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反应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前术后临床对比研究

2014-11-15李奎运柳晓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谷丙肝功胆红素

李奎运 柳晓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2013年65例患者均经CT等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对比, 术前患者常规检查肝功及C反应蛋白, 术后1周复查肝功及C反应蛋白。

1.2 手术方法 常规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 将肝管送至病变处血管, 用碘化油栓塞病灶, 使病灶缺血, 抑制病灶生长。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肝功能及C反应蛋白比较 见表1。

表1 谷丙转移酶、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比较(±s)

表1 谷丙转移酶、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比较(±s)

指标 术前 术后谷丙转移酶 61.14±29.65 66.26±28.81直接胆红素 6.145±4.468 6.728±4.015 C反应蛋白 6.965±10.51 44.08±44.16

2.2 术前术后肝功能及C反应蛋白比较图 见图1, 图2,图3。

图1 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比较, P<0.0001

图2 术前术后胆红素比较, P=0.19

图3 术前术后谷丙转移酶比较, P=0.23

3 讨论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它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并具有其他的免疫调解作用[1]。可作为急性期症、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CRP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疾病鉴别诊断指标之一[2]:细菌感染比病毒感染的患者CRP升高更明显。检测CRP可做为术后有无感染的依据, 通常在术后3~5 d CRP含量恢复正常, 若持续不降或再次升高, 则表示发生感染。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主要利用药物促使肝癌组织血运减少, 组织缺血坏死, 达到治疗肝癌目的, 根据病变大小出现不同范围癌组织坏死, 因此, 介入术后患者应该出现部分肝细胞坏死, 出现无菌性坏死, 而非感染引起, 本组患者1周后复查C反应蛋白患者仍明显升高, 说明患者无菌性炎症未完全吸收, 坏死过大将不利于肝癌再次介入治疗, 通过对本组患者观察, 肝细胞坏死后变化有明显临床意义的是C反应蛋白, 谷丙转移酶及直接胆红素临床变化不明显, 对临床观察难以谷丙转移酶及直接胆红素做标准, 临床介入治疗可应用C反应蛋白高低决定肝脏坏死程度及再次手术参考标准。

[1]黄维周, 时昭红, 杜敏丽, 等.C-反应蛋白临床研究进展.中国 实用内科杂志, 1996, 16(4):245.

[2]王亚娟.C-反应蛋白在儿科临床的应用.中华儿科杂志, 1999,37(3):185-186.

猜你喜欢

谷丙肝功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肝毒性临床分析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服用抗生素影响肝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