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分析与可能路径 *

2014-11-28刘向永郭鹏飞张贵芹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动力信息技术

刘向永,郭鹏飞,张贵芹

(1.江南大学 教育技术系,江苏 无锡 214122;2.电子工业出版社 基础教育分社, 北京 100036)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分析与可能路径 *

刘向永1,郭鹏飞1,张贵芹2

(1.江南大学 教育技术系,江苏 无锡 214122;2.电子工业出版社 基础教育分社, 北京 100036)

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生存常态。发展动力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该文尝试从外源动力、內源动力两个角度对于促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社会、技术、学生等发展需求构成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外源动力。理论牵引、国际示范、研究推动以及实践引领构成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内源动力。综合核心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以及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该文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可能路径。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分析;可能路径

在动态、变化、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变革里,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生存常态。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某一历史时刻看起来很完善,但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了的环境中变得不再完善。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繁琐操作训练式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亟待发展变革。我们尝试着从內、外两个角度对促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体系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产生与作用机理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复杂系统的演化,充满着各种力量的互动。任何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引起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内部的基本矛盾,即课程体系预期目标与课程体系结构功能的矛盾。由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产生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在参考了刘芹茂等人的教育发展动力机制之后,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机制[1]。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的产生与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结构,极为复杂,要较为充分地理解其产生与作用的机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需要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课程就如同其他社会事业,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需要,就是社会和个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主体同周围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社会以及个人的需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出发点。如果社会和个人没有这种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根本不会具备存在价值,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发展了。当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状况不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时就会产生了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需要改变现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和功能结构,信息技术课程自然得到发展。需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2.矛盾的程度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助推力

唯物辩证法指出,在物质世界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正是每对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离满足这种需要的差距程度,即矛盾的程度,将决定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进一步需求,从而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的循环、增益和扩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与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产生矛盾,而在矛盾不足够明显时,是难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生变革的。但是当矛盾的程度逐渐加大时,变革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

3.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一致与差异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存在着矛盾。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从某个历史阶段来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却呈现“二律背反”现象。从最初的程序设计到后来的工具论,信息技术课程其实一直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摇摆。某个阶段内可能信息技术课程更偏重于个人价值,而转换了社会背景之后,信息技术课程又偏重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一致之中体现着差异,在差异之中体现着不同的取舍和侧重,自然也就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程功能结构、体系目标与社会、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带动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因都不外乎从事物的外部系统和内在体系两个方面来探寻。根据动力理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外源动力与內源动力。外源动力主要是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带给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机会,表现为社会发展、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等等。內源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实践与认识的深化,随着研究与实践深入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以及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活力,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二、催发: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外源动力分析

任何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与社会、技术、学生需求产生逐渐加大的矛盾,产生了课程发展的外源动力。

1.时代发展呼唤信息技术课程超越信息技术技能

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普及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改变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导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不适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结构不良与功能失调。当前社会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创客时代、移动时代,都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与培养目标。第一,数字文化的广泛渗透导致人们对于数字化素养的关注。社会信息化带来信息总量爆炸,“信息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行所依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2]。”但是信息疲劳、信息焦虑以及信息过剩,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数字化素养要人们超越简单化操作信息技术工具,更多的是如何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和表达信息。第二,时代发展要求学生成为创造者。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直接导致社会结构解构与重构,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创客时代”“工业4.0时代”,要求未来社会人有更多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要求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成为能够适应技术创新性的先锋。安德森于2012年出版了《创客:新工业革命》,他提出了创客一词。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独特的制造者—创客[3]。学生将摆脱以往的只是软件操作的内容,能够不仅仅只是消费技术,还能够创造技术。

2.技术发展催动改变原来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与形式

任何一个学科课程都受到了其所在学科发展的影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自然也受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人靠拢,操作界面越来越友好,使用门槛越来越低,操作技能教学需求也越来越少。技术发展催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发展与变革。第一,新技术的涌现催动内容改变。当今社会已经走进移动时代,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成为人们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以个人电脑(PC机)为核心,仍然以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新技术、新平台、新软件都催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必须要改变原来的内容体系。第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改变催动内容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已经改变。例如,人们曾经经常使用的一些信息技术工具逐渐淡化。比如人们更多使用即时通信工具(QQ、微信等)而不是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邮件。信息技术操作习惯改变要求剔除或者淡化某些过时的信息技术操作,增加更多日益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内容。第三,信息技术操作难度降低催动内容和教学形式改变。随着工具软件的表现日益“功能豪华”和人性化,学生不需要学习繁琐的操作技能,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形式去学习和掌握。

