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诗人童冀及其“和陶诗”考论

2014-11-14邓富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陶诗洪武金华

邓富华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元末明初诗人,有《尚絅斋集》存世。朱元璋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下婺州,即召童冀等人进讲经史、敷陈王道,后来征其入书馆,并任全州、湖州、北平府学教授。陈田在《明诗纪事》中云:“金华明初作家林立,往往以古文擅长,若中州之诗,与数子角立于坛坫之间,当亦不多让也。”就指出了童冀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四库提要认为其诗“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而在一时作者之中,固亦足相羽翼也。”可见童冀在明初的诗坛之地位。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人,其创作还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据童冀著述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对其生平事履作一些考察,并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和陶诗”的艺术价值进行一些探讨。童冀的遭遇在明初的文人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生平与诗歌创作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明初政治、文学生态的进一步认识。

一 生卒年的问题

童冀的生年,徐永明推断在公元1324年,依据的是童冀《郑仲涵哀辞》:“仲涵有子,能世其业,其亦可无憾已矣。予生先仲涵二年,由其安不逮仲涵,而来者未可期也。”其中提到童冀比郑仲涵年长两岁,再据宋濂撰《郑仲涵墓志铭》:“仲涵姓郑氏,渊其名也。……生于元泰定丙寅九月十三日,卒于今洪武癸丑正月十一日,寿四十八。”“元泰定丙寅”即1326年,遂推算出童冀当生于1324年。其实,对童冀生年的推算还可得到进一步的佐证。童冀为叶颙的外甥,叶颙字景南,金华人,有《樵云独唱》行世。叶颙《诞日》诗一首,诗题下自注云:“前元己丑(1349)仲春,予知命之年,贤甥童中州赋诗寿予。揆今二十五年矣,甥亦五旬。予曾赋五言唐律一首,今书于此云。”其诗中所称的“前元己丑”为元至正九年(1349),“揆今二十五年”,即1374年,此年童冀五十岁,由此推知童冀当生于生于1324年,也与上述所考相合。因此,童冀的生年为1324年无疑。

关于童冀的卒年,徐永明认为在1390年之后不久。笔者以为这个说法还可以更加精确一些,也就是童冀卒于1396年之后。关于童冀之死,明初郑柏《金华贤达传》卷十一有《明童冀传》,云:“童冀,字中州,金华人。文词与沉(按,即吴沉)齐名。洪武初,用荐者司训金华,寻除湖州教授,迁北平府教授,俄坐罪而卒。”并赞曰:“德丰学富,仅得教授,州郡未及有为,而陷身于法,何斯文之不幸也夫!”郑柏(1361—1432),字叔端,浦江人,善属文,不求仕进,隐居著述,郑柏生活的时代距童冀较近,记其“坐罪而卒”当有所本。钱谦益《列朝诗集》以及后来的一些文献如《四库全书总目》、陶元藻《全浙诗话》、陈田《明诗纪事》、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嵇璜《续文献通考》、朱彝尊《明诗综》等都祖其说,称其坐罪而卒,而具体年岁则都语焉不详。

洪武二十二年(1389),童冀因事调北平府学教授,在次年还作《庚午立春日偶成》、《庚午中秋贡院述怀呈同志》等诗,可证1390年还在世。徐永明根据这个记载并结合《金华贤达传》载童冀“迁北平府教授,俄坐罪而卒”,认为童冀卒于1390年之后不久。而《四库全书总目》称童冀有《书金节妇传后》一篇,有目无文,检国家图书馆藏清初抄本《尚絅斋诗集》四卷、《文集》三卷,为四库本《尚絅斋集》之底本,目录有《书金节妇传后》,但无文。《金节妇传》为沈梦麟所作,沈氏《花溪集》未收,明代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九十九载此文,末署“洪武丙子春三月朔日,吴兴郡花溪九十翁沈梦麟识。”洪武丙子年即洪武二十九年(1396),既然《金节妇传》作于是年,那么童冀的《书金节妇传后》当不早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据此可推断童冀卒年当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之后。

二 行实

《列朝诗集》、《四库全书总目》等文献都载童冀在洪武九年征入书馆,而对于其此前的事迹,则罕有提及。据童冀《题梅溪卷》诗:“我昔双溪溪上住,手种梅花千万树。门前流水横小桥,屋后青山更无数。”《送胡琪之富阳》诗亦云:“我家金华山色里,与子共欢双溪水。去年送子作贤良,握手一笑溪水傍。”可知童冀早年家居金华双溪边。

