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海拔林区林下培菌生产鸡腿菇的研究初报*

2014-11-21袁长波郭洪海边文范迟明峰李少辉王广来曹德宾

中国食用菌 2014年4期
关键词:鸡腿菇基料土层

袁长波,郭洪海,边文范,迟明峰,李少辉,王广来,曹德宾**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2.河北省承德黄林硒盛菌业有限公司,河北 平泉 067506;3.青岛众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234)

多年来,林业部门一直倡导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诸多倾斜政策发展林下经济,但截至目前,国内的林下经济也多限于在速生树林、果树等林地进行林草、林药、林畜、林菌等生产,技术上少有突破。同时,由于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使然,大部分生产为平面栽培,不仅生产需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存在栽培基料中习惯性使用化学药物、产量不高等诸多问题。针对鸡腿菇栽培占地面积大、使用药物多、产量徘徊不前等问题,在山东的历城区、河北的平泉县等地的500 m~1 200 m高海拔林场内进行了“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的研究,结果证明,较之传统大棚或菇房设施化栽培,本研究在无需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可节省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149%,较之传统菇棚栽培提高40%左右,而且产出的菇品明显具有野生菇的口感和风味。另外,菌糠废料直接被林地树根就地分解利用,在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工处理菌糠肥料的费用。同时,由于保湿的需要以及出菇管理人员的频繁出入林场操作或巡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火险的发生概率。因此,从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角度考量,强调鸡腿菇的还原野生态生长,较之直接硬性规范菇农或企业的生产操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高海拔林区进行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的生产模式,既有技术上的保障,又有生产上的可行性,同时兼具于树有利生长、于林有利防火、于民有利增收、于菇有利增值、于农减少占地等诸多优势,不但从根本上保障了食品安全,而且解决了试验地区鸡腿菇生产“菇粮争地”的矛盾。现初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菌种:代号“长腿鸡腿菇”,引自济南农科菌所;玉米芯:直径6 cm箩筛的粉碎机加工,含水率15%以下;豆秸粉:直径8 cm箩筛的粉碎机加工,含水率15%以下;菌糠废料:金针菇、杏鲍菇菌糠,去掉塑膜后基本还原其原料颗粒,含水率15%以下;发酵牛粪粉:牛粪晒干粉碎,过1 cm筛后,加入1%的石灰粉,并按粪水比1∶1.2加水拌匀,堆积发酵,每天翻堆1次,发酵15 d,晒干至含水率15%及其以下时,储存备用;三维精素:济南农科菌所提供;赛百09、百病傻:济南农科菌所提供;石灰粉、石膏粉辅料等均为普通市售品,复合肥为N、P、K含量各15%~18%的品牌产品。

1.2 试验配方

1.2.1 基本配方

玉米芯500 kg、豆秸粉300 kg、菌糠废料200 kg、发酵牛粪粉500 kg、石灰粉45 kg、石膏粉15 kg;复合肥10 kg,三维精素720 g(6袋)。

1.2.2 基料处理

按配方加水进行发酵处理,气温20℃以上发酵10 d,5℃~19℃时发酵15 d,低于5℃时发酵25 d以上;翻堆方法为每天1次,以使其在充分腐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流失。

1.3 菌袋制作

装袋播种:使用扁宽25 cm、长45 cm的聚乙烯塑袋,按料种比2∶3装袋播种,常规微孔。

发菌培养:发菌棚室≤25℃,空气湿度≤70%,进入检查时微量通风即可满足菌丝生长所需氧气,避光培养。

病虫防治:发菌棚室启用前,分别喷洒300倍赛百09溶液和500倍百病傻溶液以及1 000倍氯氰菊酯溶液各1遍;发菌期间,每隔5 d喷1遍;上述药物均为单独喷洒使用。

1.4 试验方法

1.4.1 培菌林选择

试验培菌林距离村庄超过12 km,垂直距离超过0.8 km;周边5 km以内无畜禽养殖、化工、医院、垃圾场、粪料场以及水泥、矿山等粉尘企业,整个可培菌面积超过10 000亩,林区内无人工种植农作物,除林业工作人员正常巡视等进入外,没有任何无关人员进出该林区。

1.4.2 培菌区地形

为方便操作和观察,更为培菌后的管理与采收安全考虑,培菌区选坡度≤45°的林地,多在15°~30°之间。

1.4.3 培菌区林地树种

培菌区为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或黑松、落叶松以及桦树、刺槐等,林内郁闭度约在0.45~0.70之间,大部分培菌区郁闭度0.70以上。

1.4.4 培菌操作

菌棒规格为直径近17 cm,灭菌培养后成扁圆状;使用规格为长20 cm、宽17 cm的“一次成坑器”打培菌坑,打深20 cm的长方形培菌坑,坑间距50 cm~80 cm;将菌棒脱去塑膜,从中断开为2个小菌棒,每个培菌坑放置一个,然后将成坑器带出的地表土及腐殖层覆盖到菌棒上,覆土3 cm并稍压实后与原地面基本持平或稍高,多余的土散于周围即可。

