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测量脑出血量及中线移位的临床应用

2014-11-25马德忠缪亚军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丘脑中线基底节

马德忠,缪亚军

(金坛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 金坛 213200)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一般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脑出血量及中线移位程度在临床上治疗脑出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CT 检查能够确定诊断,判定患者的脑出血部位、精确测量脑出血量级中线移位,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本组对120 例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 年3 月至2013 年2 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 例资料,其中男性64 例,女性56 例,年龄50~70 岁,平均年龄(61.3 ±9.8)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前临床表现昏迷、头痛、呕吐等现象,经CT 检查符合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同时合并严重的其他疾病患者,有精神病现象患者,有恶性肿瘤患者,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检查发现血压均升高,经询问病史,78 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1.2 诊断方法 CT 检查:所有患者基本辨别病情后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 排螺旋CT 机行头颅CT 平扫,扫描基线眶耳线,电压130 KV,电流20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前向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下患者的发卡、耳环、假牙等物品,病人仰卧,连续扫描。必要时进行复查CT。对昏迷躁动的患者采用约束带、床栏等保护措施,以防掉床和躁动。病情确诊后,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治疗1 年内死亡率。

1.3 CT 图像观察 主要观察内容:(1)出血的高密度改变,并进行出血量测量,血肿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层面长×宽×层间距×病灶层数×π/6,大量脑出血(>30 mL)、中量脑出血(15~30 mL)、少量脑出血(<15 mL),采取28 mL为中间值。(2)脑室、脑池、脑沟、脑裂改变情况;(3)中线结构的改变及移位测量,移位测量方法:测量脑中线结构移位以中脑、三脑室、透明隔、大脑镰为标志,以额顶骨正中骨嵴连线为测量基线。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取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血肿形态各异,多呈肾形、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如图a、如图b。出血部位:基底节78 例,丘脑17 例,脑叶8 例,小脑半球10 例,脑干7 例,具体见表1。

表1 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情况

2.2 中线移位程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患者120 例,1 年内死亡29 例,无中线移位,死亡率最小,仅12.6%,如表2 所示。与移位>10 mm 比较,移位0、1~5 mm、6~10 mm 的死亡率均较低(χ2=18.391、8.234、2.121);与移位6~10 mm 比较,移位0、1~5 mm 的死亡率均较低(χ2=7.558、2.11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与移位1~5 mm 比较,移位0 的死亡率较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1.582,P >0.05)。

表2 患者中线移位程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3 讨 论

脑出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等,部分患者会伴有抽搐。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非常高,对脑出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CT 诊断脑出血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小儿颅脑检查中优势更为明显[5],即具有精确度高,可以直接显示血肿的大小、形态和其他特点,临床医师可以根据CT 表现计算出血量,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脑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与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6],血肿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层面长×宽×层间距× 病灶层数× π/6,大量脑出血(>30 mL)、中量脑出血 (15~30 mL)、少量脑出血(<15 mL),一般采取28 mL 为中间值。结果显示,出血量越大,中线移位越明显。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本组78 例,占总例数的65%,丘脑17例,占14.17%,这与基底节及丘脑的血管结构有关,基底节出血大多壳核出血,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7],而丘脑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导致[8],其他部位则较少见。

CT 诊断脑出血并可以观察患者是否有脑中线结构移位表现,有研究显示,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5 mm,说明颅内压已超过平均体动脉压的一半,脑灌注压已明显下降,需紧急抢救[9]。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无中线移位,死亡率最小,仅占12.6%;移位0、1~5 mm、6~10 mm 的死亡率均低于移位>10 mm 的死亡率;移位0、1~5 mm 的死亡率均低于移位6~10 mm 的死亡率;移位0 与1~5 mm的死亡率统计学差异。说明脑中线结构移位越大,死亡率相对会越高,尤其是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以上患者,所以对脑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的患者要格外注意,预测可能发生的病情反应,进行积极的治疗[10-11]。

综上所述,采用CT 测脑出血量及脑中线结构的移位情况综合判断脑出血的程度并结合CT 动态观察预测预后,指导临床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血肿形态及部位

[1]靳国伟.颅内出血治疗新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 (5):722-724.

[2]程登贵,王贵富,甘正凯,等.脑干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 (9):1639-1640.

[3]赵爱云,史俊霞.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17):1879-1881.

[4]纳冬梅,孙强,曹坪,等.CT 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 (6):980-982.

[5]韦英海,吴振宏,欧阳强,等.头颅CT 检出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 (2):319-320.

[6]赵晓红,蒋绍军,侯宇峰,等.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4294-4296.

[7]祝淑贞,黄校权,卢达国,等.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生存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 (14):2106-2107.

[8]李浩,刘文科,王昆,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 (8):764-767.

[9]孙样荣,郭富强,陶克言,等.脑出血患者CT 灌注成像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 (3):295-301.

[10]刘辉.头颅CT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 (24):96-97.

[11]赵宪林,焦德生,高飞,等.CT 监测下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 (8):708-710.

猜你喜欢

丘脑中线基底节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