不仅如此,童冀很早就与朱元璋政权有着密切联系。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攻下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六十七载:“高皇帝干戈未戢,文徳先陈,军旅之际,延召名儒。如戊戌之春,即召儒士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孽、童冀、吴履、张启敬、孙履会食宁越行中书省,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王道。”其中提到“戊戌之春”童冀等人被征召之事,但这个时间有误,据《明太祖实录》卷六载:“戊戌十二月,……召儒士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孽、童冀、吴履、张起敬、孙履皆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王道。”可证童冀被征并非戊戌之春,而是戊戌年十二月。但此次在金华为朱元璋“进讲经史、敷陈王道” 的时间仅半年,次年六月朱元璋即还南京。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朱元璋“复以宁越府为金华府。”三月,宋濂等被召至建康。据郑柏《金华贤达传》卷十一载童冀在“洪武初,用荐者司训金华。”《(万历)金华府志》卷十二也载童冀曾担任金华训导。这当是洪武九年被征至京之前事。

据童冀《金华城川十咏诗序》云 :“洪武丙辰冬,忝征至京,明年而职教全湘。”丙辰为洪武九年(1376),此年童冀被征入京。其《丙辰立春日留钱塘》云:“鹤书岁晚下岩扃,千里迢迢去上京。”这首诗当是他赴京途中逗留钱塘时所作。《送胡琪之富阳》也作于此时:“去年送子作贤良,握手一笑溪水傍。今年我亦金陵去,邂逅钱塘复相遇。……我今暂别行当还,扁舟还过富春山。”可见他对于此次入京出仕并没有多大兴趣,而是希望“暂别行当还”。张羽在《和答童中州掌教》中云:“辞归更楚服,持版赴霅城。”可见童冀曾经请求辞归,但未被准许。这次赴京时间并不长,次年即被调任全州教授。其《过洞庭》诗云:“尝闻楚粤交,积水之所汇。我来当五月,雨过百川会。”可见童冀是在洪武十年(1377)五月前往全州。而据《永庠三子字说》:“予摄教永庠,之明年,将复如京师。”他在全州时间也仅一年,于洪武十一年再次赴京。

至于童冀何时任湖州府学教授,据其《绎志亭记》载:“湖学承安定先生过化,流风善教,犹有存者。长沙谈先生以朝署近臣来守是邦,大新庙学,子民趋事,不日,吿成。……遂以为记。先生名士奇,字士奇。洪武十一年十二月既望,郡文学金华童冀记。”可见童冀在湖州任教职当在洪武十一年(1377),也即离开全州赴京之后。在湖州期间,童冀与北郭十友之一张羽等人交往密切,多有诗歌唱和,且他还与永州士友保持书信往来与诗歌唱和,如《寄永庠士友》:“弱龄抱高尚,遯迹栖丘园。胡为负铅椠,远渉湘水源。山水岂不佳,风气良亦淳。况有二三子,晨夕共讨论。寒暑未云易,迢遥下吴门。尺书昨夜至,眷眷道殷勤。矫首天一方,永念怀故人。江水日东流,无缘复西奔。惟应北风起,目送南飞云。”

洪武十三年(1380)七月,童冀再次被征。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七载:洪武十三年“七月,遣使齐符召兴化府学敎授吴源、湖州府学敎授童冀赴京。”而童冀的这次征召,与吴沉的推荐有关:“吴沉字濬仲,浙江金华人。故元国子博士师道子也,博学有文,累征为县庠训导,辞不就。洪武十二年荐授待制。……十二年十二月以事降编修。十三年六月丁卯复以为待制,沉荐教授童冀、儒士吴慎,遣使征之。”但这次征召并未改变童冀的仕途,而是继续任湖州教授。童冀有《再次衍公约看杏花韵》诗,云:“往年为客上湘水,万里不异僧行脚。东还苕霅又十年,日夜思归叹萧索。”诗中用“苕”、“霅”二水代指湖州,“东还苕霅又十年”,在湖州达十年之久。

