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框架 *

2014-11-28李彤彤武法提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变革活动

李彤彤,武法提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技术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框架 *

李彤彤,武法提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技术影响教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核心,该研究将教育视为活动系统,采用历史研究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技术对教育活动系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媒介技术(ICT)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总体框架,旨在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提供参考。从教育与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传播媒介技术对教育活动系统曾经产生过革命性影响,它不断为教育活动系统提供新的教育媒介,并引起教育资源形式、载体形式、复制方式及传播特征的变革,同时伴随着教育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现阶段,ICT正在持续对教育领域产生着影响,并为教育活动系统的新一轮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我们从三个层面对这些可能性进行了阐释:第一层面,ICT支撑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从物理条件层面上为教育活动系统的变革提供可能;第二层面,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教育教学层面上更为深层次的变革,包括更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教育共同体的创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升华的学习体验等;第三层面,以上一系列的变化会提升教育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并从价值层面上为推动教育的公平、全球化、个性化提供可能性,进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传播媒介技术;教育活动系统;教育变革;可能性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技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技术作用于教育的过程与效果的认识是影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关键。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教育与技术的平衡点,以期技术能够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教育的效率、效果与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的影响力。然而,研究者对技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仍然褒贬不一。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认同“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的乐观派,还是持“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观点的悲观派,他们都是认同技术对教育的潜在价值的,技术是支撑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其本身为教育的发展变革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而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够使这一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本研究构建了现代媒介技术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总体框架,旨在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全面、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参考。基于此目标,首先,从活动系统理论出发,探讨教育系统何以成为活动系统;其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探讨技术影响教育活动系统的作用路径与特点;再次,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技术对教育产生影响的方式;最后,提出现代媒介技术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框架。

一、教育作为活动系统

系统观一度是研究者考察教育教学现象的主要视角,早期的教学论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将教学系统视为一种静态的结构,采用原子论“分解”的方法来认识教育教学系统,认为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构成。这种认识论在教育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它不利于理解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变化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教学系统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整体的活动系统,活动系统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托。

(一)活动系统

活动系统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康德、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它将人类活动看作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1],认为人的意识和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具有目标导向性、以工具为中介、具有层次结构,并将活动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活动系统理论被认为是“理解全部人类工作和实践(即情境脉络中的活动)的有用框架[2]”。恩格斯托姆[3]提出了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活动系统包括六个互动要素(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规则),形成四个活动子系统(生产、分配、交流和消耗)。

图1 活动系统(改编自恩格斯托姆,1987,选自《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4])

生产子系统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并以工具为中介,其目标是把活动的客体转化为一个结果;消耗子系统涉及到共同体,主体存在于共同体中以参与生产客体,生产活动让主体和所在共同体消耗了能量和资源;分配子系统通过劳动分工把活动客体与共同体联系起来,它会根据社会法则或期望来分配活动,分工指共同体内合作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也指纵向的权力和地位分配[5];交流子系统涉及主体和两个境脉因素:约束活动的规则和主体进行互动的共同体。

(二)教育活动系统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是教与学活动的执行者,即教师与学生;客体是教育系统运作的目的,即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共同体则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教育主体要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必须要借助教育媒介与资源为主的中介的作用;教育规则是指各种与教育系统相关的社会水平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以及个体水平的价值观、信仰等;教育分工指教育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在活动客体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由此,教育系统可以视为一个如图2所示的活动系统。

图2 教育活动系统

教育活动系统是一个资源消耗过程和个人自我力量增强的过程,教育的生产过程是非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产出主要是人力资本(学生),这个过程是以教育媒介和教育资源为中介的,学生个体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达成学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态度,个体素质得到提升;教育也是一个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和能量的消耗过程;教育共同体中各利益群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功能,但却为着同样的目的;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交流中,也有着特殊的规则,这种规则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当中,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生生关系等。

二、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的路径分析

(一)对技术的理解

教育自诞生以来始终不断地变化着,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技术对教育活动系统的演变确实曾经产生过革命性影响,但也并不是所有新技术都会带来革命性影响,还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仅仅是一种“过渡性技术”。“技术”一词有着多种多样的内涵,从单纯的硬件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等,都可以称之为技术,可以是一种“产品”,也可以是一个“过程”。对教育中“技术”的认识,郭文革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传播媒介技术,信息技术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媒介技术;王竹立教授则认为在教育领域内应用的技术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物化技术主要指媒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6];余胜泉教授指出,技术已经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7]。专家学者对技术的理解莫衷一是,我们在此不探讨技术的确切内涵,一切技术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影响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但是,对教育产生最有效、最直接影响的是传播媒介技术。

