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探析

2014-11-28苟增强苟建丽袁金德

成人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比较

苟增强+苟建丽+袁金德

【摘要】以沧州市回族和汉族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两个民族的家庭教育。通过对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民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析影响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文化原因,进一步反思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0-0063-03

【收稿日期】2014-07-01

【基金项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研究课题“沧州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对策研究”,编号为Y20120505

【作者简介】苟增强(1969-),男,河北泊头人,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各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没有系统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但它显性和隐性的影响作用却是深刻的甚至是终身的。[1]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价值取向注重的是不同文化的共存与平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集较多的区域,比较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特点,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在本民族亚文化中的生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2]同时在国家一体的前提下,文化的多样性又是通过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来促进和发展的,[3]多元一体的教育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民族家庭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协调民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可见,实现家庭教育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家庭教育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自编《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对回族人群居住相对集中的沧州市区、郊区和孟村回族自治县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族、汉族家长各3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其中回族家长269份,汉族家长318份,有效率978%。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三、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差异比较

在我国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广大回族和汉族家长所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一些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也逐步被大多数家长所认同。但是,由于回族、汉族文化信仰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原因,回族和汉族的家庭教育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1]

1.回族、汉族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比较

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主要指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上的差异,从家长的儿童教育观、儿童发展观和儿童成才观三个维度来考察,[4]即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成人为中心,是重视儿童发展过程还是重视儿童发展结果,是重视儿童潜能发展还是忽视儿童潜能发展。结果见表1。

表1回族、汉族家庭教育观念类型的描述性统计

因素民族MSDtp观念汉族(n=318)347246322860023*回族(n=269)3253624*p<005

由表1可以看出,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上显著高于回族家长,说明汉族家长更倾向于以儿童为中心,更重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潜能的发展,家庭教育观念更倾向于现代性。

2.回族、汉族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广泛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提出的,她把家庭教育方式分成专制型、宽容型和权威型三大类。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很多不同的分类,1998年国内学者杨丽珠和杨春卿将家庭教育方式分成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大类。[5]

根据杨丽珠和杨春卿的分类,我们对回族和汉族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五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回族、汉族家庭教育方式类型的差异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汉族(n=318)回族(n=269)tp专制型1246±4591339±437-217003*放任型1210±4841316±482-2140033*民主型1467±4561316±5083050002**溺爱型1347±3621246±3772830005**不一致型1014±468920±436218003**p<005,** p<001

表2显示,汉族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民主型、溺爱型和不一致型三个类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回族家长,而回族家长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专制型和放任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家长。说明汉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民主程度较高,但教育方式的一致性较差,对子女也过分娇惯溺爱。回族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专制程度较高,同时又过多地放任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过于严厉专横,有时又过于宽松甚至忽略。

3.回族、汉族家庭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比较

家庭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能力教育的倾向上,[6]具体差异情况见表3。

表3显示,回汉两族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的倾向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汉族家长在智能教育倾向上显著高于回族家长,而回族家长则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能力教育倾向上显著汉族家长。这表明汉族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孩子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回族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孩子的智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汉族家长存在差距。

表3回族、汉族家庭教育内容倾向的差异比较endprint

家庭教育内容汉族(n=318)回族(n=269)tp道德教育3538±10833774±9612260023*智能教育3814±8623578±10372210028*心理健康教育1705±5541852±511-2860004**生活能力教育1660±3781725±272-2060039*四、文化视角下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探析1.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

任何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灵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7]

