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仓契约》“葛(割)藤”类词语释义

2014-12-01郭敬一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摘 要:“无得反悔”是契约文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石仓契约》中“葛(割)藤”类词语进行考释,来说明其来源、发展及演变。

关键词:葛藤断根 割藤断根 发展演变

契约文书为了避免双方随意反悔,在文字表述中就出现了表示“无得反悔”含义的词语。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村的《石仓契约》中除了“无得反悔”这类文字行文外,还用“葛藤断根”“一卖千休”等语句来表达。其中,“葛(割)藤”类词语在笔者目前所见的其他地区文书中尚未发现。本文就此做些考释。

“葛(割)藤”类词语主要出现在卖契和找契正文的尾部,表示契约所形成的约定关系不能变动,不能反悔。同书中出现的“无得再找”“永不得取赎”的意思相应。相对而言,“葛(割)藤”类词语主要分布在找契中,在卖契中较少见。

为了便于说明“葛(割)藤”类词语的发展演变,本文粗略统计了其在《石仓契约》第一辑八册书中的出现情况[1]。按照此类词语所用字的不同,将“葛(割)藤”类词语分为:1.“葛藤”类词语;2.“割藤”类词语;3.“截木”类词语;4.其他词语。如果一篇契约中出现了不止一类词语,就如实分别归入各类。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葛藤断根/ 葛藤类 割藤断根/割藤类 截木类 其他词语 备注

第一册 3/12 25/53 0 26 雍正—嘉庆

第二册 0 41/52 2 7 道光—咸丰

第三册 0 26/31 19 2 同治—民国

第四册 0 1/1 0 0 乾隆—民国(大部分为产户执照及送户票)

第五册 0/1 4/7 4 9 乾隆—民国(部分为当田契,产户执照)

第六册 1/1 43/49 7 5 乾隆—民国

第七册 1/1 25/31 6 6 嘉庆—民国

第八册 1/1 38/59 7 8 雍正—民国

共计 6/16 203/283 45 63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葛藤”类词语最早出现在乾隆34年,最晚在嘉庆17年。相对于其它三类词语来说,使用时间较早,使用时间跨度较短,使用频率也较低。“葛藤”类词语出现16次,“葛藤断根”(6次)出现的频率最高,时间跨度最大,可作为此类词的代表。

2.“割藤”类词语最早见于乾隆41年,直到民国出现频率还很高。相对于其它三类词语来说,使用时间跨度最长,使用频率最高。“割藤”类词语出现283次,“割藤断根”出现203次,可作为此类词的代表。

3.“截木”类词语最早出现在道光13年,民国年间仍用。“截木”类词语出现时间较晚,使用频率较低。

4.其他词语:其他词语多为两个音节的动词联合式,如“割断”“割绝”“割截”等,可以看作“割藤”类词语的省略形式。这类词语在“雍正—嘉庆”时间段中出现的类别和数量较多,后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语言(尤其是词语)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趋于统一的特点。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下文将进一步阐述“葛(割)藤”类词语的语源、发展及演变。

从现在所见文献看,“葛”这种藤蔓植物最晚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诗经·葛覃》中就有记载:“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莫莫。”又《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里的“葛”就是指“葛藤”,它可以做葛布。后来人们又将其广泛应用在中医当中,《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方》《养生论》《名医别录》《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功能性食品》等典籍都详细记载了“葛”这种植物的医药价值。“藤”的文献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慎子《外编》中“其下维千丈之谷,县泉沃之,湿藓被焉,无藤萝以为援也。”《尔雅》:“诸慮,山櫐。”《广雅》:“藤,藟也。今揔呼草蔓延如藟者。”[2]“葛藤”既指葛的藤蔓,又指“葛”这种蔓生植物。“葛藤”作为一个词使用,最早出现在晋代文献:“又方,蘡薁藤断之当汁出,器承取饮一升,生葛藤尤佳。”(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

