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4-11-07谢彬彬

学苑创造·C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字眼区分烧杯

谢彬彬

化学对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变化都与化学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内容,这些关于变化和性质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一、变化的现象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发生都伴随着一些现象,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物理变化则一般分成形状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两者,但它只是区分的辅助手段,要分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还是得抓住两者的本质,即化学变化必须得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题1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解析】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生成新物质,C选项生成白色固体表明生成了新物质。故答案为C。

例题2 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 将白瓷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 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C. 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 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物

【解析】ACD选项的描述都生成了新物质,因此这些现象均为化学变化,故排除。B选项并未生成任何物质,为物理现象。故答案为B。

二、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物理变化则是分子、原子等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的间隔改变。

例题3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判定标准是要有新物质生成。在以上三个变化中,①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新物质水生成,是化学变化。②中变化前是A和B两种物质,变化后仍然是这两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③反应前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

例题4 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解析】水受热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水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个数也不会改变,且分子不会跑到容器的一端,仅仅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答案为B。

例题5 下页图形象地表示了甲、乙两物质的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明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四幅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微观判断依据是 。

【解析】(1)对比甲变化前后,图①和图②中都含有3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和6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变化前后分子没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对比乙变化前后,图③中的9个分子在变化后的图④中全部不存在,变成了6个反应前没有的新的分子,即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图①、图②、图③都含有不同种类的分子,所表示的物质都属于混合物,而图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都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因此图④所表示的物质为化合物。

【答案】(1)甲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没有新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乙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即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2)④ 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

三、变化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分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可见性质和变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明白了变化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性质。那变化和性质该如何区分呢?变化是动态的,有改变的。而性质无论是在发生变化时还是没有发生变化都具备。那二者的表述怎么转化呢?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带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有些变化中加上“可”“易”“能”“会”等表示能力的字眼,就可以变成性质。但并非每个性质都有这些字眼,例如物理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的描述,就不一定有表示能力的字眼。

例题6 选择合适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1.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 2.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 4.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

5.木棒受力折断。( ) 6.铁生锈。( )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解析】1. 铜绿受热时分解是化学变化,但这句话描述的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是化学性质,且句子中含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表明它是性质。

2. 这是对水的颜色、味道、状态的描述,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3.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新物质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

4. 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5. 木棒受力折断,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6. 铁生锈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 煤着火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上面几道例题的讲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赶快回到课本的练习中去“实战”吧。

化学对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变化都与化学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内容,这些关于变化和性质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一、变化的现象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发生都伴随着一些现象,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物理变化则一般分成形状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两者,但它只是区分的辅助手段,要分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还是得抓住两者的本质,即化学变化必须得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题1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解析】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生成新物质,C选项生成白色固体表明生成了新物质。故答案为C。

例题2 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 将白瓷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 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C. 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 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物

【解析】ACD选项的描述都生成了新物质,因此这些现象均为化学变化,故排除。B选项并未生成任何物质,为物理现象。故答案为B。

二、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物理变化则是分子、原子等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的间隔改变。

例题3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判定标准是要有新物质生成。在以上三个变化中,①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新物质水生成,是化学变化。②中变化前是A和B两种物质,变化后仍然是这两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③反应前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

例题4 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解析】水受热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水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个数也不会改变,且分子不会跑到容器的一端,仅仅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答案为B。

例题5 下页图形象地表示了甲、乙两物质的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明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四幅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微观判断依据是 。

【解析】(1)对比甲变化前后,图①和图②中都含有3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和6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变化前后分子没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对比乙变化前后,图③中的9个分子在变化后的图④中全部不存在,变成了6个反应前没有的新的分子,即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图①、图②、图③都含有不同种类的分子,所表示的物质都属于混合物,而图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都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因此图④所表示的物质为化合物。

【答案】(1)甲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没有新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乙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即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2)④ 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

三、变化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分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可见性质和变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明白了变化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性质。那变化和性质该如何区分呢?变化是动态的,有改变的。而性质无论是在发生变化时还是没有发生变化都具备。那二者的表述怎么转化呢?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带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有些变化中加上“可”“易”“能”“会”等表示能力的字眼,就可以变成性质。但并非每个性质都有这些字眼,例如物理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的描述,就不一定有表示能力的字眼。

例题6 选择合适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1.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 2.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 4.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

5.木棒受力折断。( ) 6.铁生锈。( )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解析】1. 铜绿受热时分解是化学变化,但这句话描述的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是化学性质,且句子中含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表明它是性质。

2. 这是对水的颜色、味道、状态的描述,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3.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新物质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

4. 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5. 木棒受力折断,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6. 铁生锈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 煤着火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上面几道例题的讲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赶快回到课本的练习中去“实战”吧。

化学对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变化都与化学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内容,这些关于变化和性质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一、变化的现象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发生都伴随着一些现象,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物理变化则一般分成形状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两者,但它只是区分的辅助手段,要分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还是得抓住两者的本质,即化学变化必须得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题1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解析】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生成新物质,C选项生成白色固体表明生成了新物质。故答案为C。

例题2 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 将白瓷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 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C. 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 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物

【解析】ACD选项的描述都生成了新物质,因此这些现象均为化学变化,故排除。B选项并未生成任何物质,为物理现象。故答案为B。

二、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物理变化则是分子、原子等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的间隔改变。

例题3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判定标准是要有新物质生成。在以上三个变化中,①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新物质水生成,是化学变化。②中变化前是A和B两种物质,变化后仍然是这两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③反应前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

例题4 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解析】水受热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水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个数也不会改变,且分子不会跑到容器的一端,仅仅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答案为B。

例题5 下页图形象地表示了甲、乙两物质的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明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四幅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微观判断依据是 。

【解析】(1)对比甲变化前后,图①和图②中都含有3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和6个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变化前后分子没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对比乙变化前后,图③中的9个分子在变化后的图④中全部不存在,变成了6个反应前没有的新的分子,即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图①、图②、图③都含有不同种类的分子,所表示的物质都属于混合物,而图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都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因此图④所表示的物质为化合物。

【答案】(1)甲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没有新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乙物质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即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2)④ ④中只含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

三、变化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分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可见性质和变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明白了变化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性质。那变化和性质该如何区分呢?变化是动态的,有改变的。而性质无论是在发生变化时还是没有发生变化都具备。那二者的表述怎么转化呢?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带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有些变化中加上“可”“易”“能”“会”等表示能力的字眼,就可以变成性质。但并非每个性质都有这些字眼,例如物理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的描述,就不一定有表示能力的字眼。

例题6 选择合适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1.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 2.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 4.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

5.木棒受力折断。( ) 6.铁生锈。( )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解析】1. 铜绿受热时分解是化学变化,但这句话描述的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是化学性质,且句子中含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表明它是性质。

2. 这是对水的颜色、味道、状态的描述,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3.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新物质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

4. 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5. 木棒受力折断,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6. 铁生锈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 煤着火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上面几道例题的讲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赶快回到课本的练习中去“实战”吧。

猜你喜欢

字眼区分烧杯
抓字眼 搭平台 重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区分“我”和“找”
剔除口头禅
区分
一个有魔力的字眼
快速溶解物体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
一个小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