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女性视角下的全景式的宫廷女性悲剧
——略论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的后妃群像*

2014-02-05郑雅宁

关键词:后妃后宫皇帝

郑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后宫甄嬛传》的出现,是当代后妃剧内容和规模空前提升的一个标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部着力描写和刻画后妃形象的人物传记型剧作,以后妃的人生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故事从主人公进宫开始,到当上太后结束。主人公的一生,就是作为后妃的一生。从视角来看,它使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甄嬛为视角,通过她的后宫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全景式呈现后宫嫔妃们的生存百态,以及后宫嫔妃之间错综复杂的残酷争斗。从思想观念来看,该剧以全面反映后妃生活,审视和批判造成女性整体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封建后宫制度为主题。从剧情来看,它吸收了古代后妃剧中故事传奇性的一面,将主人公的命运、后宫的纷争写得一波三折,极富有戏剧张力。从人物来看,该剧打破了古代后妃剧重故事、轻人物的倾向,改变了善恶鲜明、忠奸二分的脸谱化人物塑造局限,塑造出了具有比较复杂丰富性格的后妃形象。从篇幅来看,76集超常的容量有可能将人物、故事、意境呈现得更加细腻。

一、女性视角下的后宫生活全景

本剧旨在描写后妃眼中的后宫和后妃所感受到的后宫。打破了古代后妃剧中男性作家视角下的后妃和后宫生活的模式,而完全以后妃本人作为视角,来完成对后宫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作为女性自身的生活环境,甄嬛眼中看到的,也就是自己正在经历着的后宫生活。她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一切荣辱沉浮、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清晰而真切地描写了作为一名嫔妃的后宫生存状况和种种遭际,反映了整个后妃群体所经历的辛酸后宫生活,也浓缩了古代后宫制度和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后宫制度下帝妃们的生活状态:

(一)皇权裁决一切。后宫所有的人和事始终围绕着皇帝展开。对后妃来说,皇帝既是家庭中自己需要依附和服从的丈夫,又是整个社会中至高无上的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他是所有后宫女性命运的绝对主宰者。正如第十六集甄嬛自己领悟到的:“皇上喜与不喜,皆在他一念之间。”又如第三十一集安陵容以歌喉承宠,眉庄以为她的歌声技巧虽然进益,但天然纯朴却丧失了。甄嬛却敏锐地说:“重要的不是歌声如何,而是皇帝喜欢。”后宫里的荣辱从来如此:皇帝一喜,所有的人趋之若鹜;皇帝不喜,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承宠前后的莞嫔、安陵容都经历过这样的大起大落。可以说,妃嫔的地位升降完全取决于皇帝对她的态度。在剧中即使是贵如皇后,由于未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也便无法得到以华妃为代表的宠妃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二)森严的后妃等级制度。同样作为皇帝的高级玩物和生育工具的后妃们,还要被严格分成若干个繁琐又森严的等级。依据剧中所反映的清代后宫,皇后以下,便有若干不同等级的嫔妃定制: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一般分居东西六宫主位;贵人、常在、答应若干,随以上妃嫔们分居东西六宫。[1]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使同被奴役的嫔妃们形成人为的对立和戒备,不但不能互相同情和体谅,反而要被迫为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地位苦苦挣扎、互相争斗,乃至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将所有的聪明才智和美好资质都耗费在献媚邀宠、两面三刀、不遗余力打击对手的终身事业中去了。

(三)伤害和毁灭无处不在。剧中的后宫女子几乎都有一个血泪和成的人生历程,青春美丽的容颜在等待中变老的无宠者、因为得不到宠爱受到所有人鄙视甚至虐待的失宠者、被无故牺牲者、郁郁而终者、扭曲自我毁灭者,一句话,在后宫,和谐、美好是稀有、短暂和特别的,死亡、纷争、毁灭则是生活的常态。

