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4-11-10杨一王鹏蔡维北姜海龙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微生物

杨一 王鹏 蔡维北 姜海龙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养猪行业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猪技术也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发酵床饲养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基于此,就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展开详细的论述与探讨,以期望让更多的养殖户了解发酵床养猪技术。

关键词 发酵床;微生物;养猪技术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中生猪饲养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约有5亿头猪“走入”人们的餐桌,在养殖过程中如何处理粪污排泄成为困扰养殖户的重要难题,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发酵床养猪技术应运而生。

1 发酵床养猪技术

1.1 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概念及引入

发酵床养猪技术又称为环保养猪法,具体来说发酵床养猪技术指的是利用拌入微生物的墊料,放入猪舍,使其与猪排泄的粪便混合发酵,以实现减少养殖过程中臭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它是一种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技术。1970年,日本最早对发酵床养殖技术展开探索,同年日本建成了第一个发酵床体系,发酵床养殖技术初见雏形;1985年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推出了更为完善的发酵床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朝着集约化化方向发展,许多养殖户也逐渐引入发酵床养殖技术,并有逐渐推广的趋势。

1.2 发酵类型

发酵类型有多种,依照发酵床所用菌种的来源可分为土著菌发酵床和优势菌发酵床等;依照发酵床的垫料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上式发酵床、地下式发酵床和半地下式发酵床。垫料的主要作用是给微生物及排泄物提供一个通气情况良好、容易发酵的环境,其所处位置与饲养厂的地下水位息息相关,要结合当地的地下水位,综合设置。如果垫料过于潮湿,容易导致厌氧环境的出现,引起发酵停滞。因此,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发酵床或半地下式发酵床。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可采用地下式发酵床。

2 发酵床养猪的优良特征

2.1 改善生产性能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实验证明,在入室体重相同的情况下,采取传统饲养方法和发酵床饲养方式分别进行饲养,采取发酵床饲养方式饲养的体重较传统饲养方式体重提高的快。据红星饲养场的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生猪体重比采取传统方法饲养的生猪体重增加12%~15%;且料肉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可以说,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饲养场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提高。

2.2 降低饲料成本

发酵床养猪技术将微生物与生猪排泄的粪便混合发酵,不仅有利于减少饲养过程中的臭味,而且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泄量,每天都可节省大量冲刷猪圈用水,减少清洁粪便和打扫猪圈的人力,极大的减少了饲养场的人工成本和养殖成本。通过对红星饲养场的走访调查发现,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后的猪圈每天大约可以节约80%的用水,可以节省约40元/头的生产成本。此外,在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的饲养场在漫长的严冬也可节约大量的取暖费用。

2.3 改善猪肉品质

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饲养的猪肉品质比传统饲养技术饲养的猪肉品质要高。在饲养过程中,食用菌体蛋白,有助于改善生猪的肠道环境,使其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降低生猪的发病率,减少生猪体内的药物残留,实现猪肉品质的提高。据王诚等人对两组分别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和传统养猪技术饲养的生猪调查结果表明:采取发酵床养猪技术的饲养的猪肉大理纹评分提高7.35%,失水率降低17.3%,肌内脂肪也有显著提高。

2.4 提高免疫力

发酵床中采用的优势菌、以及发酵中产生的热量可以有效抑制常见病菌的发病率,减少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用量。此外,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饲养的养殖场的饲养密度比传统饲养的密度低,在饲养过程中恢复了猪沙浴和拱食的生活习性,提高了生猪的运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3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难点

3.1 发酵床猪舍的设计

虽然发酵床养猪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在我国广大地区还没有大面积推广,许多养殖户在探索发酵床养猪技术的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猪舍设计的重要性,新的猪舍大多由传统猪舍改造而来,在通风、窗户等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炎热的夏季,菌种发酵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增加猪舍的温度,降低饲料报酬率,致使猪的生长速度降低,因此,在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设计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猪舍。

