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的两种选择方式

2014-11-06邹国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邹国振

摘 要: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正确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性选择; 感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49-04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主体是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只能是“大众”,大众化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通过主体的自觉推进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实质就是受众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决策过程。由于受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故此,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受众的选择行为会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效果。在实际生活中,事实上人们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从经验观察和理论研究考察发现,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既受理性选择的影响,也受感性选择的影响,两种选择方式都对理论的接受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行为。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全面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

一、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选择方式

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是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选择方式。尽管在其存在层面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真正将受众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作出严格的区分,但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中,我们仍有必要对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作用范围和功能特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1.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感性的存在物,从来没有纯粹的理性,也从来没有纯粹的感性。从心理学或认识论的意义上讲,“人的意识活动在其实际过程中,一定是在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的。意识活动支配下的人的选择行为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脱离人们的感性意识活动的单纯由理性思维支配的选择行为”[1]。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受众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决策过程。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基础上同时展开进行的。虽然在其存在层面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将受众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严格区分开来,但在研究中仍然可以对它们表现出来的作用范围和功能特点进行分析。

理性选择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概念,是指通过逻辑思维、根据普遍性原则和一般规则,在明确的理性思维活动支配下开展的选择行为。[2]借鉴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这一概念,可以认为,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理性认识,具有严格的形式和缜密的逻辑性,其内容是用专业概念通过严密逻辑系统来表达的,是合乎理性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有彻底理论性,才能说服人,才能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受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也往往比较注重其理论内涵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其次,理性作为人类认知外部事物的一种能力,在人们认识、理解、领会理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最终使大众将理论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要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受众借助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认识、理解、领会并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否则,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人群首先离不开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知识分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阐释、发展和传播,会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在这些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宣传引导下,作为大众化的主体——广大民众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经过对理论的本质和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之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理性的判断和决定,就是受众的理性选择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就是受众理性选择过程。

理性选择是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理性选择使受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注重理论内涵的科学性、真理性、价值性等倾向。这就要求传播者要以专业的学术形式来把握理论,在宣传、传播、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增强其严格的理论性和缜密的逻辑性,要善于运用理论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彻底的理论性,成为合乎理性的理论。使之与大众的理性选择相通相接,形成说服人的力量,转化为大众观察、思考事物和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大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理论要为大众所接受,必须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然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并非完全单纯地是由理性思维支配的,理性选择不是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唯一原则。人的选择行为并非仅靠“理性选择”就可以解释。西蒙在承认条件、信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前提下,认为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因为人所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变化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经常不能获得全部的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也很有限。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人是“有限理性”的人。因此,即使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修养和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的理论精英、知识群体也不可能完全单纯地在理性思维支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普通大众来说,由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他们难以接受专业的理论形式,更需要具体、平实的表达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感性选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很多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甚至难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2.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感性的存在物。感性和理性是一种整合的状态,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体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存在由理性思维活动支配下开展的选择行为——“理性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存在由尚未进入逻辑思维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支配下开展的选择行为——“感性选择”行为。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行为。

相对于由理性思维活动支配下开展的理性选择,感性选择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在初级意识活动支配下的选择行为,是在模糊的、被动的、尚未进入逻辑思维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支配下开展的。[3]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并不完全根据其科学性、真理性,尽管离不开人的理性思维活动支配下的理性选择,但个人以往的心理体验、个人感受、习惯、价值认同等感性因素也有重要影响。人的直觉、感情、态度、记忆等因素也许不是支配性的,但至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人的直觉、感情、态度、记忆等因素都是基于个人的主观心理而产生的,是和个人的主观感受、生活经历、情感特质密切相关的,都属于感性选择方式。除此之外,受众在面对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判断和选择还明显地受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模仿、从众都是人们常见的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一般也是面向群体进行的,很少针对单独的个体,群体心理的非理性化倾向更容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活体验意识为依据的感性选择也是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

感性选择是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基本方式。感性选择使受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往往受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可以亲身感受的经验事实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事实来教育人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唤起大众的情感,触动大众的心弦,引导大众主动地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要求传播者在宣传、传播、解释马克思主义时,注意其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具体性、情感性,使之更加接近生活,贴近实际,走生活化道路。

事实上,从被社会成员接受的程度来看,感性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更广泛地存在,作为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展开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比理性选择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和意义。[4]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密切相连,感性选择在我国具有更加广泛的基础。应当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更多的受众是普通大众,相对于理论精英、知识群体,他们比较欠缺的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普通大众对理论内涵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要求可能远没有理论精英、知识群体的要求高,他们对理论的接受可能更多地与其个人的主观感受、生活经历、情感密切相关。