(四)宫中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在宫廷生活中,不仅每个人都不断遭遇着伤害和毁灭,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充满着无奈的伤害:不正常的相处方式导致亲缘关系的疏离乃至反目,包括父子、母子、夫妻关系:皇帝与三、四阿哥,齐妃母子、甄嬛与女儿陇月公主,皇帝与皇后,这些原本最亲密的关系都因为皇宫的特殊环境而变得异常冷漠,甚至演变为互相的猜忌和残害。不仅如此,因为争夺帝位而导致兄弟、夫妻、母子、君臣关系恶劣和破裂的例子也俯拾皆是:皇帝与廉亲王、敦亲王、果郡王等兄弟相残;甄嬛、皇后和皇帝之间也不是坦诚相待,而是处处心机;皇帝和太后因为政局的原因亦有难以弥补的裂痕;皇帝对大臣年羹尧、隆科多、甄远道等皆是处处猜忌与打击。总而言之,因为皇权和皇帝的利益,在宫廷之中,不可能拥有和谐正常的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同时,为了巩固皇权独尊的地位,即使出于维护皇帝统治的目的,与皇帝政见不合、不能顺帝意者也是死路一条。

(五)后宫普通人在险恶环境生存的不幸。瑾夕这样年华逐渐老去的宫人就要在深宫中葬送一生,流朱这样的宫婢为了主人的生存无辜赴死,深宫之中那些不为人注意和关心的小人物们根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生命保障可言,命如草芥如投井而死的福子者大有人在,更勿论有什么人格尊严。在本剧中后宫就是一个一大群女性但不只是女性,被葬送和吞噬的牢狱,是一个阴冷肃杀、充满着血腥罪恶、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六)后妃的身份如同制度和礼教的双重绳索,使后宫女性注定无法得到尊重和善待。因为后宫封闭严酷的特殊环境,后宫女性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与亲人隔离,被禁锢在深宫,不能自由行动,被皇帝任意冷落,被当作生育工具、娱乐玩物,没有温暖和真情实意,没有理想,看不到未来和幸福。这样的环境和境遇使一个普通女性丧失自我、泯灭希望,最终成为皇家婚姻制度的殉葬品。剧中的所有嫔妃包括即使是宠妃的甄嬛,都逃不脱这样的命运轨迹。

二、现代意识承载下的后妃形象

电视剧中的甄嬛,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嫔妃,也不是根据历史上的某位嫔妃故事改编而成,虽然剧中将她捏合成乾隆的养母,但这个人物其实与历史人物无关,是一个全新的形象。

电视剧名为《甄嬛传》,是以后妃为绝对主人公的人物传记剧,这是古代戏曲后妃题材剧中没有出现过的。在《甄嬛传》中,后宫女性不再是男性作家笔下、按照所谓“后妃之德”塑造出来的古代女子,而是现代女性笔下,以女性自身为视角、渗透着现代意识的后妃形象。

剧中的甄嬛有别于传统后妃剧中的贤德妃、贞烈妃或美艳妃子形象,她的性格更为复杂,形象也更为鲜活。她有美艳的外表和绰约的风姿,能使皇帝赏心悦目;也有超群的才华和见识,可以为皇帝分忧、帮助解决政事;她还有倔强的个性和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一心追求对等的爱情和个性尊严;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并不忍辱负重或甘愿以德报怨,没有那种牺牲一切讨君王垂爱的自怜和痴情;也不是古代后妃剧中满腹心机、心肠歹毒的妖妇艳女。她为人处事,心思缜密,瞻前顾后,有理有节。既不想无辜伤害别人,也不许别人冒犯自己,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清新的气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皇帝的视线而得宠。总而言之,甄嬛生长在一个官宦家庭,受到了良好的闺中教育,思想性格中始终存在的主流是:善良聪明、博学多才、见识脱俗、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恩怨分明。一方面落落大方,端庄自重,有着大家闺秀特有的优雅聪慧;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孤芳自赏、内心坚强,善于审时度势,能应付不同的环境和挑战。她的性格随着故事的展开,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最开始的甄嬛单纯善良,自矜身份。由于对宫中复杂的环境有所顾忌,她不愿随波逐流去争宠,而一心只想以独善其身的自保作为宫中生活的信条。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残酷现实粉碎了。众人的媚上欺下、自身处境的尴尬危险使她明白,在宫中若没有皇帝的庇护,连自保也是不可能的奢望。当她得宠之后又失宠,她更深知君恩的稀薄和不可靠。当听到果郡王的死讯,对爱情婚姻完全绝望的她再次回宫,就开始更加小心从容地保护自己。她学会利用皇帝的恩宠来获得权势,进而适时对别人的攻击做出反击,不惜以惨烈加倍奉还。