(二)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的路径

对技术影响教育的途径的研究,桑新民教授认为,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8];余胜泉教授将技术作用于教育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技术的媒体观、技术的认知工具观、技术的生态观,当前技术正在通过构建教育信息生态来变革教育;武法提教授认为,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促使教育范式发生变革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9];美国为了实现借助技术的优势来“革新教育”的挑战性目标,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OET)于 2010 年 11 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10],其中指出,“技术要成为教学课程和教学领域的组成部分而非作为教育应用中的孤立技能而存在”,并给出了“技术赋能的学习模型[11]”。研究者提出了技术变革教育的文化、生态、范式变革、融入教学等多种路径,为我们理解技术对于教育活动系统的作用提供了多种视角。

教育是一种非物质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我们尝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来分析技术(主要是传播媒介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和教育生产关系是传播媒介技术发展对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刻的两个方面,传播媒介技术首先为教育活动系统提供新的教育媒介,并进而对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在这里,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所占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和;教育生产关系是指教育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由此,传播媒介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的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传播媒介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的路径

首先,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而且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因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系统生产过程的“生产工具”,其变化与发展驱动着教育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源分配方式的变革。教育媒介的变更使得教育资源的数量及分配发生变化,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形式[12],过去,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地方,受少数人控制,一般人很难获取,教育的受众以及人受教育的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前,信息技术使得学生很容易获得信息,教育的受众以及人受教育的面都在不断扩大;再次,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决定了当时的教育生产关系,当教育生产关系不能够符合当时的教育生产力水平时,必然需要进行变革以适应教育生产力水平,而新的教育生产关系又会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使教育活动系统达到新的生产力水平。

三、传播媒介技术影响教育活动系统的历史

(一)传播媒介技术影响教育资源演变的历史

传播媒介技术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数字传播[13],教育资源的形式、载体、复制方式及传播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表1所示。口传时代的教育是在家族部落展开,吟诵诗人承担着重要角色,他们像一种“口语教材”,负责通过记忆来“保存”本部落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在集会上传唱或者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手工抄写时代,开始有了文字和纸张的出现,但是资源复制方式是人手工抄写,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学校,由于纸张数量有限,手工抄写速度慢,因此,接受教育的人仍然是少数,口耳相传和借助抄写教材的讲授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传播特征;随着造纸术的发展及印刷机的出现,资源复制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标准化的教科书、现代学校制度相继出现,利用印刷教材进行的班级授课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传播特征,受教育的人群规模大幅增加;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催生了视听教育,资源的形式多媒化,但是视听教育最大的局限就是其单向传播性;Internet可谓是所有传播媒介技术的集大成者,它有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形式丰富多样、记录准确、支持双向传播等特点,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这一时期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广泛应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

表1 传播媒介技术影响教育变革的历史划分及阶段特征

续表1

在教育媒介的发展沿革过程中,教育资源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的变化使得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易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资源的传播提供了灵活的手段与方法,所有人在作为教育资源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了教育资源的贡献者,资源的共建共享正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朝着大众化、全球化、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生产关系随媒介技术发展而演化的历史

随着教育媒介的变更及教育资源的普及,教育活动由零散转向组织化,教育生产关系也随着教育生产力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教育生产关系[14]。

(1)家庭资助型的简单教育协作关系,这是在中世纪前的古代教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正式的教育主要存在于有钱的贵族家庭和宫廷中,教学的设施、经费、师资,由受教育者的家庭提供[15]。

(2)教会资助型的单一教育协助关系,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时代,统治者大量地依靠教士为他们服务,鼓励教士办教育[16][17],这一时期教学的设施比家庭教育大为改观,教师受到统一管理,有些僧院逐渐建了规模较大的图书馆[18]。无论是家庭资助型,还是教会资助型,这都是对于当时的正式教育而言,那时的正式教育是贵族教育,普通民众的教育大多通过非正式形式(如师徒制等)开展。

