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世界的中国

2014-11-07齐桂珍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世界

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中国是在搭便车,而且已经搭了30年”的奇谈怪论引起了广泛争议。然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是否“搭了便车”,事实自然胜于雄辩,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世界事务的担当都充分说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同时让世界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今日中国的优势无法被奥巴马一句肤浅的“搭便车”所否定,引领世界的地位也难以被所谓的奇谈怪论撼动。

一、引领世界的中国政治优势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赏识,有人不赏识,但在以下三项政治优势上,世界已取得基本共识。

(一)中国的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体制优势

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是由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集体领导、集体决策,有利于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防止决策失误,保证一定时期政治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功,并取得比预期还好的成果,就是因为有集体领导制度和决策制度,有效地防止了个人专断、一言堂的决策失误。苏联和东欧改革失败,就是缺乏集体领导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他们的改革方案是外来方案,是由上而下的单向改革,缺乏群众基础,不被群众接受。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结合,改革方案广泛听取各个阶层的意见,特别是利益主体的意见。并要经过试点验证是正确的方案才在全国推广。农村改革为什么成功?因为安徽、贵州、四川、内蒙古贫困地区进行承包制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中央政治局和常委会经过多次反复研究才决定在全国推广。我国的每个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什么能按期完成或提前完成,就是因为集体决策的科学性,能把实现的目标、措施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制度是中国独特的制度。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中国的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制度要比西方个人专权的总统制或总理内阁制更胜一筹。

(二)中国的非对抗性民主协商制度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通过充分民主协商和选举产生的,充分代表了民意。不会因为选举产生不同意见而形成社会两派的对立。而西方式的对抗性民主,表面是一人一票制,通过公平投票选举产生总统或总理和议会,但常常会因意见对立而使社会撕裂,产生两派或多派,并将这种派别带进议会,形成执政党和在野党两大派的对决,你执政、我反对,我执政、你反对,最后政府正确的决策也会被议会反对派否决。像美国奥巴马总统代表民主党理念执政,要求给4000多万没有医保的贫困人口建立医疗保障制度。但代表富人的共和党坚决反对,从决策到现在已三年多了,不仅医疗改革方案未通过,连2014年度的财政预算报告也一度受牵连,最后造成政府停摆关门16天,使美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北京——上海的高速铁路通过民主协商,沿线民众的支持,三年就建成通车。美国铁路改造计划早就拟定,现在议会还没有讨论。因为一个政党一个政策,轮流执政,使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统一考虑。中国的协商式民主现已引起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和政治人物的关注,认为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应该反思。

(三)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策略

中国的外交是一种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友善外交、和谐外交。中国主张在国际间不干涉他国内政,平等友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是农业、采矿、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他们的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快速发展经济,让他们脱贫致富。现在,世界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其中6个在非洲,这6个国家都有中国的援助和投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倡强权外交,你不听我的话、不合我的意,就制裁或武力解决,结果出兵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虽然把这些不听话的领导人赶下了台或彻底消灭了,但反而造成这些国家恐怖事件频发,社会极度混乱。最后,美国也没有办法,只能拍拍屁股走人,烂摊子留给当地人。不管西方领导人和媒体怎么挑拨,非盟共同体成员国都坚信中国是非洲各国的真正朋友,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友善外交、和谐外交,由于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给非洲各国增强了信心,带来了希望。现在一些西方的正直媒体也已转向,从正面报道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客观的舆论愈来愈多。中国外交政策的正能量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二、引领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经验

(一)中国有目标、有措施的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

像中国这样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的经济发展规划,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特别是既有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又有10—20年的中长期规划,以及3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的国家。中国改革以来的每个五年计划,几乎都是超额完成,10年规划也是提前实现。20世纪80年代GDP翻一番计划,提前3年完成,90年代GDP再翻一番的计划也是提前3年完成。21世纪的头10年虽然GDP基数大了很多,但还是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翻了一番。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已按期或正在提前实现: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用了6年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用了10年时间解决了经济短缺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目标是城乡居民进入小康社会,我们虽然在1997—1998年遇到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仍然实现了在2000年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目标,按期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是21世纪中叶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施结果,肯定要提前实现。我国2013年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DP为6743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人均GDP已达11618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高等级水平。按现在的发展速度,我国按汇率法计算,大约2030年左右人均GDP达2万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规划执行得如此之好,经济的中长目标提前20年左右实现,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经验已被载入世界的史册。

(二)中国政府适度干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直吹捧“华盛顿共识”——政府不加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最有活力。但经过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2012年的美债欧债危机的考验,改革以来中国建立的政府适度干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活力,有最强的抗危机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仍达9.6%和9.2%,经济复苏的2010—2013年分别为10.4%、9.3%、7.7%和7.7%,始终居世界的领先地位(世界GDP增长为4%左右)。现在,“北京共识”已替代了“华盛顿共识”。即世界公认:政府适度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要优越于政府不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三)中国建立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经济模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债、欧债危机的影响,但经济始终在高位运行。2001—2007年中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13.8%;2008—2013年危机冲击下,GDP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8.8%的高位。2001—2013年GDP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1%,(同期世界GDP平均增长速度为4.1%),而通货膨胀率每年平均为2.6%(世界为6%左右),世界各国长期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理想发展模式在中国已经成为现实,世界各国尚无先例。

