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聚效应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问题研究

2014-11-05张立恒

金融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六省河南山西

张立恒

(信阳农林学院财经系,河南信阳 464000)

2004年,党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现在的中部六省是国家多次区域战略调整后所“剩下”的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六省,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发展的第二阶梯。

中部六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于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

中部地区塌陷由两个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政策倾向因素。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南方改革开放,在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东部崛起;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自然条件因素。中部六省除山西外都是农业大省,工业相对较弱。

一、中部六省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一)湖北生产总值增速的波动性最缓,山西最陡

2010年,中部六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中部崛起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全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8610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7%,其中第一产业11221亿元,第二产业45130亿元,第三产业2975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7.68%、20.51%和16.87%。中部六省经济增长速度如表,除山西外均高于全国9.3%的平均水平(表1)。

表1 三大产业总量表

从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起,以GDP增长速度看,湖北较平稳,湖南、江西、安徽次之,剩下就是河南和山西,山西波动性最陡,振幅最宽。近3年来,河南省在中部六省的生产总值的增速发展中增长速度虽较平稳,但是排位靠后(近3年都排列第五名)。2009年,全国中部六省省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都下滑,到2010年,又都开始增长,山西增长最快。

表2 近3年生产总值增速表

经济发展过程中,六省呈现出各自的运行特征。经济发展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以来6年发展中,河南省GDP总量在六省中排位为第一位,但是由于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均GDP排位靠后,位居第3位。在2010年河南省GDP总量为23092亿元,比最后一位的山西9201亿元高出13892亿元,比山西全年的GDP还要高,但是人均GDP河南为24552元,山西为25743元,河南竟然比山西的低1191元。从长期发展来看,河南在六省的排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2013年,随着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产业转移等政策效力的逐步发挥,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与效率逐步提高。

农业生产发展。2011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占9.7%,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增幅为1.9%。2011年是河南第8个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年份,全年粮食总产量也首次登上1100亿斤的历史新台阶。201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成为第9个连续增产的年份。2013年河南夏粮亩产量799.8斤,总产量647.04亿斤,比去年增产9.84亿斤。河南省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河南粮食产量居六省首位,为5437.10万吨,占全国的9.95%;安徽和湖南次之,分别为3080.49万吨和2847.49万吨;河南粮食的增幅为9.2%,仅次于安徽9.7%、山西增幅9.6%。

工业经济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基调下,各种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陆续推出,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安徽、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河南六省增加值指数分别为123.6、123.6、123.4、123.2、121.7、119.0。但是,河南省无论是工业总量上还是工业增加值指数都低于其他五个省份。但是,工业经济面临需求与供给双重约束重叠交织的复杂局面,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进一步凸显,同时也存在着政策效应释放、改革深入推进等有利因素。

财政实力。2004-2010年之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一直处于首位。2004年,河南、湖北、湖南、山西、江西和安徽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428.8、310.4、320.6、256.4、205.8 和 274.6 亿元;2010 年六省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1381.01、1011.30、1081.69、969.66、777.87 和 1149.40 亿元。[1]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河南财政总收入增长趋势较平稳,在12%以上,但是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三)三大需求稳步扩大,宏观调控效果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中部六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回落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99.9亿元,增长31.6%,增幅较上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六省投资总量占全国的19.4%,其中河南最高为4843.8亿元,占全国5.2%,安徽占全国3.3%,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分别占 3.3%、2.9%、2.5%和 2.2%。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及消费环境的继续改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全年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329.7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的零售总额均在2000亿元以上,分别为3880.5亿元、3412亿元、2834.2亿元和2029.4亿元,六省增幅均达到或超过15%。

对外经济增势强劲。2010年中部六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166.86亿美元,增长3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9.86亿美元,其中湖北进出口总额259.07亿美元,居六省首位,河南进出口总额177.92亿美元,位于第四。

表3 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表

(四)经济运行质量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中部六省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39.6亿元,增长2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六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增长最快的山西为58.3%,安徽增长28%,河南、湖北、江西和湖南分别增长 26.2%、25.6%、20.7%和 20.3%。[2]

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全年中部六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205.1亿元,增长2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615.1亿元,增长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2个百分点,其中江西、河南增幅均达到7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中部六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4%、48.8%和35.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上升2个百分点,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

二、河南与中部省份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差异分析

选取中部六省2010年“GDP总量”、“人均GDP”等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直观的排序比较。

表4 河南省2009-2010年经济规模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全国的地位

图1 河南省2009-2010年经济规模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全国的排位

表5 六省主要指标以及河南位次表

项目 河南 湖北 湖南 山西 江西 安徽 在全国位次在六省份的位次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3935 9406 8618 5527 7857 10282 4 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1.48 1.64 1.31 1.55 1.76 1.73 9 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004 7014 5839 3318 2956 4198 5 1出口贸易(亿美元) 105 144 80 126 134 124 16 5城镇居民可支配(亿元) 15930 16058 16566 15648 15481 15788 17 3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5524 5832 5622 4736 5789 5285 17 4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等,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2.开辟发展新型产业,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提高素质和水平。在国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等规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促使河南省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将会继续加大力度支持高技术制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且,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和实际购买力的提高也将刺激新兴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突破、需求扩大、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保障了高技术制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4年仍将是推动工业结构加快调整的主要动力。

3.努力建设区域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抓手。以郑州为中心,以县域经济为基点,构建河南崛起的区域经济体系。把创新作为抓手,在制度上创新,在技术上创新,在组织上创新,在管理上创新,在市场上创新。

4.做好产业转移对接。河南省不断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增加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以加快了纺织、机械、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使中部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逐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5.要立足于各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因素、历史因素等,确定资源整合、产业互补的基本思路,明确城市群内不同等级城市的产业发展定位,使之有合理清晰的分工,避免城市群内部产业同构化。

6.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经营组。难点在农业,出路在工业。既要依靠包括农村在内的多层次城市化,又要依靠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多模式工业化,使粮食经济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及劳务经济专业化的发展,按照市场的需求发展粮食的深加工,通过农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1]张百海.河南与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3(1):56-60.

[2]朱 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77-81.

猜你喜欢

六省河南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