洪武二十二年(1389)十月,童冀因事调北平府学教授。他有《发龙江己巳十月》诗纪其事:“帝城惜别重依依,棹发龙江已夕晖。十月寻常寒食短,孤帆揺扬暮云飞。天空万里海青远,水落三冬淮白肥。却忆故乡鲈正美,季鹰何事不思归?”此次远调北方边远之地,加上年老贫病,他的诗歌格调也趋于凄凉,多抒发自己归隐田园之意而不得的苦闷。

三 交游

童冀一生除早年居金华外,从洪武九年被征入京开始,职教全州、湖州、北平,辗转大江南北,与其交好且诗歌唱和的主要有宋濂、金中孚、张羽、沈梦麟、苏伯衡、李本存、姚广孝等人。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谥文宪,浙江浦江人。童冀在金华期间与宋濂交往较多,且关系密切。宋濂致仕,童冀有《寄宋景濓太史》、《三次韵奉简太史宋先生》诗,还曾为宋濂二子作《宋氏二子字辞》,给《宋太史新集》作后序云:“会先生得告归金华,间以示冀,俾识其末。冀惟先生之文志古道者也。”可见童冀与宋濂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谓至交好友。

张羽,字来仪,浔阳人。元季授安定书院山长。洪武初,仕至太常寺丞兼署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坐事谪戍岭南,未至,召还,自沉于江。诗文奇古,尤善画。童冀任职湖州府学教授期间,与张羽过从甚密。张羽曾为童冀作《楚江清晓图》与《金华山居图》,而张羽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逝后,童冀作《太常司丞张来仪墓铭》。

金中孚,名信,字中孚,“金华人。颕悟工诗,从杨维祯游,往来吴越间,诗声大著,部使者以茂才举,不应,归隐金华之优游洞。以诗自娱,学者称为谩吟先生。有《春草轩集》传于世。”童冀自称“与中孚交相好,志相同。”在金华期间与金中孚多诗歌唱和,有《效李长吉一首次中孚韵》、《送金中孚赴藩阃辟》、《寄金中孚时新城大捷》、《再次韵酬中孚时新卜筑优游洞中》、《小游仙四首次金中孚韵》等诗。

郑渊(1326—1373),字仲涵。郑渊卒,童冀作《郑仲涵哀辞》,且在序言中称:“浦阳郑仲涵,与予交三十年。所居相距仅百里,然自始及今会合者无几焉。盖予杜门为童子师,仲涵足迹罕至城府,故间能一会,会辄契阔累岁。”可知二人交情深厚。郑渊文集今不存,童冀有《书郑仲涵文集后》一文,藉此可以窥见其诗文创作情况。

沈梦麟,字元昭,湖州归安人。少有诗名,博通群经,尤邃于《易》。元至元间以明经领乡荐,授婺源州学正,至正十五年迁武康令,以疾去。洪武间五主文衡于闽、浙,诗有盛唐风,时人称为沈八句,所著有《花溪集》。童冀在洪武九年被征赴京之时,沈梦麟有《衡山雨意分题送童中州》诗:“衡山积翠昼多阴,云气时常吐玉岑。议拟从星缘有好,商量润物岂无心。已将膏馥沾庠序,曾见文章赋上林。此去朝天当考绩,定应用汝作商霖。”还曾为童冀作《尚絅斋辞》。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人。在北平期间,童冀与姚广孝成为十分投缘的诗友,他们的文集中均有多首唱和诗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姚广孝楷书《中州先生后和陶诗》,录童冀和陶诗99首,其中绝大多数作品不见于《尚絅斋集》,对保存童冀诗作有很重要的作用,该诗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入明为国子监学士,擢国子院编修。宋濂致仕,称其文词蔚赡有法,荐以自代,召至,复固辞,赐文绮遣归。后起教授处州,以表笺忤旨,下狱卒。据姚广孝书《中州先生后和陶诗》载,苏伯衡曾经手书《前和陶诗》,惜今不存。童冀有《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次平仲酬唐宗鲁侍郎韵二首》等。

李本存,元末人。据叶颙《次李本存见寄韵》自注云:“本存,江西省掾,寻调永喜廵检,秩满,寓婺之道林精舍。”李本存寓居婺州期间,与童冀舅父叶颙唱和最多,童冀也有《即事次李本存少府韵》,《次本存客居感时韵二首》。

