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4-12-01杜运杰龙明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语文

杜运杰+龙明莲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有的教师因此就轻视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呢?

一、以身示范,引领在先

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的范读能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让学生身临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应当注重平等者的首席作用,即成为学生朗读的引领者。诵读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应当成为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展示,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的示范作用,或者机械地朗读,只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的简单化的过程,既不注重感情的深度把握,也不注重普通话的标准与否。更有甚者,以方言进行所谓朗读的“示范”。教师如此这般理解文本,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为朗读而朗读,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此种教学远离语言教学之根本,有害无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的语言能带给人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教师要努力训练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力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出文本深层的感情。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如读《荷塘月色》要体现出舒缓、优美的意境;读《荷花淀》要体现出明朗、雅致的风格……

二、行云流水,字正腔圆

读,就要读得行云流水,方能显出语文朗读之魅力。朗读指导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学生熟读,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条铁律,因为只有熟读才谈得上细腻的感情处理、节奏的准确把握、音韵的和谐与韵律的统一等。

不仅如此,还要下功夫读得字正腔圆,这一点,不妨多学学戏曲演员特别是京剧演员的念白,学习他们对行腔的把握。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谈朗读教学》)

比如平卷舌的问题,东北地区能分清楚平卷舌的不在少数,但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再如m和l、zh和z的区分等,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练习发音,以给学生正确的引领示范。

这不仅是一个发音技术的问题,更是自身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能正确、流畅、圆润的朗读示范,那么,一定会在他们的心里洒下一片阳光,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领下,提前进入文本的意境里,不待讲解,已理解了一半。

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有人误以为高中学生不需要朗读形式的设计,以为那是公开课上的“花架子”,或者是“太幼稚”,因而鲜见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常态课中的朗读指导近乎为零,因为那样“耽误时间”“考试不考”,在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下,失去了宝贵的朗读训练。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仍然需要兴趣的激发,形式多样的朗读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分组朗读可以加强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个别朗读可以增强自信,也便于针对性地指导;齐读可以振奋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分角色朗读则可以深化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多样的朗读形式,结合朗读实效与文本内涵,加以指导,一定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对语言产生美的享受,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异彩纷呈的朗读会让学生如入花开满溪之境,享受流连戏蝶般的朗读快乐,他们的潜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激发。

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家乔治罗扎夫认为“能够发挥人类最大潜能的学习经验有三大特征,这也就是他的教学法或学习法的三大原则”,“第一,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第二,融合了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学习”,“第三,诱发内在的潜能”。语文教师要站在这样的学习高度来理解朗读的重要性。

四、读出滋味,渐入佳境

朗读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亲近和品味语言的过程。课堂中常见各类名义的“概括”,什么段落大意之概括,语言特点之概括,大多是用简单的、抽象的语句替换掉文本原有的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学生失去了对原汁原味的语言的感知、领悟、抒发的机会,以记录各种内容的抽象分析替代了有声赋情的朗读,实在可惜。

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品味欣赏语言,读出文本的“滋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洒脱、浪漫、率真。止于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够的,要把本诗的感情、风骨、气韵、情绪通过声音传递出来。所以,教师必要下苦功夫钻研,揣摩,试读,才有可能给学生以准确地指导,才能上出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

当然,对文本的理解因人而异,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他们对语言内涵的把握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此种情况提醒教师,对于很多文章,完全可以一读再读,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再来朗读,定会有更加丰富的感受和表现。笔者让高三学生再读以前学过的《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长恨歌》,其朗读表现力较之初学时,都有新的突破。这是因为他们的阅历、学养、朗读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驾驭起来就更熟练了。

读出语文的滋味,渐入文学的佳境,语文课这样上,何乐而不为呢?

五、创设情境,榜样示范

如何化文字为声音,还文本以感情?课堂上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创设适合于文本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触动,较快地进入文本的气氛,为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语文课堂里就充盈着这样的推动与唤醒。君不见,班里总有这样那样的榜样,其身边集聚着的“粉丝”热爱着,模仿着。我们语文老师要刻意树立朗读的榜样,发现朗读的苗子,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的朗读迈进,鼓励学生向朗读尖子靠近。不少学生认为朗读是高不可攀的,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教师要消除朗读的畏惧感,还要善于从学生中“海选”,不断地推出新人,持之以恒地培训,由“草根”朗读发展到“明星”朗读。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朗读教学尤其如此。每一种技术的传授都不如热情的调动,“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不仅仅是朗读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情怀。

(杜运杰,龙明莲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26632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