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2014-11-18王伟丰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2期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王伟丰等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 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比对其手术资料, 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24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7.14%, B组为21.8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7.14%, B组为31.25%, 即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骨窗;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我国高血压群体的增长,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逐渐增加[1]。因该病症预后质量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作为影响其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本次研究选取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行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B组)与小骨窗开颅清理血肿术(A组)治疗, 分析两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存在高血压病史, 通过头颅CT及磁共振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3], 均符合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排除CT检查显示破入脑室患者, 排除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或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自发性出血患者。受试者中男36例, 女31例;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57.3±4.2)岁;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A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后找寻合适位置(可避开功能区及大血管)行60 mm直切口;③咬除30 mm骨窗;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20 mm深皮层;⑤血肿腔内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2. 2 B组给予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于定位处马蹄形切开头皮;③咬骨钳咬除蝶骨嵴深部处, 充分暴露蝶骨平台;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皮层;⑤找到血肿腔后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3 ADL评估标准 Ⅰ级:完全恢复;Ⅱ级:部分恢复, 可行独立家庭生活;Ⅲ级:家庭生活需帮助完成;Ⅳ级:卧床不起, 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生存。将Ⅰ~Ⅲ级归入有效, Ⅳ、Ⅴ级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中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治疗后病死率对比 治疗后30 d内, A组病死6例, 病死率为17.14%, 与B组病死7例, 病死率为21.88%,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 P>0.05)。

2. 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后, A组有效率为57.14%, 明显高于B组的31.25%, 表明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我国高血压群体呈增长态势, 作为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临床研究证实, 外科手术疗法较保守治疗方案而言, 对预后较差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更优, 血肿清除更彻底[4]。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作为一项微创外科手术, 具有术程短、操作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 患者接受度更高, 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本次研究发现, 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的A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均小于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的B组患者, 且A组创口小, 术后ADL评估有效率高。这一结论表明大骨瓣方案虽可在可视环境中准确清除凝血块, 且减压充分, 但其存在创伤面积大、术程过长、输血量大等弊端, 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小骨窗方案则可弥补大骨瓣术式的不足, 因其避开重要大血管及功能区, 且手术创口小, 故其对神经组织伤害小、安全性更突出。此外, 两组术后病死率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两组血肿清除术均可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能提高其生存率, 对其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研究结论与杨理媛等[5]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具有微创、省时、操作性强, 耐受性好、经济性高、出血量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罗民新.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0, 50(12):95-97.

[2] 张谦. CT检查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山东医药, 2011, 51(37):9.

[3] 石津生.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第六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34-41.

[4] 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山东医药, 2011, 51(26):58-59.

[5] 杨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9):1040-1042.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 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比对其手术资料, 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24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7.14%, B组为21.8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7.14%, B组为31.25%, 即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骨窗;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我国高血压群体的增长,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逐渐增加[1]。因该病症预后质量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作为影响其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本次研究选取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行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B组)与小骨窗开颅清理血肿术(A组)治疗, 分析两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存在高血压病史, 通过头颅CT及磁共振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3], 均符合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排除CT检查显示破入脑室患者, 排除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或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自发性出血患者。受试者中男36例, 女31例;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57.3±4.2)岁;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A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后找寻合适位置(可避开功能区及大血管)行60 mm直切口;③咬除30 mm骨窗;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20 mm深皮层;⑤血肿腔内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2. 2 B组给予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于定位处马蹄形切开头皮;③咬骨钳咬除蝶骨嵴深部处, 充分暴露蝶骨平台;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皮层;⑤找到血肿腔后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3 ADL评估标准 Ⅰ级:完全恢复;Ⅱ级:部分恢复, 可行独立家庭生活;Ⅲ级:家庭生活需帮助完成;Ⅳ级:卧床不起, 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生存。将Ⅰ~Ⅲ级归入有效, Ⅳ、Ⅴ级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中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治疗后病死率对比 治疗后30 d内, A组病死6例, 病死率为17.14%, 与B组病死7例, 病死率为21.88%,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 P>0.05)。

