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探究中有效运用科学记录的策略

2014-11-11陈银寒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性

陈银寒

摘要: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有的记录实为作秀。究其原因,探究时间、学生记录能力等因素都影响着科学记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分享记录等方式来有效提高科学记录质量。

关键词:科学记录;科学探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1-1

越来越多的一线科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轻描淡写带过去了;有的记录实为作秀,不仅记录有始无终,而且教师生拉硬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探究时间的矛盾。

一节课40分钟,大多数班超过50人。组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约15分钟时间,探究活动的后交流约10分钟,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含记录才15分钟左右,记录越多,探究的时间就越少。

2.学生记录能力的矛盾。

学生记录所用时间跟记录能力有直接关系。小学生写字较慢,记录方法单一,合作能力弱等因素都影响学生记录速度。

3.记录的价值不明确。

教师对科学记录中学生思维的关注不够。学生甚至不明白科学记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记录?

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记录,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

策略一: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要注重过程与结果

教师在设计科学记录单时要对学生记录的要求、记录什么、如有效记录等问题提前考虑,精心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例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我先后设计了三份记录单,这是其中的两份。

这两份记录单均为表格式,从记录单1的内容来看,记载的只是学生的探究结果,没有反映学生获得这一结果的方法与步骤,是典型的“过程缺失”。而记录单2则是一份“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不仅为学生分享交流时有迹可查,还为老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较全面的、客观的依据。

策略二: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

在现在的科学实验课堂里常发生这么一个现象,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记录的任务则由记录员来完成,但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开始懒于动笔,漠视记录。

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科学记录本主要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单、课堂笔记、预习中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课外探究活动的记载。

1.规范记录格式 。

指导学生设计各类实验记录单,规范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前疑惑或课外探究记录等。在记录的一侧要留空白,便于反思时记录。如果记录内容是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有标题,内容要完整,还须标明作者与出处。

2.简化记录语言 。

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学会长话短说,语言简明,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做到严谨简练。不会写的字,可以暂时用拼音代替,课后再修正。有的信息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

3.丰富记录形式 。

做好小学科学课的“科学记录”,还要尊重差异,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进行科学记录。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类似上文“策略一”中的纸质记录单,让学生探究记录后贴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由学生绘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探究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时,让学生用“↑”、“↓”来表示物体沉浮,学生记录时热情高涨,记录速度快,而且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物体浮沉的特性。

策略三:分享解读记录,积极发挥记录的价值

集体的分享活动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和符号,再在交流中反馈成口头语言。

教师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记录本所记的内容都是较为匆忙的,或是教师的板书或是他人的想法,要想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并与人分享,就要先学会整理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让我们一起用好这本教科书!endprint

摘要: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有的记录实为作秀。究其原因,探究时间、学生记录能力等因素都影响着科学记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分享记录等方式来有效提高科学记录质量。

关键词:科学记录;科学探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1-1

越来越多的一线科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轻描淡写带过去了;有的记录实为作秀,不仅记录有始无终,而且教师生拉硬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探究时间的矛盾。

一节课40分钟,大多数班超过50人。组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约15分钟时间,探究活动的后交流约10分钟,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含记录才15分钟左右,记录越多,探究的时间就越少。

2.学生记录能力的矛盾。

学生记录所用时间跟记录能力有直接关系。小学生写字较慢,记录方法单一,合作能力弱等因素都影响学生记录速度。

3.记录的价值不明确。

教师对科学记录中学生思维的关注不够。学生甚至不明白科学记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记录?