《汉语大词典》中“葛藤”有两个义项:1.葛的藤蔓。2.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噜苏繁冗。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对“葛藤”的解释是:“葛和藤为蔓生植物,因用以指纠缠不休,软磨硬泡。”“葛藤”由藤蔓植物,引申为纠缠不休的关系或者噜苏的话语,和其特点密切相关。竺佛念译《出矅经》卷三:“其有众生,堕爰网者,必败正道……犹如葛藤缠树,至未遍则树枯。”《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有一篇名为《“杀手”葛藤,吞山噬林》的报道:“有的缠绕着树木,有的布满整个山头,有的匍匐在路两边。在余杭崇福山上,有一种叫葛藤的植物蔚为壮观,疯狂地生长着。被它缠绕的树木最后会全部死亡。……葛藤的根很深,根除很困难。”由此可以看出葛藤这种植物的特点:缠绕,根深,很难对付。于是,在形容复杂棘手难以应付的关系时,人们就自然联想到了“葛藤”,“葛藤”就有了相关的引申义。“葛藤”的引申义,即“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噜苏繁冗”,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多见于佛经典籍当中,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等;在明清小说中也出现较多,如《万历野获编》《野叟曝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例如[3]:

(1)为尔信不及,所以今日葛藤。恐滞常侍与诸官员,昧他佛性。(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唐裴休《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3)三郎曰:“还闻道黄三郎投马祖出家,才蒙指示便契合,汝等座主说葛藤作什摩?”座主从此发心,便到开元寺。(五代静、筠《祖堂集》)

(4)一笑相逄语上方,水云踪迹觉清凉。未论方丈葛藤话,且喜斋厨蔬笋香。(宋曹勋《赠灵隐老》)endprint

(5)识路知家,以不尽灯。度无量,众葛藤具断。阿谁曾缚汝来?(宋晁补之《鸡肋集》卷第七十)

(6)僧参,师曰:“汝是新到否?”曰:“是。”师曰:“且放下葛藤。会么?”曰:“不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7)“故不如予作《昙花记·序》云,此乃大雅《目连传》,免涉闺阁葛藤语,差为得之。”予应曰:“此乃着色《西游记》,何必诘其真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8)一以苏小民之困苦,一以充公家之正额,弊窦清而葛藤断是永利之道也。(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八)

(9)此后奸民庶造衅无端,葛藤立断。得与萧山湘湖、余杭南湖并垂不朽矣!(清杨泰亨《慈溪县志》卷十)

随着“葛藤”引申义的出现,其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就接着出现了(见例(6)至例(9))。

就其引申义的用法来说,“葛藤”作宾语的例子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如例(2)。“葛藤”修饰名词作定语,在宋代就出现了,如例(4)。而“葛藤”做主语用例虽然在宋代也已经出现(例5),但比较少见,和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结构来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到明代才大量使用,见例(8)、(9)。可以说,“葛藤”做主语的用法出现后,“葛藤断绝”“葛藤断根”等“葛藤”类词语产生,并逐渐由词组发展成为固定的词语。

“割藤”类词语是从“葛藤”类词语演化而来的。在本书中,“葛藤”类词语自嘉庆17年后不再出现;“割藤”类词语与“葛藤”类词语几乎同时出现,且使用频率很高,使用时间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割藤”类词语的出现,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日常生活中,有了“葛藤”这种植物,人们为了织布、入药或者其他用途,出现表示“割葛”“割藤”的词。例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肄。”其中的“刈”即用刀割。2.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出现(见例(8)、例(9)),“割藤”有了相应的引申义,即杜绝、避免事物纠缠不休和说话噜苏冗繁。