但是甄嬛这个人物的丰满真实之处就在于,就算她变得满腹心机,学会处处算计别人,她的良知也并未完全泯灭。她保留着做人的底线:尽量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对端妃、敬妃、叶澜衣都是如此,对眉庄更是始终保持着真挚的姐妹之情;她有心计,但不伤害善良无辜的人;即使对恶人,她也选择尽量不主动出击,而是在受到迫害的时候才去反击。

甄嬛有着普通女子对婚姻爱情的憧憬,也有自己对幸福的渴望:“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但她的出身使她不得不进入后宫,与众多后妃从属于同一个帝王,而帝王的婚姻和感情不可能专属于某一人,这种矛盾为她今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第一个隐患。甄嬛也有着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和渴望:“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她希望洁身自好,保全自己,获得皇帝真心的爱怜。她不愿卷入是非纷争,也不愿陷入不幸的感情旋涡。但后宫女性的地位从来不稳固,境遇起伏巨大,仅是为了生存,她也不得不卷入争斗。

从进宫时不谙世事的少女到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获得全胜、一人执掌后宫的皇太后,甄嬛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性格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一)深闺少女时期,纯真善良,聪慧过人,希望求得一个美好平静的生活归宿。面对不得不参加的秀女选拣,她一心只求落选。可是,天生的聪明灵秀、美貌风姿自然流露,无法隐藏,只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了。

(二)初入后宫。虽然嫔妃的命运不能自主,但此时的甄嬛仍有幻想,希望能在她命中注定的夫君皇帝那里得到真心的爱慕、欣赏、尊重和呵护。和皇帝定情之初,这个愿望好像一度实现了。皇帝赐给她丰厚物质、赐给她名号,在众人面前毫不掩饰对她的偏爱。虽然她也知道皇帝的感情并不专注,但她相信自己分到的部分是真心的。可是恩宠过盛终于引来嫉妒,发生了第一次悲剧——流产。而皇帝为了私情、江山和朝政,种种顾忌,并没有秉公而断,去处理施恶者华妃,使甄嬛第一次对自己相信的爱情产生了怀疑。

(三)再次承宠。因为丧子之痛心灰意冷,甄嬛被皇帝冷落,她无心邀宠,万念俱灰。可是眉庄将她带到冷宫门口,让她看冷宫中一群蓬头垢面、神经失常的废妃,提醒她失宠之后的下场有多悲惨,她才如梦初醒。为了生存甄嬛只得再次设法邀宠。此次承宠后,她对皇帝不再任性自若,而是曲意顺从,小心谨慎,很快复宠如初。可是这次的盛宠又引发皇后的忌恨,受到皇后的迫害。她因为误穿吉服而再次惹怒皇帝,被皇帝训斥和严惩。这一次甄嬛彻底对皇帝和皇宫中的情爱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尼。

(四)邂逅真爱果郡王。在甘露寺、凌云峰,失意的甄嬛和果郡王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正的爱情关系。两个人远离世俗礼教,在朝夕相处之中产生互相的信任、欣赏、理解和尊重,萌发了真挚的感情。这时候的甄嬛如同绽放的鲜花,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和幸福。

(五)再次入宫报仇。果郡王的死讯、家人的获罪、自己的身孕,使甄嬛明白,要保护自己,打击别人,自己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的权力。于是出于对果郡王死因的怀疑,以及对家人的保护考虑,甄嬛决定再次入宫。此时的甄嬛已经没有对皇帝的幻想,在宫中只是想尽办法获得荣宠和权势,保护自己和家人。可是当她获得了这一切,也失去了这一切:爱人果郡王死了,宫中唯一的姐妹眉庄死了,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别人的了,新皇帝四阿哥也开始提防来自皇太后的威胁。她最终也没得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和“容易莫摧残”的美好人生。

