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武当 600年的道家传奇

2014-11-11

旅游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玄武武当武当山

从游客中心到乌鸦岭,景区公路共计27公里,弯道比比皆是,司机师傅的娴熟车技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问道武当,人们的终极目的就是登临金顶,从琼台搭乘索道5分钟便可抵达,这显然不是问道者的最佳选择。很多道教信众都会选择从前山徒步登山,沿着三天门古神道拾级而上。回首翘望,“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七十二峰朝大顶”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金顶圣殿

我是幸运的!在清晨被那浩瀚和绝美的云海深深震撼之后,便领略到了武当日出的恢宏与磅礴。最为神奇的是矗立在眼前的这座金殿。600年前的工匠,是怎样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顶,平添一座可以媲美紫禁城的宫殿群?这让我无法想象。在这宫殿群中,屹立于天柱峰顶的金殿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是一座国宝级的金属庙堂,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用铜总重量约108吨,用金108千克,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而且,金殿采用的建筑规制是重檐庑殿式,这是当时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如果仔细比对的话,武当山金殿就好比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缩小版,等级之尊可见一斑。整座金殿全部用铜铸鎏金构件组装而成,外表金光夺目,毫无铸凿痕迹,结构合处浑然天成,通体至今不见缝纹,铸造工艺之精良堪称极品!在金殿中,玄武神像前供奉着一盏“长明灯”。据说从1416年开始点燃,从未熄灭过。无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灯火总是不摇不摆,不大不小,十分均匀。有人说这是因为有传说的“避风珠”,事实上这正是金殿通体密不透风的最好证明。

古老的宫殿带给人们的又何止是一个谜团!金殿外有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砖,历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它是源于安装者的疏忽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呢?而且,如此巨大的整体构件是如何铸造的?又是如何被搬到海拔1612米的高山之巅的?

史料记载,金殿及其殿内的神像供器,均为永乐皇帝钦选的。金火匠按照其旨意在北京铸造,后经大运河、长江和汉江运至武当山。工匠们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用三千多个金属铸件、三万公斤纯铜和一百多公斤黄金,共同拼接而成了金殿。

武当山金殿及九宫建筑极尽皇家恩宠,和北京故宫一样均为明初皇家建筑统一制式,建造年代同一,建筑工艺标准同一,建筑规划设计蓝图同一,建筑营造同一出自明工部,建筑匠师同一!

而且,武当山古建筑群工程的“运营团队”极其豪华,因为驸马都尉沐昕为督建武当山皇家道场的总提调官,监管全部宫殿群的营造。而设计师队伍中则包括被永乐皇帝赞誉为“鲁班”的蒯祥,他曾经参加和主持过包括北京故宫在内的多项皇室重大工程。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介,蒯祥在建筑学上的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伸出双手,虔诚地逐根触摸金殿的148根青铜栏杆,那斑驳到几近脱落的色彩合在掌心之下的是生命的温热和岁月的浮沉,而一颗浮躁的心则在真武大帝的护佑之下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和澄澈。一旁的道人手起槌落,随之响起的磬音,如同无言的庇佑,余音袅袅。

顺着金殿右边而下,石阶极为陡峭,沿着矮墙迂回,便来到转运殿。这是众多香客必到的地方,据说运气不佳者在转运殿里逆时针转上一圈,便可带来好运,但运气尚佳者不可入,因为会把好运转走。

转运殿为元朝年间铸造,最初安放在天柱峰上,明永乐年间建太和宫,因嫌其规模小转运至小莲峰上,故称之为转运殿。但因转运二字有转变命运之意,所以朝拜者更愿意相信在转运殿里转上一圈(逆时针)能带来好运。

殿内很黑,复壁宽约四五十厘米,身材稍丰者需侧身进入。第一次来转运殿,我在道人的指引下进入,眼前是一团漆黑,有点恐惧。这种感觉是因为对前方道路的不确定性,道人在殿内一语双关地喊:“转过来没有?”转运的人便大声回答:“转过来了!”恐惧情绪便一点点消退。待亮光出现,便意味者好运已经到来。

公元1424年,金顶太和宫全部竣工。它以金殿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权与神权在这里完美融合,达到了“云外神宫”的意境。

自此,修建了14年的武当山宫观全部告成。30万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顶、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等33处宫观建筑群,建殿宇房屋约8000间,仅次于故宫的8707间。武当山成为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仙山”。

