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昭示潜在增长率正回归

2014-11-28蔡恩泽

浙江经济 2014年17期
关键词:增长率常态经济

蔡恩泽

新常态昭示潜在增长率正回归

蔡恩泽

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正进入一个潜在增长率回归的过程,而这个潜在增长率又需要耐心期待

图/新华社

虽说中国经济上半年GDP同比增长率为7.4%,创历史新低,然而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正进入一个潜在增长率回归的过程,而这个潜在增长率又需要耐心期待。

呼唤回归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新常态”,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中高速,从过去动辄10%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档回落;二是优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更注重经济运行质量;三是新动力,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依赖内需消费;四是多挑战,国际国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不确定风险正显性化。

而“新常态”的背后是潜在增长率正在蹒跚回归。

所谓潜在增长率,是指在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背景下,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的条件下,在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所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长期稳定供给的概念,它衡量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要素处于最优配置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管理、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处于国际前茅的位置,很多年份也是最高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人均国民收入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了人均GDP达到6629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而且这种经济增长并不只是惠及少数人,而是改善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高速增长后的停滞陷阱,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

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表明很多时候我们已有的增长是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代价的创伤式增长。

历史证明,长期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增长没有延续后劲,是不可持续的。就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传统要素劳动力、资源和资本情况而言,我国劳动人口自2012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闹起“用工荒”,招工难又导致留人难,人才流失严重,而不少企业重复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又制约了投资增长,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影响了资源对增长的贡献,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在逐渐减弱,高增长辉煌不再。而同时随着劳动人口的持续减少,满足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经济增长率也要低于过去,因此目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呈下行趋势是无奈的显示,也在情理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说法,目前我国经济波动已从库存增减、终端需求多寡等短期层面上升到高杠杆、资源错配等长期层面。特别是当处于资产泡沫破裂状态时,债务紧缩需求和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将持续一段时间。在债务紧缩需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底部只会是一个时间区间的概念。

从速度因素看,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列车无法得到正常“检修”,如今已无法承受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剧烈“颠簸”;从结构因素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耗费资本、劳动力、土地过多的增长模式逐渐退出经济舞台,结构优化的经营运行模式横空出世;从动力因素看,人口红利已失,逼迫中国经济走创新增长的道路;从风险因素看,原本在高速增长中被掩盖的各种矛盾在经济下行时集中显示,并非经济降速的“原罪”。因此,人们呼唤潜在增长率回归。

耐心期待

可是,潜在增长率又不是一蹴而就、召之即来的神灵,对潜在增长率要有耐心,要满怀信心去期待,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首先,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化需要时间,竞争性行业去产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绊脚石,必须下大力气搬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去产能化操作,促进经济转型。要通过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在具体操作中有减有加。要强化增量管理,严禁核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但是,去产能化不是简直地做减法,这是一场观念、机制乃至体制上的变革。去产能化在减掉一部分过剩产能的同时,也要甩掉盲目追逐市场的跟风习俗和浮躁心态,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经济新生长点的培育需要时间,新的生产力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目前我国经济虽说没有出现硬着陆的险情,但如果不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任由经济继续下滑,势必影响经济总量,影响国计民生。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挖掘投资潜力;要提高居民消费率,挖掘内需潜力;要开闸放水,挖掘民资潜力;要掌控核心知识产权,挖掘技术创新潜力。

再次,改革从政策出台到贯彻落实再到取得成效需要时间。发展依靠改革,改革需要时间。改革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依靠一纸改革意见,希图一步到位解决市场所有痼疾,这种期待并不实际。我们不仅需要鲜花和掌声,也需要批评和鞭策。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时间,改革的实践也需要时间,检验改革的成果更需要时间。

勿走老路

心急吃不成热豆腐,太急了不行,太急了容易重走老路。什么是老路?就是经济增长一放缓就搬出大规模投资的救命稻草。中国经济的一大痼疾就是每一次治理整顿之后,就是又一次大规模投资,声势浩大,立竿见影,但同时又留下投资后遗症。

面对经济下行的态势,中央并没有重新搞金融危机期间的四万亿投资那样强刺激的大手笔,而是出台“微刺激”政策,防止经济急剧下滑。

“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用如此铿锵有力的表述作答。

而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微刺激就是在平常心态驱动下的理智作为。

可是由于“微刺激”的“度”难以把握,“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何界定“微”的边界,弄不好“微刺激”就会变成“宏刺激”。从国家层面来说,以国家强大的执行力,“微刺激”易受掌控,政策调控张弛有度。问题是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的挟持下,“微刺激”容易变成“强刺激”。

因此,在“微刺激”的“度”的把握上,不要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全面刺激,而要立足长远,选择重点。不能说一有压力就搞刺激,但也并意味着一点刺激也没有,在经济下行的过渡期,适当地刺激还是需要的。但是,注重中长期发展应是此轮“微刺激”的主要特征,当下的“微刺激”与2008年“四万亿投资”的“强刺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全面的刺激,其着眼点更加具体精准,主要是对点,而不是对面。下半年应避免微刺激升级,继续保持适度、温和的态势,在释放市场活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再次营造“投资热”。

我们相信,在微刺激政策呵护下,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会在“休生养息”,经济新增长点会在潜滋暗长,经济潜在增长率会在慢慢孕育。当所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配置时,潜在增长率势必如朝阳一样喷薄而出。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增长率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