四 诗歌创作

童冀虽然没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但他在《春草集后序》中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看法:

夫比兴之述,所以探六义之赜、撷百氏之英,模仿乎物象而摅陶性情者也。诚理政之本,风教之基,蹑艺苑之术径,渉词源之津涯者矣。粤自大雅辍响,正始沦音,秉柔翰者,方驾乎丽缛之囿;振教铎者,接轸乎纷葩之林。夫其匠意立言,摛华铺藻,锼形月露,驰情鱼鸟,闯海岳之高深,轶云霞之窅渺,诚足尚已。若乃比物寓兴,潄词寄声,讽意达乎意表,美刺缘乎人情,规以考政治之得失,关世运之替兴,时则有若《春草集》者焉。《春草集》者,盖源乎比兴而致文乎绮缛者也。惟昔灵运凝思,形西堂之幽梦;文通惋别,流南浦之环词。虽藻绘称工,而比兴乏体。

这篇序文作于金华期间,可以说是其早年诗歌主张。他主要强调了诗歌“比兴”的重要性。他指出“摛华铺藻”,注重文辞,固然“足尚”,但理想的诗歌创作则是“比物寓兴,潄词寄声,讽意达乎意表,美刺缘乎人情,规以考政治之得失,关世运之替兴”,他所谓的“比兴”就是要求诗歌关乎“政教”与“世运”。这看似是儒家诗教观的老调重弹,但是作为处在元末明初大动荡时代背景的诗人,作为受传统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文人来说,他提出诗歌关乎政教与世运的观点应该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的。就其创作而言,《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不染元季绮靡之习”,大致如此。

童冀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金华期间,以唱和诗居多,命名为《金华集》,主要是其早期的诗歌作品。在这一时期,童冀的诗歌创作不拘一格,模仿的对象主要有李贺、阴铿、何逊、韦应物等人。

第二时期是从洪武九年征召赴京开始,在全州及湖州期间任教职时的诗歌,收入《南行集》与《霅川集》。这期间童冀所作的反映民间疾苦的纪行诗与访古抒怀诗颇具价值,他的诗风也为之一变。如反映湖南永州当时百姓生活的《水车行》、《鱼荡行》及《荒田行》等歌行体,就思想性与艺术性而言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荒田行》,可谓继承了唐代杜甫歌行的现实主义精神:

永州荒田多宿草,永州田多人苦少。南村田荒无人畊,北村草深人不行。往年峒徭据城壁,驱迫编户充军役。十户迨今无一存,当时宁望长儿孙。壮者随军入军伍,老者尽作泉下土。少者仅存虽长成,十家九户惟单丁。应当门户倦奔走,岂有余力到农亩。荒田积草如人长,熟田近年亦抛荒。男啼女号饭不足,草根木实常充腹。荒田幸免官征科,熟田征科真奈何。永民自叹生来苦,不信人间有乐土。君不见,隔岸即是全州山,四时畊垦无时闲。

这首诗对当时的军役与课税造成的永州有田无人耕种以及百姓食不果腹的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尤其是“永民自叹生来苦,不信人间有乐土。君不见,隔岸即是全州山,四时畊垦无时闲。”对地方当政者的批评更是直言不讳。其《渔荡行》:“永州江清稀见鱼,永民岁岁输鱼租。……大家有田无宿舂,小家寄食身为佣。”则对繁重的租税造成百姓“寄食身为佣”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由于客居异乡,此期诗人不时流露出羁旅思乡之情,对年过半百而要奔波飘零的处境也流露出无奈,故其诗中往往多不尽之愁闷。如童冀于洪武十年(1377)53岁生日时所作《丁巳生旦有感》就将这种复杂而无奈的心情表露无遗:“献岁高堂奉寿卮,白头两度客天涯。百年父母劬劳日,一岁乾坤交泰时。故国音书归雁寄,异乡心事落梅知。斗杓又复回东北,江水归心日夜驰。”诗人在这首诗中感慨年华老去,两度客游他乡,表现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抒发了对故土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他将这种乡愁比拟为那日夜东流不息的长江之水。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童冀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主要流露的是客居异域的一种乡愁。又如《次前韵述怀》诗:“昨宵又作还家梦,茅屋分明见少君。”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梦他做了不少,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白首此身千里外,登临不尽古今愁。”即使是登临访古,也能引起他的愁绪。而在《赠丹崖隐者》中更云:“我家金华五千里,失身作客天南端。征书昨夜趣归兴,叶舟径下湘江滩。弘文馆深难置足,神武门高宜挂冠。山中草屋幸无恙,拂衣归共浮云闲。”隐约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的愿望;“弘文馆深难置足,神武门高宜挂冠”,则传达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反感与厌倦。

