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2014-11-27欧伟雄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循环想象思维

欧伟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 “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1〕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知识的认识逐渐从机械性记忆转向逻辑性把握,中学生已具备创造想象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创造想象不是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去发明创造,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创造想象突破现有的学习水平,自己独立思考或实践,结合课本与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得出自己的见解。〔2〕由此,进行以创新和想象为核心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联想,并克服某些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把捕捉到的新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创造想象形成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造想象的内涵

想象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可使人的认识超出时空与具体条件的限制,拓展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形象性表现在想象处理的主要是直观生动的图形信息;新颖性表现在它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新形象。〔3〕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如人们看到中国地形图,头脑中浮现山川、湖泊、河流、高原、平原等地貌形象,这属于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特性。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但比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更为复杂和新颖,是想象的最高层次。〔5〕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环节,创造活动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二、地理教学与创造想象的关系

(一)地理学科需要创造想象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事物的丰富性,地理空间的广阔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靠亲身实践去感知,况且,有许多地理事物 (如某些空间上远离人们、时间上非常久远的)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人们需要通过创造想象把不同时空、不同地理事物及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在大脑中重新形象地再现这些地理事物的形象,从而掌握这类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如魏格纳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发现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大陆轮廓大致吻合,再结合两岸地质构造、生物化石等特征,发挥创造想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二)地理学科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想象活动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主要是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6〕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研究与学习中,地图占有重要地位。地图是表达地理学科思维的载体,是地理学和地理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地理的 “想法” (认知过程)必须与地图挂钩。〔7〕故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要通过借助运用各种图表(或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把信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以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信息,从多角度、多方位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在此过程中,学生创造想象的心理过程得以体现和应用,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一)突出学习主体,创设课堂环境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地理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有自己的创新,而不盲从老师所讲与课本所写的结论,善于发现并敢于提出各种地理问题。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宽松的气氛中才能形成。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宽松、有争论、可创造尝试的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让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形成。

图1

例如:在讲述资源调配时,因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状况,我国实施了 “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本来,按照教学计划,水资源调配问题的探讨就到此为止。但这时,有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的状况,提出是否有 “东水西调”工程。这时教师如果简单地答复没有,就会抹杀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因为该问题的提出及探讨,对学生而言是没有学过,没有接触过的,是一种新的想法、新的见解,是一个创造性的想法。故教师应及时抓住这有利契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入手,参考 “南水北调”方案设计调水方案,帮助西北地区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或把该问题作为一个课后探讨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即便学生的猜想只是一棵柔弱的幼苗,只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育,它也一定会茁壮成长,最终迸发出令人欣喜的灵感和创造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通过巧设疑题,营造环境氛围,促使学生生疑,激发学生思维,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答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大胆推理,对问题的想法、理解、解释不一定符合严格的逻辑程序,着重直觉和灵感,以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

例如:在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讨论教学案例中所讲述的发生在1912年北大西洋的特大海难时的海面情况及原因。教师展示当时航线及洋流分布情况图 (图2)并提出问题后,为了增强问题的感染力,把教室的灯全部关闭,播放一段描述游轮撞上冰山时的电影视频,营造当时的情景,让时光仿佛回到了100年前的那个夜晚。学生马上被这一问题情境所吸引,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情景描述和人物的对话,把疑点集中在当时海面很黑、能见度差方面,然后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指出那里是寒暖流交汇处,在海面上形成很多云雾遮挡了光线。问题到这里也已达到解释洋流对天气影响的教学要求,但可能是因为问题情境的感染力太强,学生对导致海面很黑的问题疑点的思考并没有停止,这正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表现,教师应继续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时,一位同学提出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想法,他根据视频中情景,从天文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当时很可能是发生了月食现象,导致海面没有一丝光线,这才是游轮撞冰山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这一想法,就是根据问题情境的核心——晚上、看不见、很黑,从而联想到月食的心理活动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想法。该学生思考该问题的思维角度已从地理领域跳跃到了天文领域,摆脱了常规的思维定势,以前人没有过的思维角度去解释这一令世界瞩目的事件,这正是一个创造想象。所以,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激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想象。