3.2 菌种的选择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菌种主要来自土著菌种和优选菌种。由于各地环境差异较大,在选取土著菌的过程中容易掺入其他杂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市场上的优选菌的菌种较多,如何在众多优选菌中快速的选取廉价、高质、安全的菌种是当前养殖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3 垫料的选择

发酵床的垫料不仅对各类菌种的发酵速率可以产生影响,而且对发酵的效能也会发生作用。常见的垫料主要有:锯末、稻壳、玉米秸等。比如,锯末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微生物分解的速率较低,发酵床的使用年限就较长,随着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不断推广,锯末的需求量逐年增长,甚至部分地区的锯末价格也随之攀升,但并非每个地区都拥有丰富的锯末资源,因此,寻找可替代的垫料成为困扰部分养殖场的难题,如何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垫料,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此外,垫料中的孔隙度、碳氮比、含水量、含氧量等都对发酵床养猪的垫料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3.4合适的垫料厚度

垫料厚度对菌种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同气候区域的垫料厚度不同,即使同一气候区在不同时期的垫料厚度也不相同。以浙江桐乡为例,该地区的垫料厚度应控制在60~100 cm,如果垫料厚度低于30 cm,将会弱化菌种的发酵;新疆地区的发酵床垫料的厚度控制在90 cm以内则为最佳。

3.5 疾病的防控

在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垫料的湿度过低,猪在拱食的过程中容易将粉末状垫料吸入呼吸道,从而诱发呼吸疾病;如果垫料的湿度过高,则容易滋生各种虫卵,这些虫卵会随着猪的啃食而进入猪的体内,诱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采用发酵床饲养技术养猪的过程中要尽量加强对猪舍的消毒,消除表面的病菌或有害微生物。

3.6 垫料的清理

随着集约化饲养的进一步开展,许多养殖场在饲养过程中都掺入了Cu等金属,但是仅有少量的金属元素可被生猪吸收,大量的金属随着猪的排泄而堆积在垫料中,且濃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待发酵床的使用期限届满后,如何将垫料中堆积的金属元素清理出来,清理出后是转作有机肥还是另作他用,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猪肉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发酵床养猪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猪舍的内部环境,提高猪肉的综合品质,符合当前人们对猪肉的质量要求。然而,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扩大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范围,增强政府推广作用,对于创造优质品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蓝江林,刘波,宋泽琼等.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2,(6).

[2]王香祖,席继锋,韩学平.发酵床养猪技术应用进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4).

[3]谢金防,熊文华,刘林秀等.对发酵床养猪技术的认识与思考[J].猪业科学,2013,(8).

[4]郑加坤.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缺点[J].养殖技术顾问,2014,(2).

[5]李跃进.关于发酵床养猪特点及操作工艺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

[6]相锋,顾锡荣,郝思军.对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4,(4).

[7]曾庆才,肖荣凤,刘波等.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为主要基质的哈茨木霉FJAT-9040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14,(4).

[8]孙宝权,王昌斌,贝怀国等.洪泽县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实践与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4,(1).

[9]蓝江林.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2014,(1).

[10]王璐.不同养殖环境与条件在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的比对试验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4,(2).

[11]侯红敏,燕红,邢黎明.生物发酵床新型养猪技术探讨——新型环保养殖业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2).

[12]纪玉琨,何洪,薛念涛.我国发酵床养猪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

[13]K. H. Jeppsson ,D. A .Dabid,D. Sminth,et al. Volatilization of Anunoia in Deep-litter Systems with Different Bedding Materials for Young Cattle [J].Agric. Engng Res.1999,(73).

[14] S.Pedersen,et al. The regulatory behaviour of growing finishing pigs in Pens with access to outdoor areas [J].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3(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微生物
药品微生物检验质控方法探讨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生物沥浸污泥深度脱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分析
红树林微生物来源生物碱的开发利用
微生物对垃圾渗滤液中胡敏酸降解和形成的影响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
不同国家标准中羽毛微生物检验方法对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