第三时期,从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坐事离京任北平府学教授开始,这期间所作诗歌,被收入《北游集》。洪武二十二年(1389),童冀已经65岁,加上远调北方边远之地,他的心情更加凄凉。这一时期的诗歌从题材来看,不少是表现自己的老病的生存状态与希望归隐田园之思。如《黄河舟中述怀二首》:

昔年承召沐恩波,投老飘零感慨多。

清梦常时怀绛□,白头今日过黄河。

朔云鸿雁来边塞,落日牛羊散近坡。

最忆故山茅屋好,春风日夜长烟萝。

解缆龙江暮雨寒,朔风回薄楚云间。

五更酒醒惟闻雁,一月舟行不见山。

半世悠悠孤枕梦,百年扰扰几人闻?

劳生宇内成何事,独羡斜阳倦鸟还。

其《庚午立春日偶成》也云:“一别乡关十五年,寸心日夜望归田。”在归乡不得的形势下,诗人只有寄希望于上天:“我愿天公怜远客,白头早遂归乡约。”(《暑雨即事感怀》)但现实是残酷的,这种愿望只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想,“好景每从愁里过,乡山长在梦中看。百年身世真何物,白首劳生未得安。”(《次则中见赠韵》)这正是其晚年客居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五 和陶诗

关于童冀的和陶诗,本有前后两部分。现存的《后和陶诗》由姚广孝洪武二十五年楷书,纸本,纵22.2厘米,横3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莫友芝《郘亭书画经眼录》曾过录了此卷全文。童冀在《后和陶诗》自序中云:“余往年尝一和陶靖节诗,俯仰垂四十年,浮云世事,何所蔑有?及来河朔,触事感怀,间用其韵。积日既久,辞无诠次,因裒而目之曰《后和陶诗》。然余前所和者,多因其事而寓己意,今所和者,第用其韵,不复用其事云。”可知其前后和陶诗有着很大的不同,《后和陶诗》作于北平,主要是其“触事感怀”之作。早年所作和陶诗曾由苏伯衡书写,据姚广孝云:“前和者金华苏先生平仲书,后和者先生与余同客于燕,而欲余书。余于先生之作而甚爱之,不容不书也。遂拭老眼,勉录于简。”但苏伯衡所书童冀和陶诗现已不存。据童冀在《后和陶诗》中云:“《三良》、《形影》、《桃花源》等篇,前诗已达鄙意,故今不复和云。”可知他的《前和陶诗》包含这些篇章。姚广孝所书《后和陶诗》共99首,其中绝大多数不见于《尚絅斋集》,钱谦益《列朝诗集》也仅录20首,其保存童冀诗作之功可见一斑。另《列朝诗集》还载有《读山海经》二首、《杂诗》二首,当属《前和陶诗》,也不见于《尚絅斋集》。此外,笔者从《永乐大典》辑得《和神释》与《和影答行》两首和陶诗,兹录于下:

天运无停机,万象自昭著。

人为万物灵,岂不知其故。

块然血肉躯,形影强依附。

足行与受持,目视而口语。

伊谁使之然,诚与求其处。

明明虚灵台,运行未尝住。

而我居其中,动息有理数。

炯然方寸间,昭晰万象具。

如何今世人,务外逐虚誉。

系影何所得,忘形未能去。

宁知慎独功,至要在戒惧。

欲免终身忧,当为百年虑。

(《和神释》)

天地奠清浊,阴阳行四时。

惟人生其中,善恶异所之。

君看朝阳木,曲直荫在兹。

岂不希前哲,圣贤以为期。

生前乏修名,身后熟见思。

常恐随物化,念之涕涟洏。

万物有终始,委顺勿复疑。

且复对君饮,尽醉不须辞。

(《和影答行》)