悬崖故宫

这是一处被誉为“挂在悬崖上的故宫”的天造地设之处。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它就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得名的“南岩”。南岩是一个石殿,历经七百年仍保存完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福寿康宁”,是游客们留影最多的取景地。南岩石殿殿前,就是著名的龙首石,也就是俗称的“龙头香”。这是一个长3米、宽仅0.33米的石制构件,横空挑出遥望金顶,下临深谷约300丈,龙头上置一小香炉,古时常有善男信女蒙眼焚香以示虔诚。

史料记载,南岩石殿竣工于公元1313年,是元朝一位名叫张守清的道人用27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打凿的,武当山也因为这座宫殿第一次成了皇帝告天祝寿的道场。南岩石殿完工后,元朝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张守清精心绘制的道经《启圣嘉庆图》。在道经故事中,玄武升天后他在天上的行宫就是“天乙真庆宫”。

在元朝,玄帝信仰呈现出兴盛态势,关于真武崇拜的一整套神话已经形成,同时在武当山也出现了专门奉祀玄帝的比较大的教派和道团组织。这一点,自然也吸引了元朝统治者的目光。

元成宗大德七年,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帝的地位,同时也昭示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皇室的认可更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广为流传。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加赐“五龙灵应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保护神,武当宫观成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而对于张守清而言,很多真武大帝的故事是从他开始传播的,所以他是武当道教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者。

紫霄福地

下山的道路极其顺畅,观光巴士在紫霄宫前停下来。紫霄宫始建于宋朝,因数次战火焚毁重建,明永乐十年敕建“太玄紫霄宫”。这是武当山最重要的道场之一,同时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与其他道场不同的是,紫霄宫是以坤道(女道长)居多的道教宫观。

这座被誉为“紫霄福地”的武当道教宫观,其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层叠起伏的山势如宝椅状,紫霄宫就坐落正中,它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

每年农历九月九,紫霄宫都会迎来最热闹的日子。史书记载,玄武大帝在这一天得道升仙,每年此日,武当紫霄宫都会迎来四方香客。 在这里,传奇人物张三丰被供奉在朝拜殿内。每天晨钟暮鼓之际,紫霄宫祖师殿东侧的池水旁,都会有很多外国人打太极拳,他们是武当武术学校的外籍学员。

关于紫霄宫,还流传有一段道总徐本善和共和国元帅贺龙之间的佳话。1931年春,贺龙军长率红三军转战进驻武当山。徐本善素仰红军及贺龙军长打土豪、救贫苦之威名,亲率徒众50余人下山迎接红军,主动腾出紫霄宫父母殿内住房作为红三军司令部,腾出西道院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同时派出深谙医术的道医为红军伤病员治病。贺龙军长深为徐道总及道众无私帮助红军之举所感动,他以徐本善道号“伟樵”二字作藏头对联一副,亲书赠给徐道总。其对联为:伟人东来气尽紫,樵哥西去云腾霄。

太子传奇

从远处望去,太子坡依山就势重叠错落,宫观采用了象征极尊的红墙绿瓦,仅次于故宫的等级,它堪称道教宫观中皇家建筑与江南园林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道经故事说,玄武神本是净乐国的太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他无意继承王位,十五岁时便辞别父母,入武当山潜心修道;在乌鸦神的指引下,玄武在武当修行了四十二个春秋,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一代天帝。 故事中,净乐国太子入山后,他的母后不舍与儿子分别,便一路追随而来。在一段曲折的山路上,她喊了太子十八声,却下了十八步,而太子在对面山上应了十八声,却上了十八步。于是,这段蜿蜒的山路便成了母子分别的“上下十八盘”。到后来母后继续追赶,终于抓住太子的衣角,太子拔出宝剑,将衣角斩断,却不想竟劈山成河,母后被隔在了对岸,“剑河”便诞生了。最后,国王令大臣领五百亲兵入山寻找太子,当他们入山之后,准备渡过河水时,突然河水暴涨,九渡不能入山,因此这条山涧又被称作“九渡涧”。

太子坡同样是能够体现武当山的神奇之地。山旁边的“五云楼”地处悬崖之上,是武当山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当年,为了不破坏自然山势,经过无数次的测量和勾画,工匠们在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起十二根横梁,以此支撑高达五层的建筑。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建筑学家和力学专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紧邻“一柱十二梁”的,就是九曲黄河墙,此墙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猜你喜欢

玄武武当武当山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夜·玄武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厮人玄武
BOW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且发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