在演变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是怎样逐渐替代了“葛藤”类词语,成为了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结构又比较固定的词语呢?从字面来看,“葛藤”和“割藤”意思相反:“葛藤”表示“纠缠不休”,“割藤”则表示“杜绝纠缠不休”;从构词法来看,“葛藤”为定中结构,“割藤”为动宾结构;从语法上讲,这两类词语的语法功能一个是主谓,一个是动宾的联合结构。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不会考虑这些,“葛藤断根”和“割藤断根”表达意思相同,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构成了替换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更经济快捷。运用“葛藤断根”这个词语时,要调用对“葛”这种植物的记忆,联想其“藤”与“根”,再调用相关动作:将其“割”“断”,这种认识过程就像是一个曲线。如果有人不认得“葛”,不知道其特点(缠绕、根深),在调用相关记忆的时候会遇到麻烦或空白,难以理解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意味,词语的形象性就大打折扣了。“割藤断根”强调的不是“葛”这种植物,而是“割”“断”强有力的动作,利用动作的形象和快捷,相关记忆就会立刻被调出。动作的力度和结果,也大大强化和刺激人们的记忆,增强了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割藤断根”为动宾的联合结构,其对称性更利于人们整体认知和记忆。所以,“割藤”类词语成为了四类词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截木”类词语出现时间较晚,是“割藤”类词语在语言的类化作用下发生发展的。随着交流的扩大,“木头”比“葛藤”更常见,且在此类词语的演变过程中,“割”的动作性,削弱了“藤”本身的特点,“截木”这种说法也被人们所接受。其他词语是出于经济交际的需要,人们在运用相对固定的词语的时候,因过于熟悉,而产生省略现象。

综上,“葛(割)藤”类词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葛藤”类词语、“割藤”类词语、“截木”类词语和“其他词语”四种形式。它们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彼此是有交叉的。大体来说,“葛藤”类词语出现最早,随后“割藤”类词语与其并存,对其替换,成为使用时间跨度最大,频率最高,结构相对固定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出于类化作用,产生了“截木”类词语;出于省略,产生了“其他词语”。而“其他词语”在结构趋向固定的过程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导师黑维强先生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统计结果只包括表示“不得反悔”此类语句中的词语。统计结果可能略有出入。下文中所举例子及相关分析说明均针对第一辑八册书而言,恕不赘述。

[2]转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3321页。

[3]本页所引例(1)到例(7),通过北大语料库及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所得。在此向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曹树基等.石仓契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罗竹凤.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许少峰等.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邹哲承.从“词语的省略谈起”[J].汉字文化,2002,(04):60-62.

[6]邓理有.葛根的医疗保健作用[J].家庭中医药,1999,(9):52.

(郭敬一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endprint

(5)识路知家,以不尽灯。度无量,众葛藤具断。阿谁曾缚汝来?(宋晁补之《鸡肋集》卷第七十)

(6)僧参,师曰:“汝是新到否?”曰:“是。”师曰:“且放下葛藤。会么?”曰:“不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7)“故不如予作《昙花记·序》云,此乃大雅《目连传》,免涉闺阁葛藤语,差为得之。”予应曰:“此乃着色《西游记》,何必诘其真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8)一以苏小民之困苦,一以充公家之正额,弊窦清而葛藤断是永利之道也。(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八)

(9)此后奸民庶造衅无端,葛藤立断。得与萧山湘湖、余杭南湖并垂不朽矣!(清杨泰亨《慈溪县志》卷十)

随着“葛藤”引申义的出现,其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就接着出现了(见例(6)至例(9))。

就其引申义的用法来说,“葛藤”作宾语的例子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如例(2)。“葛藤”修饰名词作定语,在宋代就出现了,如例(4)。而“葛藤”做主语用例虽然在宋代也已经出现(例5),但比较少见,和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结构来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到明代才大量使用,见例(8)、(9)。可以说,“葛藤”做主语的用法出现后,“葛藤断绝”“葛藤断根”等“葛藤”类词语产生,并逐渐由词组发展成为固定的词语。

