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思想古今谈

2014-11-15本刊编辑部

月读 2014年3期
关键词:依靠人民百姓民生

民生思想古今谈

“民生”一词,古已有之。一般认为它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也就是说勤劳可以让人民免除受冻挨饿之苦。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萌芽。当时,周以边陲小邦的身份,取代了“神权统治代言人”的殷商政权,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固不仅需要“顺乎天”还需要“应乎人”。在《国语·郑语》中,也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可见,此时的政治文化观,已和自命为上帝之子的殷商有了极大区别,需要“敬天”,但更要“保民”。

民生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中,重视民生疾苦的不在少数。

面对鲁哀公的问政,孔子回答:“处理政事没有比使人民富裕且长寿更要紧的了。”哀公追问:“应当怎么做到呢?”孔子回答:“节省百姓的劳役,减轻百姓的赋税,百姓就会富裕;加强对百姓的教育,使其远离犯罪与疾病,他们就长寿了。”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

有“古代最伟大民生思想家”之称的墨子,其主要思想几乎都蕴涵着民生理念。他主张兼爱非攻,是对民生的关注和爱护。他主张清廉俭朴,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积累财富,更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目的在于改善百姓的地位。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孟子。孟子认为生民之道在于“制民之产”与“取民有制”,即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也要防止取民无度,财富不公。孟子还坚信,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资格做天下的共主。其重视民生的经典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秦汉到明清时期,民生思想得到继承,并有所发展。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大多认识到民生疾苦与政权统治的关联所在。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指出:治国理政的人,没有不把人民当作根本的。“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就是说国家依靠人民决定是安还是危,君主依靠人民决定是有威望还是受欺侮,官吏依靠人民决定是高贵还是低贱。这是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的最典型话语。此外,其名作《过秦论》更是以秦统一六国然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指出民生与政权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存亡更是与统治者是否重民、得民有关。因此,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陆凯提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到了唐代,唐太宗、魏徵君臣称得上是对民生思想体认最深和最明确之人。唐太宗反复强调的“君舟民水”思想时至今日仍被广为引用。而作为谏臣的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意在规劝皇帝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正道。

北宋仁宗时,大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上书《论根本策》,对民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他提出“民者,国之根本”的观点,并劝诫统治者要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省差役、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来改善民生,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明末清初,民生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当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唐甄等人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对政治进行了“制度的反省”。他们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这些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的旧民本范式,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的新范式。

到了近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理论中包含有民生主义。后来,随着三民主义的不断完善,民生主义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支持农业发展、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和金融业、节制资本等。然而,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孙中山的这些计划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中国的民生建设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再到“三个代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时至今日,改善民生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所谓改善民生就是“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依靠人民百姓民生
纪念建军95周年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不让百姓撇嘴骂
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
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百姓看家“风”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