总之,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都是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离不开受众的理性选择,也离不开受众的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众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各自都发挥着作用,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和适应性,片面夸大任何一种选择行为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其中,理性选择是主导,感性选择是主流,理性选择不能代替感性选择,同样,感性选择也不能代替理性选择。离开受众的理性选择,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主导,必将处于模糊的状态,而离开受众的感性选择,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就缺乏主流,也就不会有任何现实意义。

二、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全面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发挥好这两者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句话,就是要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1.坚持受众理性选择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就是指坚持受众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导向。

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旋律教育”。主导性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之灵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传播者掌控着信息的配置、“意见”的把关,对受众具有天然的主导性,它在客观上决定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基本关系。作为主导传播活动的“把关人”,传播者的根本职责即在于正确引导受众。传播者如果在传播活动中放弃了自身的导向功能,则无异于放弃自身的天职,丢掉自己的灵魂。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文化,正确引导受众是传播者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旋律教育”。即是在各种教育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旋律教育”,才能坚持受众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就要注重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从受众角度看,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契合广大受众需要理性引导的基本诉求。为此,要注重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特点。作为高度理论化、概括化和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大众判断、归纳、综合、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大众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偶然事件找出必然规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和接受。还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具体事物、人们的具体境遇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克服分散的、特殊的、具体的经验所具有的片面性,实现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注重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努力将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思维工具、思维方式,才能坚持受众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2.提高受众感性选择的自觉性

在肯定受众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承认感性意识和感性选择的基础地位,肯定其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接受性。因为大量具体事物和特殊经验等感性选择是理性选择的基础,还是理性选择从自身的主观性中走出来的条件。然而,在此基础上,尤其应当注意克服感性选择的盲目性、易变性和被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明确性、稳定性和能动性。为此,必须增强受众处于感性层面上的行为方式或选择方式的自主意识,即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

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可以克服感性选择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人是具有意识与思维的高级动物,他对事物的感觉不是一种机械的反应。他的感性选择也具有自觉性,会依据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历史条件、知识结果和心理状态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应当提高人们对自己所选的目标、所处的环境、个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及行为的直接结果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增强感性选择的明确性、稳定性和能动性,克服其盲目性、易变性和被动性,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要促使感性选择接受理性选择的主导。无疑感性选择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和优势。也正因为这样,感性选择容易走进大众的生活,其运作也容易成功。然而,正是感性选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其接受理性选择主导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和逻辑的前提。因此,要努力使感性选择接受理性选择的主导,以理性选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原则去影响和教化感性选择,提升受众的选择水平和选择能力,提升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创造性,在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协调互动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相互融合

之所以坚持受众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与方向,发挥理性选择的主导功能与优势,使理性选择更好地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中心环节。之所以提高受众感性选择的自觉性,是因为感性选择是被多数社会成员实际接受并已形成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常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提高受众感性选择的自觉性,是为了适应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突破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使之更富有实效性。

受众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相互区别,受众的理性选择不等于感性选择;感性选择也不能替代理性选择。受众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也存在内在联系。两者互为前提。首先,理性选择指导、规定着感性选择。其次,感性选择也存在自觉性的问题,感性选择接受理性选择的主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注意把感性选择行为提升到理性层面,又不能忽视理性选择行为,也要适当“下降”到感性层面。必须既坚持受众理性选择的主导性,又重视受众感性选择的基础作用、主流作用,实现理性选择感性化和感性选择理性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关系,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受众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关系,实际上是主导与主流的辩证关系。坚持受众理性选择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忽视和否定感性选择的基础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是为了使感性选择在理性选择的主导下,发挥其基础作用、主流作用,让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切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善、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大众生活方式的渗透。

受众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不存在没有主导的感性选择,也不存在失去主流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以感性选择为基础,感性选择以理性选择为根据;理性选择包容、协调感性选择,感性选择包含、服务理性选择;既要在理性选择主导下发挥感性选择的作用,又要在感性选择基础上坚持理性选择主导;既不能以理性选择排斥感性选择,也不能以占主流的感性选择去冲击理性选择的主导。为此,我们既要吸取过去只讲理性选择,排斥感性选择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感性选择,忽视理性选择主导作用的倾向,既要在坚持理性选择主导下发挥感性选择的基础作用,也要在发挥感性选择的基础作用上坚持理性选择主导。 “理性选择过度”、“感性选择不及”或“理性选择不及”、“感性选择过度”,都会阻碍甚至损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4] 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3,9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刘少杰.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4(6):45-50.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