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吉市棚户区改造景观设计初探

2014-11-26汤巧香

山西建筑 2014年28期
关键词:汪清县棚户区南山

郑 月 汤巧香

(天津城市建设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棚户区改造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对年久残旧,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环境差,连成片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改拥挤的旧杂院为舒适的新型居住小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1]。2014年3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是规划中明确指出着重解决好的问题之一,政府加大了棚改力度,这推动了棚户区改造项目景观设计的研究。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的景观设计与经济适用房小区的景观设计有较大的共同点,即要求控制建设成本,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在有限的成本控制范围内营造宜居居住区[2]。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其居住人群的类型及社会关系,经济适用房是指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3]。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供应对象主要为工程项目内原有棚户区居民,居民在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居住居民彼此之间多为邻里关系,相互熟悉,社会关系网络更加稳定,因而如何增强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是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吉林省汪清县南山小区为例,对基于人性关怀与归属感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探析。

1 项目背景与概况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部署,提出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吉林。项目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城西南南山坡下,该区域是汪清林业局棚户区改造区域,总面积347 970 m2。场地南高北低呈缓坡地形,现大部分棚户区已经拆除,地块内除少数几栋建筑未建成,其他大部分建筑已经建成,但未做围合及社区景观、配套设施设计,现在呈现一种环境较差、管理无序的不良状态。因此汪清林业局决定通过景观的打造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全城棚户区改造示范区。

2 基础条件分析

1)场地分析。整个项目包括新林路景观长廊、新林佳苑高层区、南舍新村小区、南山公园、南山广场和森铁林荫景观路。地块被城市交通主干路、次级支路分割成若干小地块。交通相对便利,但地块划分零散。2)人文条件分析。项目地居民多为棚户区回迁居民、汪清林业局职工、汪清县乡镇居民等,居民年龄构成中中老年占主体,性格开朗外向,对林业生产有十分强烈的亲切感。总户数约3 940户,总居住人口约12 400人。3)其他制约条件。基地内道路存在问题,制约交通发展。虽然基地内的道路网已经基本形成,但仍有一些道路存在不通畅问题,不符合国家建筑消防设计规范。小区形象与居民生活需求相制约。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林区百姓十分渴望阳光,而现状的居住环境内缺乏系统的晾晒设施,居民私自搭建晾衣杆、在树木之间拉晾衣绳,甚至直接将衣物搭设在灌木上,十分影响景观效果。这种现象表明居民需要晾晒设施,而原有设计中缺乏考虑。

该居住区内居民多为中老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私自开挖草地使居民与管理者僵持不下。

3 改造方案

3.1 设计思想

鉴于对上述条件的分析,南山小区的规划理念是设计考虑实用美观兼备,地方特色突出,自然人文和谐,人性关怀,打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10 min居住生活圈,构建生态型居住景观环境。1)拒绝人工水景。东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缺乏。该区域内冬季时间长,水景的有效利用时间短,而且人工水景造价高,需要专业和长期的维护,如维护不当十分影响景观效果。故在此项目中,不设计人工水景。2)完善交通流线,满足消防要求。基于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考虑,重新梳理项目地消防通道,在居住建筑周围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环形车道有困难时,设置尽端12 m×12 m回车场,满足回车要求。并且消防通道距离建筑外墙5 m~10 m,留出足够的消防作业扑救面。结合已有铺装,考虑经济集约化,配合景观设计,使用隐形消防车道解决大面积硬铺的单调,既丰富了景观,又具有一定承载能力。消防车道宽4 m,消防车道上空4 m以下范围内部应有障碍物,并保持24 h畅通[4]。3)尊重民风民俗,注重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地布置了居民交流活动空间,设计南山广场服务居住区内的居民,供其茶余饭后娱乐健身与活动组织。景观小品与林业文化相结合,保护林业职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3.2 景观结构

根据城市路网和居住区布局,确定项目的景观结构,即两轴六区。两轴:南山街、新林路为贯穿项目地的横纵两条轴线。南山街打造以红枫为主题的林荫大道,是未来城市休闲的名片。新林路为进入汪清县城的门户,设计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设置林业文化景观柱,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林业特色的景观长廊。六个组团片区:保留新林佳苑原有名称,并以当地特色植物名称重新命名南山新村的五个相对独立片区,分别为枫叶园、紫杉园、丁香园、白桦园、红松园,体现其林业文化与林业特色。并根据居民需要设计宅前私家花园与宅间公共种植区(见图1),满足其生活习惯与心理需要,并且营造出丰产的景观之美。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设计公共晾晒区,得到管理者高度认可。

图1 宅前自留地

3.3 服务设施设计

经现场调研,汪清县其他居住区十分缺少此类基础服务设施,该居住区也不例外,故本方案设计了两类晾衣设施,即宅前少量的条带状晾晒设施和宅间的公共晾晒区(见图2)。景观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交流空间与康体休闲,布置不可移动的圆桌、条凳等小品设施,居民可以进行聊天、下棋、读书等活动。

图2 公共晾晒区

3.4 绿化设计

小区居民有着耕种习惯,小区绿化变菜园时有发生,影响美观且增大管理难度。这种现象反映居民有生产的需求,与其私人乱划分种植区域不如予以自由集中开发。将生产性景观融入到居住区绿化中,规范其种植区域与植物选择要求,使其既有生产功能,又不影响小区整体景观效果,营造丰产的景观。在本改造工程的再设计中,设计兼顾居民的生产要求与管理者的美观要求,设计宅前和宅间两种类型的居民种植区,支持景观的丰产和公众参与。为不影响居住区的整体效果,对居民种植提出要求,居民同意履行其责任后方可认领种植土地。要求如下:1)居民种植植物高度宜在30 cm~80 cm间。2)居民不可种植藤本(需搭藤架)植物。3)居民不可种植有毒植物。4)居民有义务对其种植区域进行长期维护,不可荒废以致影响小区整体环境。

4 结语

本案例的创作实践意在强调工程的景观设计应与建筑布局及设计的实施并行,不应作为资金断链下的牺牲品。景观的二次设计极大限制设计师的景观创造空间,滞后的景观设计影响居住区的品质与居民的正常生活。低成本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注重景观的实用性,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关怀和尊重在特定地域内具有特殊要求和生活习惯的居住人群,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1]何 倩.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孟 瑾,陈 良.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城市,2010(4):37-39.

[3]张 果,曹 宁,冯 静,等.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74.

[4]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5]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猜你喜欢

汪清县棚户区南山
汪清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掠影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南山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梦回南山(外四章)
在深秋,共南山
汪清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悠然方能见南山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