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

2014-12-03杨永和陈英红

外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混用变体现象

杨永和 陈英红

(湖南工程学院, 湘潭 411104)

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

杨永和 陈英红

(湖南工程学院, 湘潭 411104)

社会语用学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探讨语言使用者及语言使用的环境。语码混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结合诸多例证,解读语码混用的语用功能和语用意义,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的社会变体。

语码混用;社会语用学;语用功能;语用意义

1 引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变化以及文化丰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语义系统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社会语用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语用发展表现为语言从单一化向双语化(甚至多语化)转变(何自然 1997:158)。目前,社会语用现象纷繁复杂,其表现形式之一的语码混用逐渐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语码混用(code-mixing)一般指的是同一个句子,同一段话,同一篇文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杨永林 2004:57)。

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是集合语用学、社会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探讨语言使用者及其语言使用环境(Mey 2001:290)。社会语用学把语言看做一种社会现象,其特点是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对于意义的产生和理解的影响,其研究范围涉及人际交往、新闻传播、节目主持、广告营销、社会命名、公益宣传等领域的社会语言。社会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运用,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对言语成品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用语的考察和分析,揭示社会语用的许多重要的规律(曾文雄 2007:144-146)。本文借助社会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从语用功能与语用意义两方面研究我国社会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2 语码混用的语用功能

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语言接触、语言混用和语言的相互作用都是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柯杜霍夫 1987:223)。语言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交流情感和传输信息,一是认识世界和描写世界(许国璋 1991:10)。语码混用作为社会中语言的一个事实和一种现象,作为语言发展中的一个复杂过程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其中情感诉求功能与表达功能尤为显著。

2.1 语码混用的情感诉求功能

语码是某种可以辨别的变体,涉及具体地域、社会、阶层、功能分配或特定语境的系列选择(Verschueren 2000:118)。变体(variation)相对常规(norm)而言,打破常规而出乎意外地选用语言成分来表达意义,就产生语言使用中的变体。这种变体属于与本语言原有的基本风格、文化神韵难以协调、难以认同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变体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语用发生变化的表征之一。语码混用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变体现象,表现形式通常为Myer-Scotton(1993)的基础语框架模式,即在语段或语篇中,有一种语码是基础语(matrix language),另一种(或更多)语码是嵌入语(embedded language)(黄国文 2001:276)。例如:

① Where 拜年happens.

② 越策越开心

③ 彬仔:又到星期五,晚黑又系“Happy Hour”(欢乐时光)了!

波叔:后生仔,唔好“蒲”咁多啦,不如陪老窦去顺德饮茶,安静平和都系夜生活啊。

例①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2009年春节来临之际转播NBA比赛时的宣传语。球迷们早已熟悉的NBA宣传语where amazing happens(见证奇迹的地方)在春节临近之际换成语码混用的结构,其基础语是英语,嵌入语是汉语。从修辞手段看,例①是一种仿拟结构,是仿照一种现成的语言形式而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仿拟往往能通过已有语言表达方式的改造,使变体语言诙谐幽默,以达到气氛轻松愉快,社会现象得以揭示的目的。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创造出优美的广告语言,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启迪广告受众的心智,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NBA这种语码混用的宣传语,构思巧妙、充满创意,其语用策略是利用变体语言的情感诉求功能,既巧妙地向中国观众表达新年的问候,又拉近NBA与广大电视观众的距离,字里行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NBA节目与中国春节一样是广大球迷的节日。例②是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王牌栏目名称,其基础语是普通话,嵌入语是方言“策”(在长株潭地区指“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的闲谈”)。显然,栏目名称是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混用结构。例③是广州日报(2009年6月19日第4版)专栏的对话片段,其基础语是方言(粤语),嵌入语是英语,也是典型的语码混用结构。例②与例③都夹有方言,而方言具有交代地域、表达情感的社会功用和语用效果。在社会交往中,方言是一种“粘合剂”,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并能把讲同一种方言的群体聚合在一起,缩短其间的距离,使得彼此感到亲切而融洽(秦秀白 2001:20)。王建华(2001)指出,语用距离(pragmatic distance)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来描述。人际关系一般确定不变,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从语用策略看,例①②与例③是依靠语码混用的手段,改变言语事件参与者之间的语用距离,从而获取话语受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以利于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度。从社会语用的视角看,例①②与例③是依靠语码混用的手段,进行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述,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规约、权势大小和社会现状。3个例证都体现语码混用结构具有的语用功能——针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诉求功能以及语言使用者特有的社会属性。