3.学生发展需要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数字原住民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技术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在改变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受众—学生。学生最大的改变就是成为了“数字原住民”。著名教育游戏专家Marc Prensky于2001年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概念,将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称为“数字原住民”[4]。根据《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已初步显示出‘数字原住民’的多种特征[5]。”数字原住民的特点标志着学生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即要满足数字原住民的发展特点。第一,数字原住民对于技术具有天然亲切感,不像数字移民那样具有技术畏惧感。数字原住民面对新技术时敢于尝试、自主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就必须要适应数字原住民特点,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创造信息技术的机会。第二,数字原住民的操作技能起点提高。信息技术大众化使得学生比以前更容易在学校之外接触信息技术。学生已经在学校以外就掌握了许多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自然对操作技能的学习需求会减弱。学生发展了,课程自然必须要随着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需要适当降低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比例,增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方法以及发展计算思维。

基于以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外源动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到了一个必须改变的时刻。或者消亡,或者改变,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两种抉择。只有勇于面对社会以及学生需求,改变原有的内容体系,信息技术课程才有可能浴火重生。

三、自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內源动力分析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觉醒带动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自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着外源性动力,自身也在主动地调试以及适应。内源动力是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主体的教育研究者、教师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行者、创造者,都在积极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1.理论牵引:计算思维突破信息素养局限

理论是变革的先导。信息技术课程都是在理论与思想牵引下发展和变革的。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发展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理论的解释、评价和改进。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社会需求以及个人发展需求都要求重新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第一,时代发展促使人们反思信息素养理论。人们认识到信息素养理论作为单一课程指导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信息素养偏重于信息处理,更侧重于方法层面,课程内容更偏向于实用倾向,更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实用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和实践更容易偏于操作技能训练。信息素养理论忽视了技术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二,计算思维开拓了理论新视角。基于人们对于单纯技能化训练的批判以及对于信息素养理论的担心,人们试图寻求新的理论基础。卡内基梅隆大学原计算机系主任、现微软副总裁者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接受我的专访回答我们国内信息技术课程过于强调操作技能教学问题时,她明确地提出:“我认为中国学生学习使用应用软件并不是错误的,但我想学生们其实应该有机会和能力学习一些更多和更深的概念[6]。”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它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有助于信息技术课程重新关注个体思维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操作技能训练。李锋等人认为:“发展学生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的内在价值[7]。”

2.国际示范:突出计算机科学

要把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放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研究。国际发展趋势与路径将有效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序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在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逐渐受到批评和质疑,国际上逐渐开始寻求变革信息技术课程。当考察了美国[8]、英国[9]、日本[10]、印度[11]等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最新动态后,我们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应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与深化[12]。当前国际上最典型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案例是英国在2011年将原来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改为计算(Computing)课程。深度剖析英国从ICT到Computing的变革历程,其深层次原因与我国有相像之处。从2006年开始,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就试图在ICT课程中加强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教育。2013年9月11日,英国教育部正式公布了Computing课程标准。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案例对于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从国际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来看,突出计算机科学课程成为大势所趋。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与国际上相类似的问题,只是由于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问题爆发得还不够。但是我们必须借鉴国际发展动态,结合国情才可能成就最佳信息技术课程。

3.研究推动:夯实基础深化认识

每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继承性。一门学科每一阶段的成果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后一阶段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研究是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方向与内容的推动力。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化,人们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与内容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是什么”的研究逐渐深入,呈现深入基础、多向发展等特点。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等人基于“蒙起原初意义昭示课程本质”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刘向永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与取向进行了研究。李赫、钱松岭等人对于信息科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化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对于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技术化倾向进行了批判。钱旭升认为:“我们的信息教育过多地关注了计算机带有的极强的社会功利性烙印的‘特质’, 而忽视了人文价值的体现,使得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完整地感受信息技术,不能从社会文化大背景去看待和理解信息技术,而只剩下科学技术层面的理解与感悟[13]。”通过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多向度的研究,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以及发展趋势等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解构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有重新的建构。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做了区分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重视以往受到忽视的计算机科学内容以及信息社会学内容。

4.实践引领:国内信息技术课程实践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践的推动。在无数次信息技术课程变革的背后,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者的变革声音。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先行者的实践与思想在领域内起着一个“先觉觉后觉”的引领作用,并且逐渐成为其他学校甚至区域课程发展的范本,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变革的重要动力来源。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数字文化素养的实践。基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操作轻创作、重技术轻文化现状的批判,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数字文化素养概念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2005年,王继华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思考》,其中谈到:“信息技术是工具,但只有超越工具本身,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超越这个工具,把学习重点放到利用这个工具去创造新型数字文化上来,这不仅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目标,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施办法。”[14]第二是Scratch程序设计的实践。Scratch作为一种编程语言,符合了当前让学生成为技术“生产者”的期望。特别是许多地区和学校将Scratch与传感器等结合,结合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理念,目标甚至不是学会编程,而在于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Eisenberg认为面对未来世界不可预期的挑战,单纯强调技术训练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可行的,强调个人、控制、抽象的信息技术教育典范与合作、好奇、具象的信息技术教育典范产生了一股相互拉扯的力量,而Scratch建造主义式的活动正好能够同时满足抽象与具象的需求[15]。Scratch程序设计实践与探索丰富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涵。