“割藤”类词语是从“葛藤”类词语演化而来的。在本书中,“葛藤”类词语自嘉庆17年后不再出现;“割藤”类词语与“葛藤”类词语几乎同时出现,且使用频率很高,使用时间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割藤”类词语的出现,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日常生活中,有了“葛藤”这种植物,人们为了织布、入药或者其他用途,出现表示“割葛”“割藤”的词。例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肄。”其中的“刈”即用刀割。2.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出现(见例(8)、例(9)),“割藤”有了相应的引申义,即杜绝、避免事物纠缠不休和说话噜苏冗繁。

在演变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是怎样逐渐替代了“葛藤”类词语,成为了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结构又比较固定的词语呢?从字面来看,“葛藤”和“割藤”意思相反:“葛藤”表示“纠缠不休”,“割藤”则表示“杜绝纠缠不休”;从构词法来看,“葛藤”为定中结构,“割藤”为动宾结构;从语法上讲,这两类词语的语法功能一个是主谓,一个是动宾的联合结构。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不会考虑这些,“葛藤断根”和“割藤断根”表达意思相同,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构成了替换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更经济快捷。运用“葛藤断根”这个词语时,要调用对“葛”这种植物的记忆,联想其“藤”与“根”,再调用相关动作:将其“割”“断”,这种认识过程就像是一个曲线。如果有人不认得“葛”,不知道其特点(缠绕、根深),在调用相关记忆的时候会遇到麻烦或空白,难以理解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意味,词语的形象性就大打折扣了。“割藤断根”强调的不是“葛”这种植物,而是“割”“断”强有力的动作,利用动作的形象和快捷,相关记忆就会立刻被调出。动作的力度和结果,也大大强化和刺激人们的记忆,增强了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割藤断根”为动宾的联合结构,其对称性更利于人们整体认知和记忆。所以,“割藤”类词语成为了四类词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截木”类词语出现时间较晚,是“割藤”类词语在语言的类化作用下发生发展的。随着交流的扩大,“木头”比“葛藤”更常见,且在此类词语的演变过程中,“割”的动作性,削弱了“藤”本身的特点,“截木”这种说法也被人们所接受。其他词语是出于经济交际的需要,人们在运用相对固定的词语的时候,因过于熟悉,而产生省略现象。

综上,“葛(割)藤”类词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葛藤”类词语、“割藤”类词语、“截木”类词语和“其他词语”四种形式。它们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彼此是有交叉的。大体来说,“葛藤”类词语出现最早,随后“割藤”类词语与其并存,对其替换,成为使用时间跨度最大,频率最高,结构相对固定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出于类化作用,产生了“截木”类词语;出于省略,产生了“其他词语”。而“其他词语”在结构趋向固定的过程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导师黑维强先生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统计结果只包括表示“不得反悔”此类语句中的词语。统计结果可能略有出入。下文中所举例子及相关分析说明均针对第一辑八册书而言,恕不赘述。

[2]转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3321页。

[3]本页所引例(1)到例(7),通过北大语料库及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所得。在此向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曹树基等.石仓契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罗竹凤.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许少峰等.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邹哲承.从“词语的省略谈起”[J].汉字文化,2002,(04):60-62.

[6]邓理有.葛根的医疗保健作用[J].家庭中医药,1999,(9):52.

(郭敬一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endprint

(5)识路知家,以不尽灯。度无量,众葛藤具断。阿谁曾缚汝来?(宋晁补之《鸡肋集》卷第七十)

(6)僧参,师曰:“汝是新到否?”曰:“是。”师曰:“且放下葛藤。会么?”曰:“不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7)“故不如予作《昙花记·序》云,此乃大雅《目连传》,免涉闺阁葛藤语,差为得之。”予应曰:“此乃着色《西游记》,何必诘其真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8)一以苏小民之困苦,一以充公家之正额,弊窦清而葛藤断是永利之道也。(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八)

(9)此后奸民庶造衅无端,葛藤立断。得与萧山湘湖、余杭南湖并垂不朽矣!(清杨泰亨《慈溪县志》卷十)

随着“葛藤”引申义的出现,其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就接着出现了(见例(6)至例(9))。

