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挑战*

2014-11-22

关键词:北京高校普通高校学历

李 岩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北京多年来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2012年,北京70所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总数77706人,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地区。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已在全国取得领先地位,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探讨北京留学生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教育需求,然后对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北京留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北京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任务要求

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北京市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步伐,既对推进我国留学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和北京市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主要任务是“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收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

北京市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制定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目标,即“首都教育发展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在京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18万人次,教育在吸引和聚集国际化高端人才中的作用更加显著”。2011年12月公布的《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对发展留学生事业又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二)世界城市发展的要求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提出到205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远景。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和东京3个城市,其中纽约、伦敦的国际人口比重都超过15%,东京国际人口比重最少,也超过了6%。而北京目前的国际人口比重不足1% 。[1]

北京正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国际化目标之一就是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近年来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与世界城市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世界城市应是“教育之都”,要拥有更多国际化的学校。按目前国际的通行标准,一个学校拥有10%以上的国际学生才可以被称为国际化学校,而北京市高校中留学生比例超过10%的不足10所。

二、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引领下,北京来华留学生规模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发展的情况

《北京“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到2010年留学生规模达到8万人左右。”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来北京学习,北京市于2006年设立了“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又适度扩大了接收留学生的单位。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10年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为66142名,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42%。北京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占当年北京外国留学生总规模的50%以上,仍然是北京来华留学生的主体。“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校留学生规模总体状况见下表1:

表1 2006-2010年全国、北京、北京普通高校留学生规模①

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01年全年共有来自169个国家的61869名各类来华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63所高等学校学习。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65090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6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全国各类来华留学生2010年比2006年增幅1.62倍,这比北京普通高校留学生同期增幅1.21倍要高出很多。2008-2010年北京占全国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也有小幅下滑,而2011年和2012年分别降到24.66%、23.66%。

(二)北京不同类型高校来华留学生增长比较

北京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即“211工程”、“985工程”研究型高校和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1工程”大学112所,北京地区有26所;全国共有“985工程”大学39所,北京地区有8所。北京是拥有“211”与“985”院校最多的城市。2011年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有53所(含民办高校),这里选择以本科为主的、有条件接收留学生的公办市属普通高校18所②为对象,进行北京三种类型高校来华留学生情况比较。当今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留学生数据通常仅指学历留学生,不包括短期和其他进 修生,下表2特别用括号标注学历生数。

表2 2011年北京三类高校在校留学生分布情况③

(三)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发展的挑战

1.市属普通高校留学生规模偏小

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是评价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与结构调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地方普通高校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普遍较小,发展空间还很大。

据上表2可知,2011年18所市属普通高校共招学历生2450人,平均每所136人,占在校普通本专科、研究生数的1.60%,占北京地区高校来华学历生的9.02%。有7所市属普通高校的留学生数不足100人。只有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超过 1%(分别是 3.41%、1.45%、1.76%),其他15所院校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都不足1%。

2.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偏小

2011年,北京地区70所高校来华留学生总数72171人,其中学历生27153人、非学历生45018人。由表2可得北京各类高校来华留学生占在校普通本专科、研究生数的平均比例为8.63%,其中学历生的平均占比为3.81%。这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世界城市接收留学生的规模有不少差距。8所北京“985工程”高校(同时为“211工程”高校),有4所大学的学历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超过10%,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25%左右,人民大学为11.28%。26所北京“211工程”高校中,学历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超过10%的有8所(含上述985高校4所)。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超过50%,北京外国语大学近40%,北京师范大学23.88%,北京中医药大学18.77%,很多院校学历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只有几个百分点。北京市属普通高校18所,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历留学生占在校生15%左右,其他院校只有几个百分点,有的甚至不足1%。

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牛津、剑桥这些学校,留学生(主要是学历生)占在校生比例超过30%,很多国外大学的留学生占比10%以上。而北京高校学历留学生的平均占比偏小,远远没达到世界城市留学生的平均比例。北京高校(尤其是市属普通高校)要达到外国留学人员平均占比10%,这个任务还相当艰巨。