1.4.5 喷水浇透

完成培菌后,采取喷水形式将覆土层及培菌坑浇透。汛期进行培菌操作时,可待雨水自然浇透;冬季前培菌翌年春夏季节出菇的,可不予浇水,静待冬季雨雪的自然浇灌,效果更佳;春季培菌则一定要浇透水,以确保出菇对水分的需要。

1.4.6 保湿装置

在培菌区内,高度离地面2.5 m左右,按间距6 m在树枝上挂设微喷管道,微喷管为仿韩黑色软管,内径25 mm,微孔均匀排列,纵向孔间距离200 mm,工作压力0.1 MPa~0.3 MPa,辐射范围8 m左右。出菇期内,根据林下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1次~3次喷雾增湿,每次1 min~2 min;汛期以前,尤其有干热风时,每天喷雾应加密到10次左右;阴雨天气时,可不予喷雾,即可保持空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1.4.7 病害防治

完成浇水后,可在培菌区喷洒400倍百病傻溶液,药液用量按150 mL·m-2水平即可。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林下培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见表1。

表1 林下培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由表1可见,在基料配方、棚室内发菌时间一致的条件下,较之传统菇棚栽培,培菌后土层内发菌时间增加44%,说明土层下温度偏低,对发菌速度有较大影响。较之传统菇棚栽培,林下培菌的出菇时间增加12%,其原因应该是林内地面以下3 cm的土层温度较低、不利于菌丝发育和纽结的缘故。子实体生长时间延长30%,林间湿度较大、温度较林外偏低、林内地面受土层温度影响而偏低等,均为重要原因。

2.2 分析

本试验的生物学效率增加幅度,远远大于如改变配方、精细管理等其它已有技术,一般可见报道的生物学效率提高幅度多在20%左右,本试验增加40%,达显著水平;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2点:其一,基料内添加了三维精素营养,为菌丝提供了足够的中微量元素,使得基料营养均衡,菌丝健壮发达,生物量增加;其二,高海拔林下土层内营养丰富、腐殖层又为土层源源不绝地提供新的营养成分,故使得鸡腿菇菌丝在土层内除获得基料自身提供的营养外,尚可从覆土中获得大量营养物质,因而较之传统菇棚栽培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一方面,培菌坑及其周边的菌丝连结土壤的状态都有明显的表现。

本试验所产菇品的商品外观和市场评价2个指标,较之传统菇棚栽培分别降低20%和30%。其实,这2个指标的指向,是同一个问题;该问题说明野生环境条件下,子实体的生长接受自然界的风吹雨打,毕竟不如菇棚内的保护栽培,因此,其商品性自然降低。

试验菇品的内在质量,较之传统栽培方法所获产品提高30%,这应该是必然的现象。我们分析认为,野生条件下,平均温度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长速慢、所需时间长,分解基料和土层内的营养就会偏多,转化积累的营养物质自然多而全,因此,产出的子实体内在质量高也是自然的;此外,较大温差下生长的农产品内在质量高,尤其含糖量的增加,是周所共知的自然规律;另外,偏低的温度条件下,农产品自身的菌肉组织紧密度增加,也使得产品口感更劲道、风味更佳。

3 小结与讨论

鸡腿菇一直没有高山栽培的先例,本试验结果说明,尽管鸡腿菇子实体很是娇嫩,但仍具有抗击恶劣自然环境的生存能力,并且可适应800 m~1 200 m的海拔高度,可以在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推广。

本试验的保湿措施为微喷管加自吸泵喷水,该种喷水(雾)的黑色软管多在地面铺设,未见挂于空中树枝的报道;试验中的保湿效果尚可,但会出现水滴,溅起泥沙,污染菇品。建议改为喷雾管道,虽然提高生产成本,但架设更简便,并可有效保证菇品的外观质量,提高菇品的商品价值。

高海拔林区的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占用耕地,无须建造出菇棚、发菌棚等固定设施,节省固定投资70%以上。打破了传统的林、菇思维定势,创建一种全新的林下经济生态模式,引导人们的思维定势朝着多方位、立体化方向发展,势必将在更大更宽的领域内引发相同或类似的生产革命。

林下培菌产出仿野生鸡腿菇产品,为市场供应真正安全的健康食品,迎合了市场需求,可以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种仿野生鸡腿菇产品与对照产品所含营养有何不同?尚待请有关部门进行成分检测。

仿野生鸡腿菇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湿度,加之生产人员的操作和不间断的巡视管理,所以,该技术无疑为山林的防火增加了一道新的屏障,但火灾发生概率的降低幅度以及减少火灾的损失等,尚待进行专题研究。

同时,完成产菇后的菌糠废料,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有机营养,有效促进树木生长;其中树木生长速度、成材率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增减等指标的对比试验,有待进行专项试验分析。

[1]蔡衍山,吕作舟.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吕作舟.食用菌无害化栽培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

[3]曹德宾,姚利,刘英,等.沼渣原料栽培鸡腿菇试验初报 [J].食用菌,2008(5):29-30.

[4]曹德宾,涂改临.有机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

猜你喜欢

鸡腿菇基料土层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桑黄对桑枝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研究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不同桑枝比例基料室外种植羊肚菌试验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上海石化熔喷料基料产能再增20%
穷山沟铺就黄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