三、引领世界的中国社会制度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社会制度在三个方面引领着当今世界:

(一)中国量力而行的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发达国家曾相互攀比,把“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作为追求的目标,鼓励超前消费、负债消费,搞国民收入超分配,致使大部分国家负债率超过了GDP60%的安全线,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负债率更是达GDP的100%以上,美国也已达到100%,日本则超过200%,控制最好的发达国家德国也达到70%。“老子吃了孙子的饭”,这就是这些国家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深刻化的原因之一。中国为什么没有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而且在危机期间有最强的抗危机能力和最好的复苏势头?就是因为中国采取了适度的分配制度和适度的福利制度。即不搞国民收入超分配,而是坚持国民收入收支基本平衡的分配制度。中国的福利缴费也保持在国家、企业、个人承受范围之内。当然,中国的福利水平还比较低,但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我国的福利水平虽然有待提高,但我们决不能搞“高福利”和国民收入超分配。目前我国处于低负债率水平,2013年的负债率为GDP的16%,比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低44个百分点。在绝对安全线以内。

(二)中国公共问题解决的社会共治制度

改革以来,中国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都采用社会共治制度。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解决1600万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工作、1000万下放干部重新安排工作这一重大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时,采用了国家、集体、企业、家庭和个人联合治理的方式,仅用三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使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9年的5.4%下降为1981年的3.8%的正常水平,最低的1985年仅1.8%。在短期内解决2600万人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在扶贫这一公共问题的处理上,中国也采用社会共治的方式。1986年,中央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县、乡(镇)、村为单位开展扶贫工作,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采用包干扶贫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上世纪90年代末,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又相继出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中部崛起规划,以及2010—2020十年扶贫开发规划,贫困地区由县、乡、村点状开发转为跨地区连片开发,中央财政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计划到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人口。这些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联合共治的措施,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降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8000万人、90年代末的4000万人,到2010年降至1800万人。后来贫困线调整为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2011年贫困人口为4000多万人,2012年为3000多万人,中国是联合国“千年减贫计划”首个实现目标的国家。至今,世界上扶贫开发如此成功的国家没有第二个。中国创建的开发性扶贫模式已被联合国采纳,已在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

公共问题采用社会共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要比西方一些国家早10多年。

(三)中国的社会包容、和谐的制度

改革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在社会群体之间不划分“改革派”与“保守派”,不在群众中区分“左、中、右”,不同观点、不同理论在求同存异中解决分歧,在改革实践中达成共识。这一包容、和谐的制度,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丰富智慧,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方案的实施和成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按计划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的实现。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如果中国包容、和谐的理念成为世界的软实力,成为治理世界纷争的“公约数”,将给世界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友好、没有歧视和战争的全新的社会。世界正期望中国引领世界,中国一定不会辜负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期望。

四、中国的综合国力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国力或综合地区力。大体有四个指标:一是生存力,二是发展力,三是竞争力,四是亲和力。

(一)中国的生存力

中国的生存力比较强,中国仅用30多年时期,就使2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已使6—7亿人进入中产阶层(包括房产升值和财产性收入);造就了一批高收入阶层,百万富翁已有上百万个,亿万富翁已超过上万个。城乡居民的生活已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万元,人均年收入提高了78倍,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提高7.4%。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已由134元上升为8896元,增长近66倍,扣除物价因素,每年人均收入增长7.3%,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自行车、毛驴时代进入了汽车、高铁、飞机时代。生存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8平方米提高到37平方米。中国城乡居民总体水平还落后发达国家水平,但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二)中国的发展力

中国的发展力已是世界的佼佼者。GDP已由1978年的364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56.88万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9.8%,约为世界同期增长速度(4.1%)的2倍多。按汇率法计算,中国的GDP已由1978年的300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9.19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由300美元上升为6746美元;中国按汇率法计算GDP,在世界所占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7%上升为2012年的12.1%,已由世界的第6位上升为第2位。

根据一些专家和本人研究,中国GDP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保持在8%左右的速度至少可以保持20年左右。按汇率法计算,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提前20年实现“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提前30年实现“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发展力来讲,中国的发展力已居世界首位。

(三)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6.6%。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每5年翻一番。2001—201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6多亿美元增至4.16万亿美元,增加7.16倍,平均每年增长19.1%。出口额已由1978年的96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2.21万亿美元,增加了229倍,平均每年增长16.8%。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6%上升为2013年的1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由20世纪90年代末不足5%上升为现在的30%左右。中国的日用百货已占世界贸易总量70%左右,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已占世界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的3%左右(世界高科技产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德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高科技产品排名位于美、德、日之后居第4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由2000年的3家增加到2013年72家。

(四)中国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种软实力。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和投资项目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真诚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有亲和力。中国领导人出访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强势,亲善友好,展示坦诚、值得信赖。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我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专门开设将军、校官培训班超过上千班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6个总统、数千名将军。国家行政学院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有现代意识的高级公务员。同时由财政部拨款,委托商务部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才。海南改革研究院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改革人才。这些无偿培训人才的工作,深得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中国的亲和力,已被世界公认是中国最有效的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无法否定。当然,中国在生存力和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开放,我国生存力和竞争力可能会在2030年左右位处世界前列。到那时,中国的复兴梦也就实现了。■

(齐桂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