(3)多元资助型教育生产关系,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激增,这一时期有了公立学校,并限制教会团体对公立学校的影响。国家增加对各大学的拨款,同时允许学校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19],资助关系由单一教会资助发展到全社会资助。这一时期,科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也迅速扩充,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备变得丰富,图书资料也比以往充足得多。

(4)政府资助为主体的多元资助型教育生产关系,20世纪以后,教育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使教育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方能维持。每一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可免费就读,甚至于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私立大学也给予财政补贴。在发达国家,“到了1970年,高等教育已经成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由政府计划和控制,由公共基金资助,几乎已经没有独立自主的余地[20]。”

不同的教育生产关系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生产方式,教育生产方式经历了由“贵族教育—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正逐步从社会本位取向朝着个体本位取向的方向渗透,个体自身价值得到凸显。从未来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是指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关注被教育者个性、智力、体力、能力的发展,并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互助、平等、友好、自然[21]。

四、ICT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框架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传播媒介技术在推动教育活动系统变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现代传播媒介技术也持续地作用于教育活动系统,为新一轮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现代传播媒介技术是指当前主流的网络技术、终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统称,或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我们从三个层面阐释ICT为教育活动系统变革所提供的潜在可能性,如图4所示。第一层面,ICT支撑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教育活动系统变革提供基础的物理条件;第二层面,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教育教学层面的深层次变革,包括更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的创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升华的学习体验等;第三层面,以上一系列的变化会提升教育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并从价值层面为推动教育的公平、全球化、个性化提供可能,进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图4 ICT支撑教育活动系统变革的可能性框架

(一)第一层面:ICT支撑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从传播媒介技术对教育活动系统的影响历史过程来看,无论是教育媒介还是教育资源都是学习环境中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技术是通过创造更为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来为变革贡献力量的。技术的支持下,各种形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智慧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环境等)的构建成为可能并已经开始实践。尽管一些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但是它们对于变革教育活动系统的潜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ICT支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理条件上的丰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课堂环境—智慧教室: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来搭建的,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环境[22]。

(2)现实环境与数字环境的无缝衔接:在自动识别技术(如语音识别、生物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等)、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现实环境中的信息(如位置、手势、语音、条形码等)可以被智能设备识别,并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传输到数字终端,从而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数字环境的无缝衔接。

(3)泛在学习空间: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为学习者创设“随时随地访问”的无处不在的云端学习空间成为可能,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习空间的易访问性。

(4)教育大数据: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记录并存储师生的操作路径与互动行为,从而为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5)多维连通:在WebX.0技术的支撑下,连通的复杂网络得以形成,能够连通“人”“知识”“智慧”,这种多维连通性的环境是开放的、互联互动的、生态化的,为协作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创造了条件。

(二)第二层面: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下的技术化教育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技术完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技术化教育将成为教育的“常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管理者、家长等都可以有机会介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进而开展更为丰富的学习活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教育共同体中的成员既是教育资源的消耗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建设者。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下的技术化教育体现了ICT支持下教育教学层面变革的诸多可能性。

(1)全球化的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兴趣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扩大了学习的机会、扩展了学习的范围。

(2)开放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的迅速发展例证了技术支持下优质资源的全球化分享,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级的优质资源;同时,自Web2.0时代以来,用户不仅有使用教育资源的权限,同时还有了贡献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无疑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机制和更大的可能性。

(3)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与新型的教学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也正朝着微型化、标准化、智能化、个性化、深度交互的方向发展,如微视频、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感知与认知规律,以期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技术更为有效地支持真实世界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如采用录像、演示、模拟等方法,通过互联网使学习者与具体的数据、实践科学家联系,以创设真实世界的学习情境;技术作为支撑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工具[23];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支架”支持,帮助学生思考,从而允许学习者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技术作为学习的伙伴,与学习者一起分担共同的认知任务,支持在反思中学习[24];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持在对话和交流中的社会化学习[25],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6];技术支撑在学习过程中动态获取学习者的需求,尤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持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并进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如翻转课堂模式(Flipping Classroom)便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4)升华的学习体验:从功能层面来说,数字化学习环境已经能够在一些方面给学习者带来传统学习环境所不能给予的学习体验,如基于网络的学习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任何其他人学习任何东西;能够瞬间即时接触到学生、专家和教员,接受来自他们的帮助、反馈等。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仅仅是功能型的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技术化教育的需求,设计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革,更为关注学习者的用户体验,以期为其提供更具参与性、全球化、丰富多彩、有吸引力、与文化相关的、真实的、深度交互的、自然的学习体验。例如,智慧学习体验设计[27]提出了自然地激发学习活动、发现学习情境并据此提供各类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等。