甄嬛的一生,就是一个单纯少女在复杂险恶、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后宫环境中惊心动魄的生存史,是封建王朝整个后妃群体不幸命运的缩影。甄嬛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嫔妃,不仅有触怒皇帝,一朝失宠的危险,还有来自别的后妃的嫉妒和暗算,也可能因为朝廷家族的政治风波影响恩宠的盛衰。命运的安危,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怒哀乐。而甄嬛作为一个才貌出众、博学多识的普通贵族女性,有对美好爱情、个人幸福的憧憬,她并不满足于皇帝的以物质昭示的殊宠,而更在意皇帝对自己真心实意的爱和尊重,但这些理想恰恰是在作为皇帝的丈夫身上无法实现的。不仅如此,在她的宠爱被其他嫔妃夺取之后,她还要面对被暗算和迫害的危险。所以,她防范、反击,进而为保住自己,设计暗算别人,走上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不归路。而最终她失去爱人、朋友、孩子所得到的太后虚名,对她的人生来说,除了生存保障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甄嬛的悲剧不是传奇性的偶然遭遇,而是她追求个人幸福的性格和如履薄冰的后宫环境造就的必然结果。

甄嬛的形象不同于传统戏曲中的后妃形象。传统戏曲中的后妃形象一般以历史上的后妃为原型,多少依照历史记载展开故事,限于古典戏曲的篇幅和角色唱腔体制,人物性格的描写也比较单一鲜明,比较定型化和脸谱化。要么忠贞刚烈,如自刎的虞姬;要么缠绵痴情,如《长生殿》中的杨玉环;要么贤良淑德,如《智勇定齐》中的钟离春;要么恶毒奸诈,如《抱妆盒》中的刘皇后、《乾坤啸》中的韦妃等,总之性格特色鲜明但不够丰满和复杂。而电视剧中甄嬛的形象,却以人物传记故事的形式,以长篇巨制的篇幅,突破了以往人物塑造的局限,突破了人物善恶二分的单纯性,而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矛盾的状态,并且不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甄嬛前期,是一个独善其身、但求无过的自保者,她并没有称霸后宫的野心,只是想在后宫这个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她真心爱上皇帝,并想从皇帝那里得到几分真心实意的怜惜疼爱,来满足一个正常少女都有的深闺情爱梦,可是这个梦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粉碎了。眉庄遭到皇帝无情的惩处,甄嬛自己也受到了宠妃华妃的迫害,这使她明白后宫生活的残酷性:即使自己不主动攻击别人,也会因得不到皇帝的恩宠而受到别人的践踏,或因得到皇帝的恩宠而受到别人的攻击——这个时候,错综复杂的后宫关系使皇帝也不一定能做出公正的处置。那么,保护自己的办法只有获得皇帝的特殊信任、分得皇帝身边的话语权,从而自保并避开迫害。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想办法获得皇帝独一无二、最大限度的宠爱。为了这个目的,甄嬛开始刻意与皇帝周旋,她努力按照皇帝的要求塑造自己,最大限度攫取皇帝的信任,而不是像当初一样追求两情相悦。皇帝的宠爱就是保护自己最大的武器,可是皇帝的宠爱最终被证明不单纯也不可靠,于是她彻底死心。

回宫后的甄嬛,不再纠结于情爱,而是完全将皇帝作为生存的保护伞和挡箭牌,利用皇帝的信任为自己争得荣宠和地位,为打击对手不惜使出种种手段,终于将自己仇恨的皇后、安陵容等人一个个铲除,并且使朝政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运作。作为残酷后宫的生存者来说,她赢了,她的养子继承皇位,她自己当上了太后,可以在晚年安享荣华富贵。可是她又是不幸的,正如第七十六集她自己感叹的:“我要这天下来做什么?”真挚爱情、幸福婚姻这些她看重的人生理想一个也没有实现。而且亲眼看着爱人亲人朋友都相继惨遭不幸,她的人生已没有美好未来。

三、后妃视角观照下的后妃群像

甄嬛作为置身于后宫的众妃之一,耳闻目睹并切身感受着后妃的生活。剧中不但展现了甄嬛作为皇帝宠妃的个人悲剧,也借甄嬛的视线,展现着后宫嫔妃形形色色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悲剧命运。

后妃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锦衣玉食,但究其本质,却是冰冷而残酷的。在第三十三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眉庄将因失去孩子而消沉的甄嬛,带到冷宫门口,让她看冷宫中那些蓬头垢面,为抢夺一口馊饭大打出手的曾经的后妃们,她们的精神状态已经失常,有的还在戴花打扮等待皇帝的宠幸,有的吓作一团浑身战栗,还有病重濒危的,不一而足。但可以表明的是,她们的疯、病和被折磨的惨状都与在后宫这个环境中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宠有着密切的关系。冷宫的嫔妃是后妃悲剧命运的高度典型化,也是所有后妃命运的缩影和写照。