作为明初出仕的文人,童冀的经历与诗歌创作在那一个时代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有过犯,轻则充军,重则刑戮,善终者十二三耳。其时士大夫无负国家,国家负天下士大夫多矣。”朱元璋于起事开始就注重招揽文士,后置学校,开科举,屡次下诏征揽人才。这些措施固然使一部分士人步入仕途,实现了用世之志,但朱元璋对文人的态度却十分复杂,高启被腰斩,苏伯衡坐表笺误死,张孟兼坐事死,张羽畏罪死,宋濂死于被贬谪途中,这些曾经受到礼遇的儒士文人后来却成为明初朱元璋高压政策之下的冤魂。宋濂、苏伯衡、张羽等人都是童冀的好友,他们的遭遇无疑会对童冀产生重要的影响。童冀在朱元璋广延人才之际被迫“束书上京国”(《题苏平仲咏梅花卷》),在经历了南调北迁的羁旅生涯之后,他对自己的出仕也产生了怀疑:“伊余性寡昧,抱拙守空山。误落朝市中,岁周未能还。”(《和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所以他在《后和陶诗》中反复诉说其归隐之思,表达对自由无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就他现存的和陶诗而言,主要有《后和陶诗》99首,这也是童冀晚年诗作的重要代表,诗人本着“第用其韵,不复用其事”的原则,将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以和陶诗的形式尽情抒发,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可谓继苏轼和陶诗之后的另一座高峰。

童冀和陶诗的主题有两个:

一是对岁月如驶、老境将至而客居异乡的现实所产生的无奈与悲哀。洪武二十二年,童冀被调北平任教职,此时已经年近古稀,但在朝廷的驱使之下不得不行役远方。羁旅行役之感加上老病之躯,诗人对自己的身世遭际有着更为强烈的感慨,“白首”、“白头”、“衰暮”、“行役”等词语在诗中反复出现:

“半生守环堵,白首去乡里。”

(《和饮酒诗二十首之十九》)

“白头客远乡,索居四无邻。”

(《和杂诗十一首之一》)

“白头赋远游,倏已二十年。”

(《和归园田居六首之一》)

“去乡逾十年,白首困驰骋。”

(《和杂诗十一首之二》)

“崎岖涉忧患,鬓发忽已白。”

(《和杂诗十一首之七》)

“宁知衰暮年,乃复困行役。”

(《和归园田居六首之六》)

“宁知衰暮景,乃复事行役。”

(《和移居二首之一》)

“谁知衰暮年,转觉归路长。”

(《和杂诗十一首之十一》)

“丘墓岂不怀,齿发况已衰。独有思亲泪,临风时一挥。”

(《和还旧居》)

其次,是书写对还乡归田生活的期盼。他任职湖州期间就写过效陶诗《题凝清轩三首》与《云林书舍》:

少无簮组念,雅志在丘岑。

结庐古涧阿,栖迹嘉树林。

南轩纳朝阳,北牖延夕阴。

踵门无深辙,入室有鸣琴。

良朋以时至,淸坐谈古今。

秫田秋向熟,浊醪行可斟。

倾筐撷园蔬,持竿钓清浔。

欢饮聊共适,过满非所钦。

(《题凝清轩三首》其二)

少微轩冕累,雅志在林坰。

读书三十年,乃为尘事婴。

束装去京国,遥遥抵南荆。

疾风吹单舻,五月凌洞庭。

东还岂不乐,尚阻千里程。

永怀园田芜,岁月忽屡更。

披图觌斯境,依依念平生。

云山谅悠邈,缅焉起深情。

(《云林书舍》)

这两首诗都题为“效陶靖节”,从诗歌内容看,童冀是在借陶诗来反省自己的人生。他自称与陶渊明一样,是“雅志在丘岑”、“雅志在林坰”,但是最后“乃为尘事婴”。其“东还岂不乐,尚阻千里程”,表明了想要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远调北平之后,这种回归田园的念头更加强烈,在《后和陶诗》中有集中的体现:

“亲友去眼远,日夕生离忧。”

(《和贫士七首之四》)

“平生首丘念,此志愿无违。”

(《和归园田居六首之三》)

“我家南山下,茅屋枕溪曲。白头每思归,此愿何时足。”

(《和归园田居六首之五》)

“去乡逾十年,梦想旧里庐。”