2.2 语码混用的表达功能

语码混用作为一种社会语用现象,其表达功能与语言使用的特定群体、特定对象、特定目的等因素密切相关。例①的特定群体是中国的篮球迷,例②的特定群体是湖南的电视观众,例③的特定群体是广州的读者,3个例证的表达对象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语码混用的话段式语篇满足这些特定群体的认知心理,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语码混用结构也可以针对特定的对象,比较典型的有“三S研究会”,该词语指研究斯诺(Snow)、史沫特莱(Smelly)与斯特朗(Strong)3位西方作者的学术团体。语码混用的术语还体现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既简化语言表达手段,又丰富语言表现形式,还造成人们听觉、视觉、认知上的变化,起到易读、易懂、新奇的语用效果。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出现语码混用的人名,如:大S、小S、大Z、赵C、赵.COM、陈U优,等等。大S与小S是台湾明星姐妹的艺名,辨别功能强大。大Z是我国体育评论员创造的名字,专指美国NBA前克利夫兰骑士队的中锋,立陶宛人Zydrunas Ilgauskas,该名称在表达上既准确又形象,符合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已为中国广大篮球迷所接受和使用。而赵C、赵.COM、陈U优的出现则引发社会的许多争议。一方面,家长们都苦于目前社会上同名同姓的现象太多,想要给孩子取出别具一格的名字,并彰显其个性化特征。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姓名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语码混用的情况,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难以确定,最现实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身份证难以办理。再者,语言的社会变体决定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这种过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名字。语码混用的特定对象目前已经引发成一个社会问题,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仍然是空白。此外,这样的语码混用现象也涉及到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问题,不利于国家的语言规范化建设。

语码混用最能表现特定目的。早期的语码混用结构往往用来表达社会、政治方面的语汇,如CC系、AB团、3K党、阿Q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语码混用结构主要用在科技术语中,如维生素E、AB血型、三C革命、B超、X光等。在英语广泛使用的当代社会大环境中,语码混用结构用于表达各式各样的新生事物,如4S店、3G产品、车载GPS、IC卡、A股、B股、K粉等。语码混用的表达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T型台,该词语原来用于建筑行业,现在借用于时装界。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语码混用的表达功能已经被无限放大,以QQ为例,作为2001年中国青年10大流行语、2002年10大社会流行语,腾讯QQ衍生出很多的相关词汇,包括QQ软件、QQ邮箱、QQ游戏、QQ空间、QQ会员、QQ秀、QQ音乐、QQ校友、QQ群、QQ堂、手机QQ、Q币,等等。

3 语码混用的语用意义

为适应社会变革,语言会按照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出现变体。这些语言变体现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者得到认可、接受,劣者会遭到无情淘汰(何自然 2002:19)。语码混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语码混用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更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语码混用现象反映出语言变体的语用意义,包括社会意义和语境意义。

3.1 语码混用的社会意义

语码混用的的社会意义指的是社会生活赋予语码混用结构中词和句子的意义以及他们所体现的价值。例如:

④ 有趣的AA制和AB制

⑤ “e网打尽”为我市增添科技警力

例④是《中国文化报》(2009年7月29日第7版)一篇文章的标题。根据作者徐铁人的解释,AA制源于数学,AA为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等。AA制的英语表意相当于Go Dutch,意思是各付各的帐。AA制以后,人们引入AB制(戏剧术语,即A角与B角轮换上场)。从语言变体的角度看,AA制与AB制是全新的语码混用现象,是舶来品。从社会语用的角度看,两个概念体现出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方面的公平原则和价值观念。AA制与AB制的引入、推广和流行,起到传播文化,扩大视野的语用功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例⑥是《青岛财经日报》(2009年11月3日第A14版)的文章标题。从修辞的角度看,“e网打尽”仿拟汉语成语“一网打尽”。“e网打尽”这一语码混用的结构用来表述主题,既新颖,又贴切,体现语言的变化美,使读者眼前一亮,颇具吸引力。我们也注意到,“E网情深”这样的语码混用结构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在不断滋生蔓延,还派生出下列词汇,例如:《E网情深》的电视剧、E网情深——心跳男孩流行歌曲、E网情深交友会所,E网情深聊天宝、E网情深小说、诗歌、博客,等等。此外,英文字母E的语用功效也被无限放大,与之相关的语码混用结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E百分学习机、E百分学习网、E网打进、E网论坛、E网商务、E网生活、E网大卖场、E见钟情、E夜情,等等。