因为那些没有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也未曾得到幸福,而是在以另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承受着各自的不幸。

眉庄稳重大方,温厚贤良,是礼教熏染之下的标准闺秀。眉庄原本心性好强,但不像甄嬛那样敏锐和倔强,她凭着自己良好的教养与才德,一心要为皇帝做个能分忧解劳的后宫贤妃,并且也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她在同时入宫的秀女中最早获得宠幸,也最早遭遇陷害打击,从此她心灰意冷,不仅再也不对皇帝的情爱抱任何幻想,而且主动与皇帝疏远,内心与之恩断义绝,去侍奉太后以自保。这个人物身上有汉成帝班婕妤的影子。《汉书·卷九十七下》有记载班婕妤事迹:“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婕妤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孝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2]眉庄的性情境遇与班婕妤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儒家礼仪教导出来的标准淑女,温柔贤惠,谨慎小心,但即使如此恪守礼教、与人为善仍不免招致祸灾,被宠妃嫉妒陷害,退居偏宫侍奉太后,可见宫中斗争的激烈和险恶。但眉庄毕竟不完全等同于班婕妤,她的身上也同样浸透着作者的现代意识,她虽然懂得退避自保,毕竟不同于班婕妤那样一味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只知道遵守礼法而自我禁锢。她最终迈出了顺应天性的勇敢一步——以飞蛾扑火般的热烈姿态去追求自己的感情归宿,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短暂的情爱的实现,是眉庄对自己无法摆脱的后妃身份的决绝和反抗。

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安陵容出身卑微,虽与甄嬛、眉庄同时入宫,却一开始就受到了皇帝和其他嫔妃的鄙视和冷落。她一开始谨小慎微,但求自保。但当势单力薄的她生存也成了问题时,就开始出卖自己的灵魂,投靠皇后,为虎作伥,为求皇帝恩宠,打击别人,不惜用卑鄙的手段伤害自己的姐妹朋友。在恩宠衰减的时候,更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先是按照皇后要求服用避孕药物,以防宠衰;后又服用有毒害的药物息肌丸,来保持轻盈体态,以冰嬉技艺媚上邀宠,终于导致不育。安陵容是后宫险恶环境下被扭曲的可怜可恨可悲的人物。安陵容从被害到害人,性格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和是否得宠稳固自己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安陵容的可悲就在于将皇帝的恩宠作为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本,而皇帝的恩宠却又是美人如云、利益关系复杂的皇宫中最不稳固、最变化莫测的虚幻之物。所以,不必说她的卑鄙行为早已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即使她安分守己,没有了供皇帝娱乐的过人才艺,没有了生育能力,其结果也必然是被皇帝冷落和遗弃。“色衰而爱弛”始终是后宫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以色事君的嫔妃注定的下场。从安陵容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后妃的影子,如汉代武帝皇后卫子夫、成帝后妃赵飞燕姐妹、宋代真宗皇后刘娥都出身微贱,曾为歌姬,先以美色歌舞取悦于皇帝,后得地位权势。然她们中如卫子夫、赵飞燕姐妹等终不免因争宠而犯下巫蛊、残害他人的罪孽而招致祸患,最终被废或自杀。安陵容的悲剧是弱小女子难以对抗权势的必然结果。

华妃和皇后都是痴情的女子,她们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一心想从皇帝身上得到专一的爱情,然而皇帝的身份注定这样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并且作为后妃,也没有权利并且不可能向皇帝提出这样的要求。所以她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赢得皇帝的尽可能多的宠爱,不约而同地不惜做出各种残忍狠毒、伤天害理的事来打击迫害别的妃嫔,以致害死人命。她们的悲剧,在于追求她们所处的后宫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真诚的爱情和正常的婚姻生活。后宫,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禁锢着许多年轻鲜活的生命,使这些原本有感情、有才华的优秀女性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勾心斗角、献媚邀宠、打击别人上,而最终成为丧失道德、灵魂的恶魔和罪犯。

