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顿与超越:道家生命价值的探索

2014-12-04张文霞

理论月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家庄子生命

张文霞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个博士自杀前写下这样的话:“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学并上名牌学校,而且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上了大学人们又说,还得上研究生,我又成了名校硕士研究生的一员。之后,又有人告诉我上博士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我又继续努力,也考上了。可再往前我还有什么可追寻的呢?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我想人生的追求已到了尽头,还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好了。”一个让很多人寄予重望的名校博士,本该享有充实、快乐的现在和辉煌、灿烂的未来,为什么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呢?如果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会对我们整个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真谛。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首先是学习压力,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得不把自己变成“全才”,这就需要阅读很多书籍,学习很多功课,准备很多考试,去拿到各种证书来应对就业。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试。其次是就业的压力,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尽管拿到很多证书的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困难。上了很多年的学,读了很多的书,却不知自己该去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再次是人际交往的压力,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际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卑心理、封闭心理、敏感心理、投射心理、逆反心理、自私心理等不健康心理状况,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要么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要么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还有情感的压力,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走向极端,造成悲剧。这些压力时刻困扰着大学生,如果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有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面对心理的压力、精神的困顿、情感的煎熬,大学生该求助于谁呢?除了心理咨询,我们还可以求助于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以阐发和体悟大道为宗旨,而这个大道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法则。道家的生命关怀可以为大学生安顿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提供智慧,这种智慧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身心和谐、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家的生命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生命的安顿、生命的超越、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的安顿:顺应自然

我们知道,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是没法改变的。所以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状况。有的条件好,有的条件差,有的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有的获得差的机会。在如此不公平的环境里面,我们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道家智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道家生命安顿的方法有两种:上善若水、安时处顺。

(一)上善若水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家尚水,所以对待生命也主张效法水的精神。水有七善,具体表现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所谓居善地,即处于卑下之地。《老子》第六十六章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在道家老子这里却认为我们更应该效法水的品性,居善地,低调的生活。江和海正是由于他们处在了低下的位置,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浩瀚与博大。因此,生活中的我们不要一味的争强好胜,要效法水的品性。所谓心善渊,即人的心要像水一样深沉平静。为人处事要内心纯净,与水相似,切不可急躁。所谓与善仁,即要有仁爱精神。水不去争夺什么,而善利万物,最能体现仁爱精神。道家老子主张对待他人,要以德报怨,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善。所谓言善信,即讲求诚信。不好听的话往往是真话,而漂亮话却总是多虚假,因此我们要善于鉴别真假,以诚信为上。所谓正善治,即为政要合乎正道,公正无私。要本着水的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所谓事善能,即做事持之以恒,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韧性。所谓动善时,即能发挥所长。水能圆能方,能根据所处的环境进行变化,能根据对方的情况作出调整。总是能发挥其所长。这里“水”体现的道家智慧有三点:其一,做人低调,做到光而不耀;其二,胸怀博大,具有宽容精神;其三,善于调整,善于随机应变。

(二)安时处顺

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失意,怎么面对?道家主张:顺应时势,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庄子·大宗师》说:“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安时处顺,就是要求遵循道的规律去为人处世,特别是在逆境中能够达观地面对人生,在困苦中求得生命的安顿。“安时处顺”提示我们:第一,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面对天灾人祸,这种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我们应该坦然的对待。第二,每个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淮南子》说:“才有修短,各遂其性。”安时处顺,并非消极的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主张适性而为,各尽其才,正所谓“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即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做到才无所弃,各遂其性。

道家主张安时处顺,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接受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安时处顺提示我们的大学生,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安然自得;不因外界的环境或个人的境遇扰乱心灵的安静;怨天尤人只会徒增烦恼;必须努力地去接受现实,并尽可能地去改变不良状况;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道家安时处顺的态度体现出了一种人所特有的“选择的自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大学生都能够自己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处境。也就是说,他们具有选择如何应对的能力与自由。大学生们当然可以选择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的挑战。这便是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们勇敢地直面生活、坦然地面对人生历程中的穷困贫富、荣辱得失、生老病死,持有平和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们不再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发生了,也不会过于忧虑和担心。对于不可挽回的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会耿耿于怀。如果每天都处于担心、忧虑、悲痛、后悔、耿耿于怀之中,那么反而会使自己失去了向前的勇气和信心。那倒不如学会面对现实,应对现实,顺其自然,做到安时处顺。以合理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保持适度。