汉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优势,这就决定了汉族孩子家长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回族比较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汉族经历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汉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正道,除了读书其他都是无益之举,这也就决定了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上显著高于回族家长的结果。他们认为,应该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大资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体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原则地过度关爱,竭力为孩子营造舒适环境,除学习外其他生活琐事皆有父母包办,忽略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回族的家庭教育其实已经融入了儒家思想成分,而且逐渐内化成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回族家庭不管是散居区还是聚居区,但却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决定着回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一个是子女体魄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炼。回族家长十分注重子女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通过封斋、礼拜、聚礼、习武等形式培养子女坚忍的性格品质。其二,回族家长从小要求子女树立劳动光荣、勤俭朴素的观念,所以他们很少娇惯纵容子女,而是鼓励子女学做生活所及之事,常持勤俭朴素之风。其三,回族家庭重视子女的伦理教育和美德教育,《古兰经》是回族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指南,宗教礼仪的严密性和伦理道德的严格性使得回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这些也印证了在回族家庭教育内容上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较为严厉、专制的结果。

2.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家庭文化环境,指的家庭成员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渴求的程度以及家庭中形成的文化氛围。[8]舒华等人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家庭文化资源、家长受教育程度、亲子文化活动和孩子独立的文化行为,[9]其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他三个方面都受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所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文化环境的主要考核指标。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调查中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汉族家长已经摆脱了原来传统儒家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学历层次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而且普遍高于回族家长。具有较高层次学历的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拥有更多的现代化程度,体现出更多地以孩子发展为中心,注重孩子潜能的开发。而回族家庭由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男性是家庭的主导,女性则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所以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超出父亲。而且家庭分工的不同直接导致回族家庭中母亲学历和职业与父亲差距较大,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3.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国家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视体现在各个方面,使得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同时现代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又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渐变。而当前,只发展单一的民族文化只能落后、受穷,只有融合多元文化,将现代化的政治、教育、生活、生产、变革等等方面内容逐渐融入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变革,既有现代化的观念,又有民族的特色,才会更好地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状是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真实写照,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文化变革的必然结果。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回族家庭教育的发展应该保持自身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将民族文化的糟粕丢弃掉,营造良好的适合回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环境,相互借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力求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5-8.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9,(4):18-19.

[4]李凌艳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243-244.

[5]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43-46.

[6]罗良针等.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82-84.

[7]熊锡元.略论民族文化的全民性与整体性:对“两种民族文化”论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91,(3):6-11.

[8]曲春红.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J].现代家教,2003,(1):32.

[9]舒华等.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2,(2):135-139.endprint

家庭教育内容汉族(n=318)回族(n=269)tp道德教育3538±10833774±9612260023*智能教育3814±8623578±10372210028*心理健康教育1705±5541852±511-2860004**生活能力教育1660±3781725±272-2060039*四、文化视角下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探析1.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

任何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灵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7]

汉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优势,这就决定了汉族孩子家长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回族比较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汉族经历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汉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正道,除了读书其他都是无益之举,这也就决定了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上显著高于回族家长的结果。他们认为,应该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大资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体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原则地过度关爱,竭力为孩子营造舒适环境,除学习外其他生活琐事皆有父母包办,忽略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回族的家庭教育其实已经融入了儒家思想成分,而且逐渐内化成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回族家庭不管是散居区还是聚居区,但却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决定着回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一个是子女体魄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炼。回族家长十分注重子女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通过封斋、礼拜、聚礼、习武等形式培养子女坚忍的性格品质。其二,回族家长从小要求子女树立劳动光荣、勤俭朴素的观念,所以他们很少娇惯纵容子女,而是鼓励子女学做生活所及之事,常持勤俭朴素之风。其三,回族家庭重视子女的伦理教育和美德教育,《古兰经》是回族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指南,宗教礼仪的严密性和伦理道德的严格性使得回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这些也印证了在回族家庭教育内容上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较为严厉、专制的结果。