另外,剧中还有一个始终没有出场却很重要的人物:纯元皇后。从剧中的描述看来,纯元皇后是皇帝心中不可替代的完美妻子,也是他唯一真心爱过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恬淡自适,与世无争,爱梅花、爱歌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高尚的象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无法摆脱后宫险恶的算计,同为皇帝妃子的亲姐姐宜修因为嫉妒她的得宠而害死了她。纯元皇后,是一个虚幻的完美女性形象,她的性格与真实的后宫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他是皇帝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常夫妻关系的理想和象征,也是他帝王身份所不允许的炽热感情的虚幻的载体。

皇后宠妃们的命运尚且如此,那些如匆匆过客般被皇帝冷落、遗忘的妃子的悲凉人生,就可想而知了。端妃为皇上的罪恶付出了终身不育和损失健康的代价,继而被皇上遗忘;齐妃虽为皇上生育了儿子,也终究因为年老色衰而被皇上厌弃;敬妃本不得宠,又无孩子,只好在宫中过着与世无争、唯求自保的凄凉生活;而嚣张愚蠢的夏冬春一进宫就被杖杀;天真的淳常在被杀害;年轻的叶澜衣并不愿意进宫为妃,却身不由己;华妃的侍女颂芝被当作邀宠的棋子;丽嫔、襄嫔、安陵容在后宫的险恶环境中迷失了善良的本性,最终也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这样的后宫女性在剧中数不胜数。

所以,《后宫甄嬛传》所展示的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悲剧命运,而是后宫女性的整体悲剧命运。剧中的女性,拥有青春美貌和过人才华,本来应该有自己灿烂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可是一旦被选入后宫这个不正常的生活环境,就不可避免卷入复杂险恶的争斗,而在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下经历着相同的生命悲剧。不仅甄嬛,每一个后宫女子都希望拥有正常的夫妻关系和美满的婚姻生活,像普通女性一样与夫君相亲相爱、“白首不相离”,可是这个愿望,在后宫制度之下,是任何人都无法实现的。上至皇后,下至普通的嫔妃宫女,后宫斗争中没有赢家。所以,《甄嬛传》中的后妃无一例外,都是悲剧,而造成悲剧的根源,不是偶然事件无关联的事件的堆积,不是某个后妃本人的错,甚至也不是皇帝本人的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着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扮演着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无所谓绝对的对错。而恰恰是那个时代整个的制度——包括皇权制度、后宫制度造就了这样的皇帝和后妃,使她们身陷其中,上演着避免不了的悲剧命运。

四、后妃的悲剧是嫔妃制度造就的必然

从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资格参选后妃的少女都是有家世声望的臣僚之女,而能够入选的后宫嫔妃,无论是家世教养,还是容貌才华都是秀女中的佼佼者。按说这些资质美好、聪明美丽的女性,比普通的女性更容易得到幸福的机会,但是恰恰相反,在后宫的环境中,往往呈现着越美好越不幸的悖论。因为越聪明美丽的女性,越对情感和生活有着更多的期望和憧憬,也越是容易感受到后宫生活的不正常和压抑:嫉妒、争斗、皇帝的薄情等,也越是容易受到攻击,所以,也就越容易跌入不幸的深渊。所以说《甄嬛传》中的后宫群像,不仅表现出对后宫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更是对封建王朝所制定的不合理的后宫制度的严厉批判:嫔妃制度实质是为将皇帝利益最大化而设定的皇家特殊婚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天下所有出身良好的未婚女性,都有优先的选取权。并且通过各级遴选,将最优秀的女性资源集中于皇帝的后宫,供奉皇帝一人,供其生育和玩乐。这种两性数量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就情感的扭曲,导致绝大部分嫔妃的不幸:寂寞孤苦的生活、失宠的境遇、地位的不稳固以及由此引发的无休止的邀宠、固宠和争宠,从而使这些原本美好的生命,陷入权力、情感和地位争夺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嫔妃制度对女性的残害和凌辱一方面导致后宫女性的不幸,另一方面必然滋生因争宠而引发的种种人性罪恶。剧中的所有后妃,无论善良与世无争的、还是机关算尽的,在作者的笔下,没有一个最终得到幸福美满的结局。这正揭示了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而是畸形的后宫环境和不合理的嫔妃制度造就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而非个人命运的偶然。

参考文献:

[1]恽丽梅.关于清代后妃册宝的几个问题[J].满族研究,2011(3):70-76.

[2]班固.汉书·外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83.

猜你喜欢

后妃后宫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宫闱时尚
皇帝怎么吃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后宫·真烦传》专题之女帝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