二、生命的超越:回归本性

如果儒家思想的精神是进取,佛教的精神是解脱,那么道家的精神就是超越。道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 “超越性”。正因为道家的“超越性”,才能够让道家的文化精神不断地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并且能够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到生命的关怀来说,同样的它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把生命的超越分为三个层次:内在超越、外在超越、终极超越。

(一)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是针对人性的异化。人本身应该是纯真无暇的,应该像赤子之心一样,是非常纯洁的。可是我们的人心,由于受到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变得不那么纯洁了,变得有杂质了。庄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庄子思想是最早认识到了人性的异化。面对这样的问题,道家关于内在的超越有两个主张:一是:返朴归真,回归本色;二是:心斋。

1.返朴归真,回归本色。老子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还有这样一句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洪应明·《菜根谭》)。道家认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是返朴归真。怎样做到返朴归真呢?道家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少私寡欲。《老子》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望太多,既伤身又伤神,是祸患的根源,人对物质的追求,切不可过度,而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二,致虚守静。老子认为,“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养生只有恢复到生命的原始状态,即虚静的境界,才能与道相合。

2.心斋。每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是不一样的,内心的变化是无穷无止的,所以有杂质,有偏见。我们要把这些杂质,这些偏见去掉。庄子《齐物论》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朝三暮四”。我们知道“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但在庄子思想里面不是这样的。他有另外用意。“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养猴的人给猴子吃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慨。养猴人又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众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庄子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他想说明一般的人何尝不像这些猴子一样,执着于小东西,而忽略真理,忽略对全局的把握,造成一种偏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去掉,达到内在世界的一个平衡。

(二)外在超越

针对复杂的社会,人不仅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还要面对社会。人不能躲进小楼,这是不行的。作为社会人必须面对他人,面对环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协调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道家关于生命的外在超越也有几个方法:以简驭繁、顺应时势、坦然放下。

1.以简驭繁。庄子有个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完全把解牛当成是一门艺术。庖丁厉害是因为他目无全牛,牛的每一个结构都非常的了解,所以他能够如此的熟练。还有一个方面,他掌握了客观规律。那么,客观规律是什么?《周易》说的很好,“易”就是规律。“易”有三层含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指世界都是变化的;不易指在变化的世界里总是有永恒的东西存在的,那是不变的;简易就是指简单。简并不代表苍白,简有时代表的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一种提升,是一种高的延伸境界。所以我们要以简驭繁。

2.顺应时势。顺应时势与上善若水中的动善时是一致的。庄子《秋水》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游经匡邑,卫人将其重重围住,可是孔子仍然弹琴唱歌不已。子路进来见他,问道:‘先生为什么还这般快乐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我忌讳穷困已很久了,可是还是不能免于穷困,这是命啊。我追求通达已很久了,可是还是不能得到,这是时运啊。处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之人,并非因为他们智慧超群而如此;处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之人,并非因为他们智慧丧失而如此,都是时势造成的。在水中行走不躲避蛟龙,说的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行走不躲避犀牛和老虎,说的是猎夫的勇敢;刀剑横在面前,将死看成和生一样,说的是烈士的勇敢;知道困穷是由于天命,知道通达是由于时运,大难临头而不畏惧,说的是圣人的勇敢。”这就是道家智慧,这就是顺应时势。所以北宋的大思想家张载说得好:“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3.坦然放下。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说不要被外界的东西所主宰,自己去把握,顺其自然,知进知退。道家的坦然放下是放下不必要的东西,或尽量把它忘掉,保证内心的坦然与自在。

(三)终极超越

终极超越是针对生命的有限性来谈的。人能否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的自由?这是世界范围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共同思考的人类永恒的命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能超越么?所以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道家同样如此。大致说终极超越有三种模式:彼岸世界(佛教)、发挥人生价值(儒家)、回归生命本源(道家)。生命的本源就是道,所以道家的超越就是生道合一。

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使各种思潮异彩纷呈。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杂七杂八的信息,好的坏的一起进入大学生的大脑,这些信息在他们的头脑中极易引起混乱,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也容易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不仅增加了他们鉴别、批判、抗拒、吸收信息的难度,而且也容易使他们出现文化消化不良现象。这样就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出现不知所措,进而引起焦虑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道家的生命超越就为现代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回归生命本源,回归本性。

三、生命的价值:善待生命、主导生命、敬畏生命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利与生命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为重。概言之,道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三个原则:生命平等原则、生命主体原则、生命至上原则。