(《和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童冀最大的愿望是能归老田园,“亦知身后名,未若生前闲” (《和归园田居六首之一》),将功名利禄抛诸脑后,而将闲适自在的追求放在首位,这或许是他推崇陶渊明的地方。在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之后,他对陶渊明以及陶诗都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我昔在田里,曾和渊明诗。俯仰三十年,不谓身见之。”(《和移居二首之二》)但他归隐田园的期望始终没有如愿,这也是他与陶渊明最大的不同之处:

“君看陶彭泽,到官即遄归。

百年能几何,况乃齿发衰。

徒有忧世心,时事每相违。”

(《和饮酒诗二十首之四》)

“渊明乐闲旷,未老遄归休。

而我衰暮年,栖栖事远游。”

(《和游斜川》)

他的《和责子》诗也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孑然一身客居异乡的凄凉晚景:

人生老无子,何异果不实。

渊明五男儿,叹息盈满纸。

而我惟一身,异乡寡俦匹。

万里行将影,未见卫生术。

甲子已一周,流年又加七。

俯仰愧古人,内省恒战栗。

来日知几何,委顺付造物。

陶渊明有《责子》诗,虽然“叹息盈满纸”,但远胜童冀“老无子”的凄凉处境。 “来日知几何,委顺付造物”,在未知的命运面前只能听凭造化的安排。“前途谅多险,欲悔将焉如?”(《和庚子岁五月中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之一》)诗人内心的无限辛酸与痛楚是可以想见的。

胡翰《童中洲和陶诗后跋》云:“陶征士之高节,非晋宋人比也。读其诗者,未尝不悠然想见其萧散冲澹之趣,故世慕之,如韦应物之拟作,苏子瞻之和篇,往往不绝。……今中洲是集,何其骎骎逼人若是哉,盖兼取二家而寤寐乎柴桑栗里之间者,可谓好之笃而思之精矣,其有不合于古者乎?抑古之比兴,非以能言为妙,以不能不言者之为妙也,此所谓发乎情也。”将童冀的和陶诗与苏轼之和陶诗相提并论,并认为是“不能不言”与“发乎情”的产物,充分肯定了其艺术价值。姚广孝对童冀的和陶诗也有高度的评价,认为陶诗“后世虽有拟效之者,皆仿佛想象,岂能企及者哉?今先生寓以己意,而特和其韵,不亦难矣乎?盖先生才力老成,问学淹贯,二十年来,奔走北南,虽涉历世故,乐天知命,有合于靖节之志趣,故其所和之诗,与前人之拟效者,大有径庭也。”就其和陶诗而言,姚氏的评论并非虚誉。不难发现,童冀的和陶诗均是自己“触事感怀”之作,并非风雅文士的自命清高,也不仅仅是对陶诗语词及意境的简单模拟仿效,在“和其韵以寓己意” 的前提之下,名为和陶,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切身体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如此,其诗也将朱元璋高压政策之下被迫出仕而又欲归不得的明初文人的遭遇与心绪表露无遗,而在语言上不追求藻饰,一任自然,可谓深得陶诗之精髓,在后世的和陶诗中别具一格,是此期拟古诗中的佳作,在“和陶”史与陶诗接受史上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1]陈田.明诗纪事 [M].续修四库全书(第1710册)[Z].影清陈氏听诗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徐永明.明前期诗作者及其别集考录[M].复旦大学博士后论文.2004.

[4]童冀.尚絅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9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宋濂.宋学士文集[M].四部丛刊[Z]影明正德刻本.

[6]叶颙.樵云独唱[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9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郑柏.金华贤达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88册)[Z].影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8]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9]俞汝楫编.礼部志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8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明实录[M].影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2.

[11]程敏政.明文衡[M].四部丛刊[Z].影明刻本.

[12]张羽.静居集[M].四部丛刊三编[Z].影明成化刻本.

[13]宗源瀚.湖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14]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357册)[Z].影明崇祯九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Z].影明天启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应廷育.金华先民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91册)[Z].影明抄本.

[17]沈梦麟.花溪集[M].民国枕碧楼丛书本.

[18]萧燕翼.中国书画定级图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9]莫友芝.郘亭书画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解缙等.永乐大典(第二册)[M].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续修四库全书(第1125册)[Z].影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胡翰.胡仲子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9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陶诗洪武金华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金华特色小吃
春满人间
银胡子爷爷的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