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不能端个盆盆,等工作“掉下来”

2014-10-24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届生求职者整容

【媒体关注篇】

⊙关注1

“就业整容”可取么?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增至717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压力,不少求职者在毕业前突击整容美体,在简历照片和个人形象上做投资,以便改头换面增加求职机会。

简历照片PS “改头换面”找工作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简历中的一张一寸和二寸照片再正常不过,但激烈的竞争让小小的一张照片也“大有学问”。对于许多求职者来说,简历照片是赢在海选初筛的第一步,拍好简历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春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唐晓介绍,身边不少女同学为了照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跑好几家照相馆,有的还要事先化妆,事后请专业人士修片。东北师范大学附近的天天照相馆经理余明表示,近两年证件照片的修改越来越烦琐,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去痘去皱”,到现在“美白瘦脸”,相片“整容”的难度也增加了。有时候,PS出来的照片不太像本人。

“我们照完都是按照学生的要求修改,一些PS完跟画了舞台妆似的,看起来真的不太像本人了。”余明说。

针对这样的情况,用人单位在收取简历时也增加了“保险栓”。东北师大文学院大四学生李婷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家广州合资企业在招聘人事和行政人员以及高管助理等职位时,明确要求“附带两张个人生活照”,还有的用人单位特意注明要“素颜照”。很多大型企业的文秘岗位对女生都提出了相关要求,为的就是防止PS照片蒙混过关。

就业前突击整容美体

相比较“P照片”这样的雕虫小技,很多同学选择了整容,来达到提升自己形象的目的。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类似削颧骨这类大动干戈的整容手术,除了在一些对外貌要求较高的专业,如艺术类、播音类和航空服务以外并不常见,但是开眼角、做双眼皮这类“小修饰”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每到寒暑假,诸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一些名院的整形医生往往能预订到两三周以后,许多美容机构则专门针对毕业生群体推出会诊和一些学生整容的案例。

“我们店里经常有组团整容的学生,一般集中在瘦脸、隆鼻、做双眼皮上,如果能介绍更多的同学过来,我们还给打8.5折。”长春市一家整容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佳雨在大三暑假做了双眼皮手术,她坦言:“拉完双眼皮之后觉得很开心,比以前自信了很多。当初拉双眼皮除了爱美以外,就是为了就业有更好的形象。”很多人也是抱着和王佳雨共同的想法通过整容改变自己,虽然整形并没有让她们受到突如其来的垂青,却在竞争中增加了自信,间接促成了就业的成功。

形象焦虑反映了什么?

专家认为,整容热事实上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形象焦虑,造成这种形象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隐性的性别歧视成了女生形象焦虑的重要原因,很多好单位应聘和录用比大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导致用人单位附加标准或者潜标准太多。一些女生坦言,很多用人单位在本来适合女生的岗位筛选简历时自动把女生筛过,只要男生;而那些录用女生的职位,往往女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大得多,有的用人单位因此不断加码、提高要求,同等条件下,好形象自然成了优势。

其次,除了社会上“以貌取人”现象的存在,大学生自己对自身普遍的不自信和跟风现象成了整形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阳光心态,放大自己的缺陷,从而造成困扰和不自信;或者是盲目跟风、过度注重外表、打扮等,而忽视了实际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教育十分必要。

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钟新表示,从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来看,多数用人单位在考察人才时,会注重个人气质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外部形象,如果应聘者不注意内涵修养和言谈举止,只关注外在只会适得其反。“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长得漂亮的学生得不到录用,就是因为内涵修养不够,知识技能不强,所以建议学生还是应该苦练内功。”钟新说。 (来源:新华网 李双溪/文)

⊙关注2

大学生不能拼爹拼运气 就业“拼图”需打碎

高校就业率拼数字闪现出虚假繁荣,大学生找工作“拼爹”制造新的不公,工作好坏全凭拼运气破坏了教育本质。面对2014年的严峻就业形势,代表委员们期待打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拼图”。

拼数字

拼出就业虚假繁荣

【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各地公布的高校就业率却依然很高,多数都在80%以上。

【学生心声】不少学生反映,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存在一定“水分”。只要弄到一个盖好章的就业证明,就算一个就业率。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朝克说,有的高校出于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而教育主管部门出于政绩需要,往往也不会主动严查就业率造假。国外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口径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操刀。“希望就业统计回归到以就业质量为标准,这样才会倒逼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拼爹妈

拼来公平伤痕累累

【现状】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说,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中“拼爹”显而易见。另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学生心声】一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微信上说: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会损伤我们追寻梦想的信念。

【委员建言】“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黄德宽说。

拼运气

拼得教育远离初衷

【现状】上个名牌大学,学个热门专业,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社会公认的成功。由于没有求职的统一标准,实现读书带来的“有用”,基本靠运气。

【学生心声】去年毕业的小王说,自己在新公司上了十多天的班就辞职了,因为上不了手,而他的同学则进了薪水很高的单位。在小王看来,同学也许是运气更好一些。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就业难的症结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只有教育回归本质,才会实现就业从容。教育本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却都在拼分数,什么对考试有用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开设什么,至于能不能就业,全凭学生们去拼运气吧。“希望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学到常识,大学能够学到受益终身的技能,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 (来源:《沈阳晚报》)