另外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仿拟成语现象。E网情深、e网打尽等仿拟成语从语用策略来说,增加了表达手段,丰富了汉语词汇,补充发展了词汇的语用功能,确实有一石二鸟之功效,给人们以新的认知图像和联想意义,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谐音修辞也颇值玩味。然而,仿拟成语却引发社会问题,造成一部分人的认读困难及认知困惑。再者,它也引发人们关于语言纯洁性的思考,是一种典型的不规范用字,造成我国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混乱局面。从语用得体性来说,仿拟成语就是滥用、篡改成语,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践踏和玷污,严重影响汉语用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违反了国家的语言政策(杨永和 2008:132)。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及教育界人士的担忧,国家有关方面也给予高度关注。其实,语码混用现象在其他国家也相当普遍。新家坡政府2000年4月开展过“讲标准英语行动”,该语言行动的对象是40岁以下的学生与工作人士,希望纠正他们的“新加坡式英语”,推行语言标准化工作。为了保证法语的纯洁性,法国对语言进行立法保护,防止英语的渗透。日本欲净化日语,剥夺32个英语词汇的“官方身份”,日本国家语言机构剔除在日本日常用语中已成为规范的一些英语单词和短语。可以说,语码混用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其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2 语码混用的语境意义

语境意义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特定语境中产生的特殊意义。一般来说,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性大城市语码混用现象相对突出,年轻人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在日常交流中更多地使用语码混用结构。例如:

⑥ 小刘:莫策了,我要回家看奥特曼了。

小贾:我晕,这么大的人还看奥特曼。好咯,记得晚上Q我。Bye Bye.

小刘:Bye Bye.

这是笔者2009年8月1日下午5:30记录的两位初一女生的对话片段。笔者很惊讶地注意到他们是在用湘潭话交谈,“莫策了”、“我晕”都是典型的方言流行语。但她们俩提到“奥特曼”时都用普通话,道别时用的是英语。可以看出,两位女生的对话属于典型的语码混用结构。

在对话片段中,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语码混用的流行语“记得Q我”。上世纪90年代的“记得call我”是当时社会的流行语,意思是“记得给我打传呼”。后来电话、手机逐渐普及,它就转意为“记得电话联系我”。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记得Q我”成了现代社会的流行语,其意思是“在网络上用QQ联系我”。两种不同的社会流行语体现出社会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的社会属性,具有不同时代的语用价值和语境意义。例⑥的语码混用结构产生洋化的语境效果,恰如其分地反映现代人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以及审美取向,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化。其语境意义说明人们求新求变的语用心理,反映出社会宽松、多变的语言环境。语码混用在交际语境中也显示出语言使用者时尚、潮流的一面,是人们个性化特征彰显的标志。但是,洋化效果也会产生负面语用效应,尤其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年轻人追求时髦、摒弃传统、盲目崇外的现实状况。

4 结束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社会语用是语言对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码混用现象是语言使用者为满足情感和表达需要对语言变体进行选择的结果,也是实现语用意义的一种交际策略。语码混用现象丰富汉语语言文化,是中国与世界接轨、不同文化相融合以及内地与沿海地区互动与发展的结果。语码混用还拓展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用意义,给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带来新鲜活力,体现语言的变化美。另一方面,语码混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迎合特定人群的认知取向和审美情趣,凸显语言使用的个性化特征(杨永和 2010:92)。语言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语码混用现象也必然会层出不穷。当前,我国语言规范受到英语和方言的冲击,洋化效果误导普通百姓、贻害青少年,语码混用的应用研究迫在眉睫。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研究正是顺应语言应用研究这一发展趋势,也必将引导社会语用的健康发展,促进国家语言规范化建设,并最终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何自然. 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何自然.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柯杜霍夫(苏). 普通语言学[M]. 常宝儒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秦秀白.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王建华.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 外国语, 2001(5).

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杨永和. 广告语言中仿拟的社会语用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8(2).

杨永和.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J]. 外语学刊, 2010(2).

杨永林.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曾文雄. 语用学翻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Mey, Jacob L.Pragmatics:AnIntroduction[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责任编辑孙 颖】

AnalysisofCode-mixing:ASocio-pragmaticsPerspective

Yang Yong-he Chen Ying-ho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Socio-pragmatics regards languag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nd focuses on the language users and their conditions of languages. Code-mixing i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but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pragmatics,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substantial exampl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agmatic meanings of code-mixing,as well a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language users and language variation.

code-mixing; Socio-pragmatics; pragmatic function; pragmatic meaning

H030

A

1000-0100(2014)03-0051-4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语码混用与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用学研究”(12WLH15)的阶段性成果。

2013-04-30

猜你喜欢

混用变体现象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农药混用原则、类别及注意事项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