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整合中的误区及对策

2014-11-11田宏文付娟

关键词:三维目标误区对策

田宏文+付娟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走出误区,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维目标;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9-1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三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抛砖引玉。

误区一:重教学方法的花样性,轻学习知识的基础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教师“满堂灌”,教师关注的只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种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方式肯定是过气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变“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为“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力求学生在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收获地理学习过程的体验。然而,我们悲催的发现:物极必反,有的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太重视教学方法了,一味地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课堂上花样繁多。但是,形式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形式信息的聚敛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少量的知识信息如一盘散沙,构不成认知与价值链条。教学方法只是形式,是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样的课堂给内行的感觉是舍本求末,华而不实。

对策:理清教学方法和学习知识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都必须是为了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的境界。

误区二:重教师教授的预设性,轻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由于客观原因,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教学的程序性非常强,预设的痕迹非常明显,课堂上过分渲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常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进度,无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不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一味地抢时间,赶进度。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就算课堂教学讲得再精彩,过程再流畅,也必然是一场缺失了主角的“独角戏”。虽然有的课堂实施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但最终仍以教师预设好的内容为主,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流于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由教师口述得来的知识,与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动生成后获得的知识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对策:理清预设和生成的发生发展规律,两者相得益彰,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宏观地把握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的流动性与生成性决定了三维目标也应该是“随波逐流”,顺势而变的,绝不是机械地、固定地。

误区三:重三维目标的形式书写,轻三维目标的实质达成

有的教师为凸显三维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分出若干个小目标。以“认识区域”为例,有些教师是这样书写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区域的内涵;②了解区域的分类,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③初步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描绘存在下列三个问题:①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的主语混乱;②行为动词不明确,“理解、了解、说明”等词描述不到位;③机械分割三维目标,模糊了三维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对策:理清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多向关系,改变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与过去“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维表述相比,现在的三维目标在继续肯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又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教学目标,而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所以称之为三维,因为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构成了一种多向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教学实践,笔者将三维目标关系图简化如下:

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附属,而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

特别要说明的是: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仅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课程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从更宏观的层面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和把握。

如果我们将教学比喻为一趟旅行,那么获得必备的旅行知识就相当于知识和技能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交通方式、 路线以及整个旅行的过程就是方法和过程目标,而到达目的地后对景观的态度、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取向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畴。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走出误区。endprint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走出误区,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维目标;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9-1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三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抛砖引玉。

误区一:重教学方法的花样性,轻学习知识的基础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教师“满堂灌”,教师关注的只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种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方式肯定是过气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变“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为“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力求学生在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收获地理学习过程的体验。然而,我们悲催的发现:物极必反,有的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太重视教学方法了,一味地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课堂上花样繁多。但是,形式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形式信息的聚敛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少量的知识信息如一盘散沙,构不成认知与价值链条。教学方法只是形式,是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样的课堂给内行的感觉是舍本求末,华而不实。

对策:理清教学方法和学习知识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都必须是为了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的境界。

误区二:重教师教授的预设性,轻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由于客观原因,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教学的程序性非常强,预设的痕迹非常明显,课堂上过分渲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常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进度,无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不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一味地抢时间,赶进度。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就算课堂教学讲得再精彩,过程再流畅,也必然是一场缺失了主角的“独角戏”。虽然有的课堂实施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但最终仍以教师预设好的内容为主,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流于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由教师口述得来的知识,与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动生成后获得的知识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对策:理清预设和生成的发生发展规律,两者相得益彰,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宏观地把握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的流动性与生成性决定了三维目标也应该是“随波逐流”,顺势而变的,绝不是机械地、固定地。

误区三:重三维目标的形式书写,轻三维目标的实质达成

有的教师为凸显三维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分出若干个小目标。以“认识区域”为例,有些教师是这样书写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区域的内涵;②了解区域的分类,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③初步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描绘存在下列三个问题:①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的主语混乱;②行为动词不明确,“理解、了解、说明”等词描述不到位;③机械分割三维目标,模糊了三维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对策:理清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多向关系,改变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与过去“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维表述相比,现在的三维目标在继续肯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又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教学目标,而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所以称之为三维,因为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构成了一种多向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教学实践,笔者将三维目标关系图简化如下:

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附属,而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

特别要说明的是: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仅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课程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从更宏观的层面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和把握。

如果我们将教学比喻为一趟旅行,那么获得必备的旅行知识就相当于知识和技能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交通方式、 路线以及整个旅行的过程就是方法和过程目标,而到达目的地后对景观的态度、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取向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畴。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走出误区。endprint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走出误区,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维目标;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9-1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三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抛砖引玉。

误区一:重教学方法的花样性,轻学习知识的基础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教师“满堂灌”,教师关注的只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种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方式肯定是过气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变“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为“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力求学生在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收获地理学习过程的体验。然而,我们悲催的发现:物极必反,有的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太重视教学方法了,一味地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课堂上花样繁多。但是,形式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形式信息的聚敛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少量的知识信息如一盘散沙,构不成认知与价值链条。教学方法只是形式,是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样的课堂给内行的感觉是舍本求末,华而不实。

对策:理清教学方法和学习知识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都必须是为了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的境界。

误区二:重教师教授的预设性,轻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由于客观原因,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教学的程序性非常强,预设的痕迹非常明显,课堂上过分渲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常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进度,无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不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一味地抢时间,赶进度。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就算课堂教学讲得再精彩,过程再流畅,也必然是一场缺失了主角的“独角戏”。虽然有的课堂实施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但最终仍以教师预设好的内容为主,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流于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由教师口述得来的知识,与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动生成后获得的知识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对策:理清预设和生成的发生发展规律,两者相得益彰,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宏观地把握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的流动性与生成性决定了三维目标也应该是“随波逐流”,顺势而变的,绝不是机械地、固定地。

误区三:重三维目标的形式书写,轻三维目标的实质达成

有的教师为凸显三维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分出若干个小目标。以“认识区域”为例,有些教师是这样书写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区域的内涵;②了解区域的分类,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③初步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描绘存在下列三个问题:①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的主语混乱;②行为动词不明确,“理解、了解、说明”等词描述不到位;③机械分割三维目标,模糊了三维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对策:理清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多向关系,改变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与过去“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维表述相比,现在的三维目标在继续肯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又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教学目标,而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所以称之为三维,因为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构成了一种多向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教学实践,笔者将三维目标关系图简化如下:

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附属,而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

特别要说明的是: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仅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课程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从更宏观的层面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和把握。

如果我们将教学比喻为一趟旅行,那么获得必备的旅行知识就相当于知识和技能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交通方式、 路线以及整个旅行的过程就是方法和过程目标,而到达目的地后对景观的态度、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取向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畴。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维目标各维度的深刻涵义及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走出误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误区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