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记录,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

策略一: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要注重过程与结果

教师在设计科学记录单时要对学生记录的要求、记录什么、如有效记录等问题提前考虑,精心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例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我先后设计了三份记录单,这是其中的两份。

这两份记录单均为表格式,从记录单1的内容来看,记载的只是学生的探究结果,没有反映学生获得这一结果的方法与步骤,是典型的“过程缺失”。而记录单2则是一份“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不仅为学生分享交流时有迹可查,还为老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较全面的、客观的依据。

策略二: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

在现在的科学实验课堂里常发生这么一个现象,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记录的任务则由记录员来完成,但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开始懒于动笔,漠视记录。

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科学记录本主要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单、课堂笔记、预习中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课外探究活动的记载。

1.规范记录格式 。

指导学生设计各类实验记录单,规范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前疑惑或课外探究记录等。在记录的一侧要留空白,便于反思时记录。如果记录内容是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有标题,内容要完整,还须标明作者与出处。

2.简化记录语言 。

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学会长话短说,语言简明,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做到严谨简练。不会写的字,可以暂时用拼音代替,课后再修正。有的信息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

3.丰富记录形式 。

做好小学科学课的“科学记录”,还要尊重差异,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进行科学记录。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类似上文“策略一”中的纸质记录单,让学生探究记录后贴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由学生绘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探究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时,让学生用“↑”、“↓”来表示物体沉浮,学生记录时热情高涨,记录速度快,而且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物体浮沉的特性。

策略三:分享解读记录,积极发挥记录的价值

集体的分享活动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和符号,再在交流中反馈成口头语言。

教师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记录本所记的内容都是较为匆忙的,或是教师的板书或是他人的想法,要想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并与人分享,就要先学会整理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让我们一起用好这本教科书!endprint

摘要: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有的记录实为作秀。究其原因,探究时间、学生记录能力等因素都影响着科学记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分享记录等方式来有效提高科学记录质量。

关键词:科学记录;科学探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1-1

越来越多的一线科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点缀,轻描淡写带过去了;有的记录实为作秀,不仅记录有始无终,而且教师生拉硬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探究时间的矛盾。

一节课40分钟,大多数班超过50人。组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约15分钟时间,探究活动的后交流约10分钟,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含记录才15分钟左右,记录越多,探究的时间就越少。

2.学生记录能力的矛盾。

学生记录所用时间跟记录能力有直接关系。小学生写字较慢,记录方法单一,合作能力弱等因素都影响学生记录速度。

3.记录的价值不明确。

教师对科学记录中学生思维的关注不够。学生甚至不明白科学记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记录?

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记录,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

策略一:科学记录单的设计要注重过程与结果

教师在设计科学记录单时要对学生记录的要求、记录什么、如有效记录等问题提前考虑,精心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例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我先后设计了三份记录单,这是其中的两份。

这两份记录单均为表格式,从记录单1的内容来看,记载的只是学生的探究结果,没有反映学生获得这一结果的方法与步骤,是典型的“过程缺失”。而记录单2则是一份“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记录单,不仅为学生分享交流时有迹可查,还为老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较全面的、客观的依据。

策略二: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

在现在的科学实验课堂里常发生这么一个现象,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记录的任务则由记录员来完成,但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开始懒于动笔,漠视记录。

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科学记录本主要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单、课堂笔记、预习中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课外探究活动的记载。

1.规范记录格式 。

指导学生设计各类实验记录单,规范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前疑惑或课外探究记录等。在记录的一侧要留空白,便于反思时记录。如果记录内容是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有标题,内容要完整,还须标明作者与出处。

2.简化记录语言 。

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学会长话短说,语言简明,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做到严谨简练。不会写的字,可以暂时用拼音代替,课后再修正。有的信息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

3.丰富记录形式 。

做好小学科学课的“科学记录”,还要尊重差异,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进行科学记录。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类似上文“策略一”中的纸质记录单,让学生探究记录后贴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由学生绘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探究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时,让学生用“↑”、“↓”来表示物体沉浮,学生记录时热情高涨,记录速度快,而且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物体浮沉的特性。

策略三:分享解读记录,积极发挥记录的价值

集体的分享活动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和符号,再在交流中反馈成口头语言。

教师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记录本所记的内容都是较为匆忙的,或是教师的板书或是他人的想法,要想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并与人分享,就要先学会整理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让我们一起用好这本教科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