就其引申义的用法来说,“葛藤”作宾语的例子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如例(2)。“葛藤”修饰名词作定语,在宋代就出现了,如例(4)。而“葛藤”做主语用例虽然在宋代也已经出现(例5),但比较少见,和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结构来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的用法,到明代才大量使用,见例(8)、(9)。可以说,“葛藤”做主语的用法出现后,“葛藤断绝”“葛藤断根”等“葛藤”类词语产生,并逐渐由词组发展成为固定的词语。

“割藤”类词语是从“葛藤”类词语演化而来的。在本书中,“葛藤”类词语自嘉庆17年后不再出现;“割藤”类词语与“葛藤”类词语几乎同时出现,且使用频率很高,使用时间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割藤”类词语的出现,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日常生活中,有了“葛藤”这种植物,人们为了织布、入药或者其他用途,出现表示“割葛”“割藤”的词。例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肄。”其中的“刈”即用刀割。2.表示杜绝事物纠缠不清的关系,避免说话啰嗦冗繁的意义出现(见例(8)、例(9)),“割藤”有了相应的引申义,即杜绝、避免事物纠缠不休和说话噜苏冗繁。

在演变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是怎样逐渐替代了“葛藤”类词语,成为了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结构又比较固定的词语呢?从字面来看,“葛藤”和“割藤”意思相反:“葛藤”表示“纠缠不休”,“割藤”则表示“杜绝纠缠不休”;从构词法来看,“葛藤”为定中结构,“割藤”为动宾结构;从语法上讲,这两类词语的语法功能一个是主谓,一个是动宾的联合结构。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不会考虑这些,“葛藤断根”和“割藤断根”表达意思相同,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构成了替换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割藤”类词语更经济快捷。运用“葛藤断根”这个词语时,要调用对“葛”这种植物的记忆,联想其“藤”与“根”,再调用相关动作:将其“割”“断”,这种认识过程就像是一个曲线。如果有人不认得“葛”,不知道其特点(缠绕、根深),在调用相关记忆的时候会遇到麻烦或空白,难以理解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意味,词语的形象性就大打折扣了。“割藤断根”强调的不是“葛”这种植物,而是“割”“断”强有力的动作,利用动作的形象和快捷,相关记忆就会立刻被调出。动作的力度和结果,也大大强化和刺激人们的记忆,增强了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割藤断根”为动宾的联合结构,其对称性更利于人们整体认知和记忆。所以,“割藤”类词语成为了四类词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截木”类词语出现时间较晚,是“割藤”类词语在语言的类化作用下发生发展的。随着交流的扩大,“木头”比“葛藤”更常见,且在此类词语的演变过程中,“割”的动作性,削弱了“藤”本身的特点,“截木”这种说法也被人们所接受。其他词语是出于经济交际的需要,人们在运用相对固定的词语的时候,因过于熟悉,而产生省略现象。

综上,“葛(割)藤”类词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葛藤”类词语、“割藤”类词语、“截木”类词语和“其他词语”四种形式。它们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彼此是有交叉的。大体来说,“葛藤”类词语出现最早,随后“割藤”类词语与其并存,对其替换,成为使用时间跨度最大,频率最高,结构相对固定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出于类化作用,产生了“截木”类词语;出于省略,产生了“其他词语”。而“其他词语”在结构趋向固定的过程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导师黑维强先生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统计结果只包括表示“不得反悔”此类语句中的词语。统计结果可能略有出入。下文中所举例子及相关分析说明均针对第一辑八册书而言,恕不赘述。

[2]转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3321页。

[3]本页所引例(1)到例(7),通过北大语料库及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所得。在此向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曹树基等.石仓契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罗竹凤.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许少峰等.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邹哲承.从“词语的省略谈起”[J].汉字文化,2002,(04):60-62.

[6]邓理有.葛根的医疗保健作用[J].家庭中医药,1999,(9):52.

(郭敬一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