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可能路径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我们以课程内容体系为核心,充分考虑各种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因素,归纳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可能路径,如下图所示。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可能路径图

1.发展指导思想:超越技能

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3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处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舍摇摆之中。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文化,强调程序设计对于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功能,到后来的计算机工具论,再到如今的信息素养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技能化倾向严重。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见技术不见人”现象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什么实用教什么”理念都凸显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功利化、技能化倾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作用,但是陷入操作技能泥潭的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凸显人文性、发展性价值,沦落为工具性学科,难以可持续发展。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们应及早地解决目前课程价值取向技能化、过分强调实用性的问题。因为,如果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信息技术实用技能太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学校中就可以学到,任何学科教师都可以来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价值就会受到强烈的质疑。到时候信息技术课程就非常有可能从正式课程中消失。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分析都促成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核心指导思想是如何超越技能。李艺教授认为:“当我们摆脱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于教学便是一种解脱、超越,于学生便是一种拓展、升华,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实现的最佳境界。”[16]

2.发展核心内容:内容体系重构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核心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一直以来,由于秉持工具性思维,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仍然围绕着软件工具操作技能。就如前文所言,如果我们要超越技能的话,那么就要拓展和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国际上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思维理论,我们认为在压缩信息技术技能内容比重同时,努力加强计算机科学部分内容比重。原有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部分,偏重的是信息技术工具软件学习,强调信息技术技能提升;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科学部分,偏重的是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特别是计算思维的培养和提升;第三部分是数字化素养部分,偏重的是如何应用好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方法。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在小学阶段里,每个部分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比重,但是应该以信息技术部分为主,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素养部分为辅。在初中阶段时,数字化素养部分应该加大,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工具综合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为主,计算机科学部分比重应该加大。到了高中阶段,则应该淡化信息技术操作,而是以计算机科学部分为主,再加上数字化素养部分。

3.发展保障措施:构建综合体系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必须构建起保障措施,否则单有合理的课程内容也难以发挥其价值。特别是从文本课程落实到经验课程时,需要国家政策、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校长、家长以及学生等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保障措施必须构建起综合体系:(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制订与规范。在我国如果没有权威的课程政策难以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与开设。国家应该出台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小、初、高一体化设计的课程政策。课程政策既然在课程内容上更新设计,同时要统筹安排好课程实施要求。在国家课程政策之下,我们希望地方和学校能够根据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政策。(2)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课程发展中教师是灵魂,没有好的教师就难以有好的课程实施。特别是加强计算机科学比重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培训。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提升应该考虑系统性,既要从在职培训的角度努力,又要从教师培养的角度早做规划。(3)构建立体、多样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我们要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建立有效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我们要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式和方法。

五、结束语

发展就是一种适应。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课程自然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来适应才有可能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生存。著名的生物进化论研究者达尔文曾经说到:“最后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智慧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信息技术课程也必须适应世界的趋势和时代的发展,只有持续地进化才能够生存。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反思基础上研究,才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之路。

[1]刘芹茂,杨东.建立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经济,1992,(4):1-7.

[2]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

[3]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3.

[4]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4):21-27.

[5]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R].北京: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4.3.

[6]周以真等.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5-12.

[7]李锋等.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9-23.

[8]李锋等.当代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取向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102-107.

[9]刘向永,董洪波.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变革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3,(1):32-35.

[10]董玉琦等.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0-14.

[11]张晓卉,解月光,董玉琦.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世纪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24-29.

[12]董玉琦等.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2):23-26.

[13]钱旭升,罗生全.高中信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技术取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7):62-65.

[14]王继华.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5,(12):33-35.

[15]许惠美.Scratch教学研究热点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5-8.

[16]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梳理思路简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4,(4):5-10.

刘向永: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lxynenu@aliyun.com)。

郭鹏飞: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594981178@qq.com)。

张贵芹: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出版(zlf@phei.com.cn)。

2014年9月1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Driving Force Analysis and Possible Paths of the Dynam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u Xiangyong1,Guo Pengfei1,Zhang Guiqin2
(1.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 214122;2.Basic Education Bureau,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Beijing 100036)

It is normal fo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our country to develop.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is the logical origi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search.We are trying to analyze the facto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driving force.Development needs such as society,technology and students constitute the current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Theory,international demonstr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stitute the current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Three aspects put forward possible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uch as core guiding ideology,core content and comprehensive security system et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alysis; Possible Path

G434

A

1006—9860(2014)12—0038—05

*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信息化的社会学批判研究”(项目编号:JUSRP51418B)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动力信息技术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