(三)第三层面:技术化教育推动教育系统整体变革

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系统的初衷便是提升教育的效率、效果与效益,推动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技术化教育带来的教育共同体、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的学习活动、升华的学习体验等优势,首先应当推进当前教育活动系统的“三效”提升,“效果”即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率”即用更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效益”即用更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其次在“三效”得以提升的基础上,教育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会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为教育价值层面的追求(包括推动教育公平、全球化、个性化)奠定基础,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本研究将教育视为活动系统,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教育活动系统的变革规律,这有利于我们从社会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中审视教育,从而能够更为客观地判断技术变革教育系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首先,技术变革教育活动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当前教育教学系统的顺利运行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技术对教育活动系统的作用过程总是渐进的、渗透性的;其次,技术的价值在于我们使用它来为我们自身创造价值,我们应用技术绝不是让教育去适应技术的框架,不是让教育被技术所统治,而是让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ICT为教育活动系统的变革提供了物理层面、教学层面、价值层面等多层面的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合理地、有选择地利用技术才能够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1]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7-40.

[2]Bødker,S..Activity theory as a challenge to systems design[A].In H.E.Nissen,H.K.Klein,& R.Hirschheim (Ed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and emergent traditions[C].Amsterdam: Elsevier,1991.555-564.

[3]Engeström,Y.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M].Helsinki,Finland: Orienta-Konsultit Oy,1987.

[4]戴维·H·乔纳森(著).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3.

[5]Engeström,Y.Activity theory as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A].In Y.Engeström,R.Miettinen,& R.L.Punamäki (Eds.),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9-38.

[6]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26-32.

[7]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

[8]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17-22.

[9]武法提,李彤彤.技术视角下的教育范式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20-25.

[10]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DB/OL].http://www.ed.gov/technology/netp-2010,2010-10-01.

[11]祝智庭.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J].中国电化教育,2011,(6):16-21.

[12]王黎明,石林才.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祝智庭教授访谈[DB/OL].http://www.pep.com.cn/xxjs/jszj/jywz/ 201008 /t20100827_785539.htm,2000-09-24.

[13]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7):137-157.

[14]张风歧.论教育生产力和教育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J].生产力研究,2003,(5) :105-107.

[15][17][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7.50.

[16]吕千飞,张曼真(等译).世界教育概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9.

[18]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1.

[19]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9.

[20][澳]W·F·康内尔(著).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787-789.

[21]黄荣怀(编著).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3-214.

[22]黄荣怀,胡永斌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23][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

[24]Jonassen,D.H.,Carr,C.,& Yueh,H.P.Computers as Mind tools for engaging learners in critical thinking [J].TechTrends,1998,43(2): 24-32.

[25]贾义敏.学习的未来:学会解决问题—戴维·乔纳森教育技术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 5-9.

[26]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17-22.

[27]冯翔,吴永和,祝智庭.智慧学习体验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4-19.

李彤彤: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学习环境设计(sdltt@126.com)。

武法提: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设计(wft@bnu.edu.cn)。

2014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Probabilities of Technology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 Evolving

Li Tongtong,Wu Fati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The process and laws that technologies affect education are always the main focu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ield.In this paper,we treat education as an activity system,and then the effects that technologies imposed o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Based on which we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probabilities of technology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 evolv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and using technologies more proper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Looking back to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media technology have had revolutionary effect on education,it provided new educational media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changed the symbol,carrier,replication of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 of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finally changed the educational production relations.At presen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provides varieties of probabilities for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ree levels.First,ICT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Second,with the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it is possible for more diversified activities,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subject,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ird,all the changes above can improve the results,efficiency and benefits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ty,globalization,individualization,and lifelong learning,then finally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learning socie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 Educational Reform; Probabolities

G434

A

* 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适应性个人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YBXS07)资助。

1006—9860(2014)12—0008—06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变革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变革开始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