2.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家庭文化环境,指的家庭成员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渴求的程度以及家庭中形成的文化氛围。[8]舒华等人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家庭文化资源、家长受教育程度、亲子文化活动和孩子独立的文化行为,[9]其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他三个方面都受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所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文化环境的主要考核指标。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调查中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汉族家长已经摆脱了原来传统儒家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学历层次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而且普遍高于回族家长。具有较高层次学历的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拥有更多的现代化程度,体现出更多地以孩子发展为中心,注重孩子潜能的开发。而回族家庭由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男性是家庭的主导,女性则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所以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超出父亲。而且家庭分工的不同直接导致回族家庭中母亲学历和职业与父亲差距较大,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3.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国家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视体现在各个方面,使得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同时现代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又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渐变。而当前,只发展单一的民族文化只能落后、受穷,只有融合多元文化,将现代化的政治、教育、生活、生产、变革等等方面内容逐渐融入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变革,既有现代化的观念,又有民族的特色,才会更好地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状是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真实写照,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文化变革的必然结果。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回族家庭教育的发展应该保持自身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将民族文化的糟粕丢弃掉,营造良好的适合回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环境,相互借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力求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5-8.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9,(4):18-19.

[4]李凌艳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243-244.

[5]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43-46.

[6]罗良针等.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82-84.

[7]熊锡元.略论民族文化的全民性与整体性:对“两种民族文化”论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91,(3):6-11.

[8]曲春红.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J].现代家教,2003,(1):32.

[9]舒华等.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2,(2):135-139.endprint

家庭教育内容汉族(n=318)回族(n=269)tp道德教育3538±10833774±9612260023*智能教育3814±8623578±10372210028*心理健康教育1705±5541852±511-2860004**生活能力教育1660±3781725±272-2060039*四、文化视角下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探析1.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

任何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灵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7]

汉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优势,这就决定了汉族孩子家长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回族比较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汉族经历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汉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正道,除了读书其他都是无益之举,这也就决定了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上显著高于回族家长的结果。他们认为,应该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大资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体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原则地过度关爱,竭力为孩子营造舒适环境,除学习外其他生活琐事皆有父母包办,忽略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回族的家庭教育其实已经融入了儒家思想成分,而且逐渐内化成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回族家庭不管是散居区还是聚居区,但却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决定着回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一个是子女体魄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炼。回族家长十分注重子女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通过封斋、礼拜、聚礼、习武等形式培养子女坚忍的性格品质。其二,回族家长从小要求子女树立劳动光荣、勤俭朴素的观念,所以他们很少娇惯纵容子女,而是鼓励子女学做生活所及之事,常持勤俭朴素之风。其三,回族家庭重视子女的伦理教育和美德教育,《古兰经》是回族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指南,宗教礼仪的严密性和伦理道德的严格性使得回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这些也印证了在回族家庭教育内容上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较为严厉、专制的结果。

2.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家庭文化环境,指的家庭成员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渴求的程度以及家庭中形成的文化氛围。[8]舒华等人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家庭文化资源、家长受教育程度、亲子文化活动和孩子独立的文化行为,[9]其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他三个方面都受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所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文化环境的主要考核指标。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调查中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汉族家长已经摆脱了原来传统儒家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学历层次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而且普遍高于回族家长。具有较高层次学历的汉族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拥有更多的现代化程度,体现出更多地以孩子发展为中心,注重孩子潜能的开发。而回族家庭由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男性是家庭的主导,女性则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所以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超出父亲。而且家庭分工的不同直接导致回族家庭中母亲学历和职业与父亲差距较大,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3.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国家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视体现在各个方面,使得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同时现代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又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渐变。而当前,只发展单一的民族文化只能落后、受穷,只有融合多元文化,将现代化的政治、教育、生活、生产、变革等等方面内容逐渐融入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变革,既有现代化的观念,又有民族的特色,才会更好地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状是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真实写照,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文化变革的必然结果。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回族家庭教育的发展应该保持自身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将民族文化的糟粕丢弃掉,营造良好的适合回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环境,相互借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力求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回族、汉族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5-8.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9,(4):18-19.

[4]李凌艳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243-244.

[5]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43-46.

[6]罗良针等.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82-84.

[7]熊锡元.略论民族文化的全民性与整体性:对“两种民族文化”论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91,(3):6-11.

[8]曲春红.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J].现代家教,2003,(1):32.

[9]舒华等.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2,(2):135-139.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比较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