3.专业课程中英文授课课程偏少

据统计,2013年北京市有27所院校开设了328个英文授课项目,涉及159个专业。[2]这个比例明显偏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能力的授课教师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北京市属院校,甚至没有纯英文授课课程。这样,在开展校际交流项目时,中国学生出国有很多英文授课课程可以选择,但国外学生来中国时,除了学习汉语,单独为留学生开班的英文授课课程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这直接影响了校际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也对留学生前来学习产生了障碍。目前北京的来华留学生仍以语言生/文科生为主,且以接受培训(主要是汉语学习)为主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一半。即使近年来,留学生中学历教育的比例开始上升,开始向学习理工类和经济、管理、贸易等专业转移,[3]但专业课程中英文授课课程偏少,严重影响了教育规模和质量。

4.留学生培养模式中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偏少

北京的世界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留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一些教育资源欠缺的高校,留学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缺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听课形式往往采取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专业课,考试内容也跟中国学生一样,而且实施“趋同化管理”。有的学生汉语比较好,大概可以听懂70%至80%;有的学生虽然汉语水平考试(HSK)过了六级,但是听起课来,还是有很大困难。不少教师没有高度重视这部分“弱势”群体,仍然习惯多年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导致留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放弃学业。

三、加快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措施建议

历史表明,对留学生吸引力大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繁荣城市、著名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及有关留学生政策。北京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同类型的高校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少优势没有发挥,不少潜力尚待挖掘。面对全国留学生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北京需要采取多种加快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高校之间资源整合

国家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增强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则大部分不仅办学时间短,而且办学起点低,很多本科院校是由前专科学校资源重组后升格而成,有些是原部委属本科院校划归所在地方所属,也有一部分由本科院校的系或分校发展而成。要改善这类高校办学条件,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就需要加强高校校际间的资源整合。

《留学北京行动计划》中提出建立北京院校教学资源合作机制:“完善北京部委院校和市属院校对口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联合培养模式,向外国留学人员开放‘社会大课堂’项目,联合有关院校共同举办包含中国音乐、戏曲、中医、武术、书法等内容的‘中华文化大课堂项目’等,供留学人员选择学习。”近年来,北京市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新模式”为抓手,通过重点推进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结对共建、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等工作,不断完善高校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努力创造北京高等教育共建共享优势品牌。

(二)增加学历留学生比例

以往来华留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汉语,近些年进入中国高校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留学生逐渐成为主流人群。如何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教育层次,增加学历留学生人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专业水平、师资能力、课程设置、学习环境、留学宣传渠道等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要重视来华留学宣传工作。目前中国高校对外品牌意识、为留学生服务意识欠缺。除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外,更多的外国人没有便捷渠道了解中国大学。而国外大学招生方式多样化,如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不仅推出免费的“定制最佳留英方案”,同时开通在线咨询,让中国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第一手信息,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开展与国外院校的校际合作,联合培养学历留学生,是增加和保障学历生生源的有效途径,采取“2+2”、“3+1”等模式,合作双方在相互认证课程后,学生先在对方学校强化语言,学习一定的专业课,然后来北京高校继续学习,取得双学位。

(三)加大英文授课力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北京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要“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教育部办公厅开展了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北京市属高校有2门课程入选。国内知名高校把留学生英文授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如清华大学开设了292门全英语授课研究生课程和137门全英语授课本科生课程,招收培养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有13个。

北京高校尤其是市属高校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加大英文授课比重,发挥骨干教师尤其是有国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力量,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教育观和质量观,实现部分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接轨。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打造适合留学生的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以提高教学水平,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四)改进培养模式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来华留学工作要合理定位,同时要根据生源情况,加强教学针对性,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留学生服务体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理、工、医、农、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但许多高校培养模式、专业设置陈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改进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相连。要注重市场需求、国际市场的动态,开设一些有特色、跨学科的专业。

针对留学生基本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应加强留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也可以与中国学生开展“1+1”或“1+2”帮助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数据来源自2006-2011年的《中国教育年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②18所院校分别是: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

③2011年在校留学生(学历生)数、北京地区高校留学生数来源于《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1);在校生包括在校普通本专科、研究生数,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1-2012学年度)。

[1]陈剑.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10(3):4-9.

[2]潘芳芳.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大力推进北京来华留学事业发展[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3(1):15-18.

[3]于颖,李显扬,刘广青.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推进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教育,2013(12):31-33.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普通高校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知识无力感
北京高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有了"班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