如:

(11)a.我去买菜 → 我买菜去 b.你去打电话→你打电话去

(12)a.我来看看 → 我看看来了 b.他来帮我修电视→他帮我修电视来了

朱德熙先生认为变换后的句子中的“来/去”读轻声,是一种表目的性的虚化了的动词。我们注意到朱先生所举的这些例子中的“去”后没有“了”,而在对应的“来”的例子中则必须在后面加了语气助词“了”,如果去掉“了”,则句子只能表祈使、命令语气,可见“来”为表祈使、命令的准语气助词。而“去”的虚化情况不同,同“来”一样,“去”也具有表祈使、命令的准语气助词功能,如:

(13)a.你去看书 → 你看书去 b.你去上学→你上学去

但另一方面,“去”又虚化为表事态的助词,表示事件的状态或变化,如:

(14)a.我去看书→我看书去 b.我去上学→我上学去

王国栓(2003)提出“去”可以表事件正在准备进行中的状态,即起“事态助词”功能,这里“去”之所以不用加“了”,就是因为“去”是事态助词,如果加“了”,则是表示报告事件正在准备进行中这一新情况,如:

(15)a.你去看书→你看书去了 b.你去上学→你上学去了

所以,在“VP 来/去”中,“去”比“来”多了一项功能,即充当事态助词,表事件正在准备进行中,而“来”不具备此项功能,需要其它助词辅助成句。

四、复合趋向动词“起来”和“起去”的不对称

邢福义(2002)首次明确提出“起去”在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中都存在,既能单说,也能充当句子的补语,这些显示了复合趋向动词具有对称性的一面。但这种对称只是相对的,其实“起来”和“起去”的语法功能还存在很多不对称的地方。

1.“起来”的使用频率比“起去”大

“起去”虽然在某些方言中一直存在并有较高使用频率,但其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无疑是不能与“起来”相提并论的,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起去”,如黄伯荣(1997)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列举的复合趋向动词“限于下列”:

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开去 过去

其中只列举“起来”而没有“起去”,显然这与“起去”在普通话中的使用过少是有一定关系的。

2.“起来”的使用范围大于“起去”

刘道峰(2003)注意到“起去”放在其它动词后作补语时受到较多限制,它主要放在如下动词后面:爬、走、吊、挑、架、藏、战、飞、飘、长、回、收、搁、拖、抛、丢、掷、撇、拿、扯、放。而“起来”则几乎没有限制,它可以附加于几乎所有动作动词和很多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充当补语。

3.“起来”既可以表具体位移,也可以表抽象位移和起始事态,“起去”只能表具体位移,例如:

(16)a.坐起来、站起来、飞起来、爬起来

b.火起来、大方起来、富裕起来、探索起来

例(16)a 的“起来”表具体位移,(16)b 则都是表抽象起始事态。而“起去”则只能表具体位移,没有表抽象起始事态的功能,如(16)b换成对应的“起去”后都不能成立。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和“去”存在着大量的不对称情况,这些不对称集中在表抽象意义的“来”和“去”。“来/去”存在[+位移]和[+方向]两个语义特征,这两个特征中前者的虚化没有导致不对称,而在后者上二者正相反,导致虚化过程中的不对称。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当中——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来”和“去”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位移动作和方向是对称的,经过人的认知世界的加工之后,反映在语言世界的“来”和“去”附加上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成为非客观的投射世界,不可能再保持完全的对称性,正如沈家煊(1999:36)所说的那样,“人的认识和推理过程具有单向性或不对称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来/去”的不对称集中于表抽象意义的语义项上。

[1]曹燕芝.也说来去的空灵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49-53.

[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5.

[3]刘道峰.“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6):95-97.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潘文,申敬善.试论“来”的替代条件[J].汉语学习,2002,(6):25-29.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2.

[7] 王国栓.现代汉语的事态助词 “去”[J].语文研究,2003,(2):41-47.

[8]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来”[J].语言研究,1998,(2):53-58.

[9]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2):97-107.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助词代词宾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宾语从句及练习
通过电视剧中角色看角色转换时终助词的使用变化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