(一)生命平等原则:善待生命

《老子》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产生天地万物,德畜养天地万物,万物在天地之间成长成熟发展,和谐有序的存在,最后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道。但是道产生万物以后却不居功而占有万物,也不主宰万物。因此,庄子在《秋水》篇中也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根据道的法则,万物是平等的,生命也是平等的。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那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物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道家强调生命平等的思想。

每一个来到大学的学生都怀揣着梦想,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都希望自己是更优秀更出色的那一个。但事实上,来到大学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同学同样出色,甚至比自己更优秀,很可能自己只是这个群体中非常普通的一员。于是,他们出现了心理落差,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存在价值。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说明道家主张:人与物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强调生命平等的思想,强调生命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个人,无论他是聪明还是平凡;无论他是出身好还是一般;无论他是什么样的条件,人和人之间都应该有存在的和获得发展的权利。无论我们处在什么位子,都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善待生命。大学生更应该体认到生命的珍贵,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生命主体原则:主导生命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的“王”我们可以理解为人,这个“人”是人类中最杰出的,最人性的,最有代表性的人。这个“人”是可以和天、地、道并称为宇宙中的四种伟大的存在。显然,这里把人的价值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和天地相参,可以和道结合在一起。王能为一大,原因还是在于其作为人的代表,乃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生命主体原则,必然以提倡个性为前提,而个性则体现了对自由的要求。这种主体的精神在《庄子》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心灵与宇宙合一的人生哲学。而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点就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 庄子用“逍遥”、“游”、“游心”、“天游”等概念来表达其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是道家生命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写照。

道家对生命主体性的阐述,体现了生命主体原则的重要。回到现实社会中来看,很多人,很多时候都缺乏主体性思考,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更多的是被外界环境,被社会,被家庭,被迫的去应付。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等压力接踵而至。正是由于他们过多的应付外在的事物,从而缺乏对生命意义的审视,思考和体会。他们更多的是从学校,从社会,从他人,从时代潮流,各个方面去看待自己。或者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放在一个那么大的系统里面,没有回到生命本身去思考。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所以,现代的大学生普遍的感到焦虑,觉得压力很大,躁动不安,很多时候就是缺乏对自己人生,对自己生命的内在思考或内在关照。道家的生命主体原则可以引导大学生们重新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获得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感觉,主导自己的生命。

(三)生命至上原则:敬畏生命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叫《贵生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这也就是说“以生命为重,以人为重。”在道家看来,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庄子·让王》篇有以下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天下尚且轻于两臂,何况是整个生命呢?这充分的体现了“生命至上”。《太平经》指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生命的尊贵可以比如天地,失去生命,意味着所有一切的消失,不复“自名为人”。

现代社会中,应该弘扬道家的生命关怀思想,倡导人们树立“生命至上”的生命意识。这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敬畏生命与感恩精神是有联系的。很多的大学生正在失去感恩精神,或者不知道去感恩,以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父母给自己创造的机会,提供的任何条件也是理所当然的;师长的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师长的教育也确实是当然的,但是如何面对这一切,大学生的精神,心态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以道教来说,入道教前需报四重恩德:天地之恩、日月之恩、君师之恩、父母之恩。这种报恩的精神本身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很多的大学生现在忘记了或者不知道。这种感恩精神与对生命的敬畏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要有感恩精神,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尊重生命。如果不尊重生命,首先就是最大的不孝。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哺育,有愧于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报父母之恩,就要敬畏生命,好好地活着,善待自己。对于这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更多的是视生命如儿戏。如恋爱失败了,跳楼自杀;硕士博士论文不过关,三度自杀等。这就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不知道生命的神圣,不知道活着是如此的美好。所以道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助于大学生们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敬畏生命。

[1]贾晓明,陶勑恒.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

[2]沈艳华,吕巧英.论道家智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108-110.

[3]张践.道家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103-107.

[4]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

[5]黄雄英,邓希泉.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5-10.

[6]徐洁,常美玲.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方向[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14.

[7]李曦,徐任中,吴芹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高校为个案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7.

[8]林钟烈.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与补救[J].理论界,2011,(1):194-196.

[9]罗华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1,(3):100-101.

[10]柏铁山.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J].理论导报,2011,(1):50-51.

[11]王培培.道家生命哲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3):82-84.

[12]杨爱琼.庄子生死观研究——以三重生命形态为视野[D].北京:中国民族大学,2010.5-12.

猜你喜欢

道家庄子生命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庄子说》(十五)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