图2

(三)运用地理图表,启发联想创新

地图是运用数学法则及符号系统,综合为图形,以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信息,体现了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整体性和直观性。〔8〕学生可通过对形象材料、图形信息的梳理,再结合已有知识发挥联想,把地图中的符号、图形和相关的地理事物特征、规律联系起来,构建出新的地理表征、新的地理图像,形成新的地理见解,使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更深化。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过程中,教师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图3)引导学生联想。在水循环示意图中,通过运用箭头指示并配合适当的文字标注,呈现水循环中各水体的运动特征;设计各种形象、直观的图例显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及分布。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图像中各箭头及图例组合发挥再造想象,把示意图中的海陆关系、水体运动箭头及文字标注和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表征,构建水循环各环节,初步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与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呈现一幅植被数量减少后的水循环图 (图4),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中地理要素对水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原理图 (图3)和变式图 (图4)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幅图中因某一要素变化引发水循环中各环节相互变化情况 (植被符号多少的变化表示植被数量变化、水循环中各环节箭头粗细的变化表示水量变化)。这样使地理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更直观、更形象地通过图像、符号的变化呈现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植被数量的变化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蒸腾及降水量的水量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通过图表的信息引导,有利于学生发挥联想,在大脑中形成新的表征,实现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

图3

图4

(四)设置主题问题,加强运用激趣

1.问题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想象思维

心理学原理指出,创造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9〕因此,要使创造想象得以激发,必须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全面观察、广泛联想、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中不同地理要素对水体运动的影响中,教师通过问题设置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信息,发挥想象,解决地理问题。

实际课堂活动中,在教师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思维过程也步步得以拓展,向着创造想象的心理过程演化,如表1所示。

2.问题开放创新,促进学生独创思维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联想、思考,还应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和想象的发展。创造想象的能力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的特征。思维的独特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10〕这些独创性要求学生的思维虽源于教材但又不拘于教材,敢于颠覆前人的观点,不按照前人的旧模式思考问题;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在学习中寻求新的视角、新的提法、新的手段、新的方法等。这些特性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更容易被激发。故教师要尽量多地设置问题内容开放、设计角度开放、解答方法开放和答案开放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表1

例如:在讲述全球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后,教师考虑到该知识点是一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更好方法记忆该分布规律,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记忆全球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该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尽可能抛弃一些前人固有的规律与方法,寻找新的方法,发现新的规律,从新视角去解决旧问题。

在新的记忆方法中,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的方法较为形象、新颖和独特。他从南北两极附近向赤道附近各引出一条斜线,大致形成一个 “<” (如图5),再从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画出箭头代表风向,就可以把全球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图记住了 (如图6到图7)。

图5

图6

图7

该方法是通过对全球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的图像进行观察,发挥想象力,提取图像中的规律,化繁为简,总结出南北半球内表示不同风带的风向线段是平行 (或走向一致)分布的这一特征,再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的特点,总结出该记忆方法。该同学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方法,利用创造想象,对图像的信息进行简化和重组,突出规律性和显性特征,形成对知识掌握上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为解决该教学难题提供了创造性发现。所以,作为教师,要不遗余力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并勇于质疑一些固有的所谓经验、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寻找新的发现,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造想象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的特点,它往往超越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固有的经验,如果教师在学生想象过程中,以自己的固有经验介入学生的想象活动,并作出判定,那学生的想法就会被禁锢在教师固有经验范围内,学生的创造想象也就无法锻炼。如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新的见解,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把学生的想法交给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讨,以让同学们的思维更为开阔。例如上文提到的处理学生提出 “东水西调”问题时的方法就是一个例子。

总之,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动的创新能力。教师肩负着唤醒学生梦想的使命,在教学改革中应大胆思索,以全新的思维、开阔的眼界,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启发学生,开启学生的思维,以独特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去推动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更好地把握知识。

注释:

〔1〕陈澄,林培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7〕〔8〕〔10〕温寒江.学习与思维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4〕〔5〕〔6〕〔9〕 赵国祥.心理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水循环想象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的想象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