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太冲穴干预肝阳上亢型原发性Ⅱ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2014-11-27胡典吴雪荣虞城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6期
关键词:阳上亢穴位血压

胡典 吴雪荣 虞城欢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小校场医疗门诊部 九江332000)

高血压病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等特点[1]。近些年新的抗高血压药物不断在临床中应用,但各有不同的副作用。因此,如何寻求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抗高血压药物及治疗方法,仍是我们临床工作者追求的重点。中医学有多种方法干预高血压,如中药、针灸等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很大的进展。本研究总结中药及穴位的特点,采用中药穴位外敷治疗高血压,将刺激穴位和药物渗透有机结合,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优势已深受患者的青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研究资料选自九江市甘棠社区2011年6月~2012年12月来我门诊部就诊的患者,共60例,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高血压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S) 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S) 例

?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原发性Ⅱ级高血压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2]的有关标准制定。同时具备以下2条原则:经非同日三次测量,160 mmHg≤收缩压≤179 mmHg,或者100 mmHg≤舒张压≤109 mmHg。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关于“头痛、眩晕”的诊断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制定的肝阳上亢证辨证标准[3]。具有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症状,且具备4个及4个以上次要症状,并结合舌象、脉象进行诊断,次要症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五心烦热、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诊断标准;(2)年龄在40~70 岁,男女不限;(3)自愿接受穴位外敷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原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病;(2)脑卒中后患者;(3)合并有心、肝、肾功能障碍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6)神志异常者;(7)皮肤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国药准字H20020390)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外敷治疗(吴茱萸15 g、川芎6 g、栀子 6 g、白芥子 3 g、钩藤 10 g、天麻 10 g,研成粉末与适量白醋调成药糊,取1个黄豆大小置于直径约5 mm的圆形胶布中央,每日睡前贴于双脚太冲穴30 min,以皮肤潮红为度)。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6 疗效标准 降压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的降压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1~9 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10~19 mmHg;或治疗后收缩压下降30 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7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但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S)mmHg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S)mmHg

组别 n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差观察组对照组30 30 126.54±10.23 138.67±12.36 80.73±8.53 88.78±9.59 45.81±6.63 49.89±9.38

2.2 临床疗效 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5例患者服药初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心悸、面红,半月后症状明显缓解;观察组有1例患者服药初期出现失眠,半月后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明了薄厥的病因为大怒。《素问·玄机原病式》称:“头目眩运者……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说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阳上亢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医家认为“头痛、眩晕”皆与肝有关。《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之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足的腧穴,可以有效地调节肝脏的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该穴有治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失眠之功效。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的中药外敷太冲穴干预肝阳上亢型原发高血压,显效率达到70.00%,总有效率达到96.67%,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其结果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多数学者认为刺激穴位可达到通经活络、调整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内脏、扩张血管、降低血黏稠度、疏通毛细血管,达到改善微循环、优化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以有效地调整外周循环阻力、增大心输出量、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5];白芥子性热、味辛,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芥子油具有刺激性作用,可以激发经络、调节人体阴阳;钩藤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抑制心肌收缩而降低血压;天麻性平、味甘,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增加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血压;川芎性温、味辛,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直接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使心收缩容积及心输出量下降而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诸药及经络穴位联合应用,共同发挥了中医经络及中药的特色治疗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水平。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望以后有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证明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降压作用。

[1]阿妮瓦西.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9):817-818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

[3]陈国林,胡随瑜,陈泽奇,等.中医肝脏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肝阳上亢证辨证标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13-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8

[5]马婷婷,李胜涛.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06,24(11):35-36

猜你喜欢

阳上亢穴位血压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稳住血压过好冬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