【问题分析篇】

要求职业“高大上” 高校毕业生择业扎堆导致就业难

应届毕业生们捧着简历,辗转在各个招聘会、宣讲会上进行“搏杀”。近日,智联招聘结合百度数据发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对应届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与解读。报告显示,2014年的应届生求职市场中,各个行业、职位在供需上出现了“冷热不均”,毕业生扎堆于某些领域择业导致了所谓的“就业难”。

求职要么轻松要么“高大上”

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一场例行的招聘会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每个招聘公司都会拿出市场销售、技术开发、后勤等不同的职位,但却出现了同样的“热点”——人力资源岗位,即使招聘人员表示名额有限,建议求职者进行多重选择,前来投送简历的求职者依旧络绎不绝。

小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场的一家公司对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热情邀请她参与技术岗位的面试,但小钟却坚定地表示,自己只想当人力专员,对专业对口岗位毫无兴趣。“做技术据说经常要加班,做人力轻松多了。”小钟这样解释自己的求职意向。

“一上午,就收了40多份投人力岗的,可是我们只招一个,还是想要有过实习经验、真正专业对口的,让他们多试试别的,可是很少有人听。”一家贸易公司的招聘人员小邓告诉记者,这些求职者的专业出身五花八门,对这一岗位的工作职责真正了解的也是少数,有些人甚至“一问三不知”,坦言“自己只为求个清闲”。

记者走访后发现,对于求职者来说,“轻松”并不是唯一左右他们就业选择的因素,“高大上”的岗位也成了简历投放“重镇”,在农业展览馆的招聘会上,“高级管理者,年薪25万,有提成”、“公司管理人员,月薪2万,年终有奖金”的纸牌下人头攒动,而急需销售人员的公司只能“下场拉人”才能收到少量回应。

智联招聘应届生数据库显示,人力资源、财务等“轻松岗位”与贸易、高级管理这样“高大上”的职位受到了应届生的青睐,在根据简历投递数/职位数计算的竞争指数上,人力资源、贸易、高级管理的得分分别为142、132与189,财务岗位甚至高达330,而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的得分甚至没能过百。

“求稳”与“求薪”成共识

“左手求稳定,右手求高薪。”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张这样概括自己和同学们的择业取向。所谓的“左手”是国企、事业单位,“右手”是外企与上市公司。在各个招聘会上,只要打出“国企”旗号的公司,基本上都会成为大焦点,而知名外企到各大高校宣讲时,也会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景观。

北京语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小霍,手中已经有了一家民营公司的工作机会。虽然公司一再催促,他仍然下不了签约的决心,“再等等,万一有国企要补招呢。家里人都告诉我,小公司不稳定,还是要慎重些。”

“求稳”与“求薪”二者至少择一已经成了求职者的共识,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按照企业性质划分,外企、国企、事业单位等“精英”企业的竞争指数分别为64、57、57,而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得分仅有41。

即使在同一性质的企业中,按照“朝阳产业”(IT、电子、贸易)与“传统产业”(医药、制造、加工)的划分,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按照智联招聘统计,2014年应届生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行业分别为网络游戏、电子技术、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贸易、计算机软件、电力、通信、银行、大型设备,以高薪、高职、明星人物频出为优势的IT、信息、电子等行业,近年来受到了广大求职者的广泛追捧。

但是所谓的“精英行业”是否真的意味着更加优厚的待遇?数据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从2011年至 2014年的薪酬趋势来看,朝阳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月平均薪酬2011年为3 225元与2 923元,在之后的三年内差距不断缩小,2014年已经发展为6 965元与6 905元,相差不到百元。而“IT民工”、“码农”等名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些求职热门行业内人才过剩、压力大的特点。

新闻延伸

解决就业难还需转变观念

2014年“最难就业季”的概念已经流传甚广,但从具体数据来看,这种“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上: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比去年增长10.14%,增幅高于毕业生增长量(从2013年的699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从总体上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反而有所下降。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郝健认为,毕业生扎堆择业导致了就业难,这种“一窝蜂”现象背后是求职者本人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的匮乏。所谓“轻松”的岗位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人力、财会这种职能型的岗位往往上升通道短,有一定的职位“天花板”,而刚出校门的应届生也很难立刻胜任“高大上”的管理岗位。而看似低端的业务、销售类岗位机会多、能够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快速提高、职位发展也相对宽广。

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并非是传统观念中的“草台班子”,经过多年发展,多数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业务基础都在不断地提高,面对人才荒的瓶颈,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组织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蓝天”。从行业划分上,朝阳产业的薪酬优势不断丧失的同时,企业淘汰率高、人员流动过快的不安定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届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反观医药、制造、加工等传统行业出现技术、生产人才的巨大缺口,反而成了高薪人才的摇篮。

在郝健看来,随着我国30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多年教育体制的改变并没有给毕业生及家长认知带来变化,毕业生一路被灌输“精英式”的定位,过分强调自身价值忽视社会需要。但求职这件事本身既要考虑“供”的一方,又要考虑“需”的一方,为了将“就业难”转变为“新机遇”,毕业生要多种渠道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市场,规划好职场道路,按照市场价值,发展自我优势,避开“人多拥挤”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广阔天地。

(来源:《北京日报》 崔 乐/文)

猜你喜欢

应届生求职者整容
解析校招,读懂毕业生
找工作
新加坡求职者最会美化简历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神数据
2017年应届生就业:硕士生起薪比本科生高1600元
数据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老叔整容了
兔子整容