2. 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后, A组有效率为57.14%, 明显高于B组的31.25%, 表明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我国高血压群体呈增长态势, 作为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临床研究证实, 外科手术疗法较保守治疗方案而言, 对预后较差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更优, 血肿清除更彻底[4]。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作为一项微创外科手术, 具有术程短、操作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 患者接受度更高, 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本次研究发现, 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的A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均小于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的B组患者, 且A组创口小, 术后ADL评估有效率高。这一结论表明大骨瓣方案虽可在可视环境中准确清除凝血块, 且减压充分, 但其存在创伤面积大、术程过长、输血量大等弊端, 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小骨窗方案则可弥补大骨瓣术式的不足, 因其避开重要大血管及功能区, 且手术创口小, 故其对神经组织伤害小、安全性更突出。此外, 两组术后病死率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两组血肿清除术均可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能提高其生存率, 对其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研究结论与杨理媛等[5]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具有微创、省时、操作性强, 耐受性好、经济性高、出血量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罗民新.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0, 50(12):95-97.

[2] 张谦. CT检查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山东医药, 2011, 51(37):9.

[3] 石津生.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第六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34-41.

[4] 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山东医药, 2011, 51(26):58-59.

[5] 杨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9):1040-1042.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 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比对其手术资料, 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24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7.14%, B组为21.8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7.14%, B组为31.25%, 即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骨窗;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我国高血压群体的增长,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逐渐增加[1]。因该病症预后质量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作为影响其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本次研究选取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行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B组)与小骨窗开颅清理血肿术(A组)治疗, 分析两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存在高血压病史, 通过头颅CT及磁共振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3], 均符合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排除CT检查显示破入脑室患者, 排除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或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自发性出血患者。受试者中男36例, 女31例;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57.3±4.2)岁;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 n=35)和大骨瓣组(B组, n=3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A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后找寻合适位置(可避开功能区及大血管)行60 mm直切口;③咬除30 mm骨窗;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20 mm深皮层;⑤血肿腔内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2. 2 B组给予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①气管插管, 吸入式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置向非手术侧处;②以CT结果定位血肿位置, 于定位处马蹄形切开头皮;③咬骨钳咬除蝶骨嵴深部处, 充分暴露蝶骨平台;④硬脑膜弧形划开, 电凝切开皮层;⑤找到血肿腔后显微镜下低负压吸出凝血块;⑥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和颞肌、头皮。

1. 3 ADL评估标准 Ⅰ级:完全恢复;Ⅱ级:部分恢复, 可行独立家庭生活;Ⅲ级:家庭生活需帮助完成;Ⅳ级:卧床不起, 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生存。将Ⅰ~Ⅲ级归入有效, Ⅳ、Ⅴ级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中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治疗后病死率对比 治疗后30 d内, A组病死6例, 病死率为17.14%, 与B组病死7例, 病死率为21.88%,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 P>0.05)。

2. 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后, A组有效率为57.14%, 明显高于B组的31.25%, 表明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我国高血压群体呈增长态势, 作为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临床研究证实, 外科手术疗法较保守治疗方案而言, 对预后较差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更优, 血肿清除更彻底[4]。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作为一项微创外科手术, 具有术程短、操作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 患者接受度更高, 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本次研究发现, 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的A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均小于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的B组患者, 且A组创口小, 术后ADL评估有效率高。这一结论表明大骨瓣方案虽可在可视环境中准确清除凝血块, 且减压充分, 但其存在创伤面积大、术程过长、输血量大等弊端, 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小骨窗方案则可弥补大骨瓣术式的不足, 因其避开重要大血管及功能区, 且手术创口小, 故其对神经组织伤害小、安全性更突出。此外, 两组术后病死率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两组血肿清除术均可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能提高其生存率, 对其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研究结论与杨理媛等[5]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 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 具有微创、省时、操作性强, 耐受性好、经济性高、出血量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罗民新.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0, 50(12):95-97.

[2] 张谦. CT检查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山东医药, 2011, 51(37):9.

[3] 石津生.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第六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34-41.

[4] 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山东医药, 2011, 51(26):58-59.

[5] 杨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9):1040-1042.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血压性脑出血
CT影像检查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手术原因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